张绣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先是跟从自己的叔叔张济一同效力董卓,在董卓死后,自己的叔叔引兵东归之际战死,于是在196年屯兵于宛城。由于缺乏自己独有的政治理想。公元197年,曹操南下之际,投降了曹操。后来因为曹操自身的原因:勾引其嫂嫂,拉拢其大将并伺机消灭张绣。出于恐惧,张绣先发制人,偷袭曹操。宛城一役,杀死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为掩护其主公撤退战死。
此战而言,对于尚未成为主要霸主的曹操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虽然在政治上曹操占据了优势,但是军事上的失利尤其为董承等内部的拥汉派提供了口实。曹操不得已,在失利之后不得不选择撤军。事实上,曹操这一种方式有很多借鉴的历史可以参考。在赤壁之战之后的瘟疫流行的自行撤退(在赤壁之战中,我采纳了曹操自行退军而不是周瑜黄盖的东风计的解说),汉中争夺战失利之后的撤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曹操本身的政治出身和强大惯性的拥汉派存在的缘故。曹操的军事成功与否是制约、平衡集团内部重要甚至是除了经济手段以外的第三政策(其二是扶植提拔以战功为主要对象的中小地主阶级以巩固其政治和阶级地位)。所以,一旦面临失败,曹操必然会退军,自然就会不久在内部进行一场对于拥汉派的一次清洗的根源。所以曹操的撤退是必然,同时吕布的发展引起了曹操的顾虑,所以暂时放弃了军事复仇。在平定了吕布陈宫叛乱之后的这一背景下,张绣听从贾诩的话语又一次投靠了曹操。可是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他呢?
这是因为,张绣这个时候的个人生命安全的保全对于曹操和其他的政治派别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具体的血肉人而已。而已经成为曹操对外的一种政治宣传和榜样。这一点,在汉光武帝攻打洛阳的时候饶了杀死自己哥哥的敌人是一样的道理。利用这种政治符号对外进行一种自我政治意图的重要宣传。这才是张绣活下来的原因之一,而根本的是,张绣的生存状况的好坏居然是取决于袁绍的实力发展,因为敌人的强大,曹操不得已在政治上饶过张绣以张绣作为自己政治道德的一种宣传存在。张绣自然明白这个道理:《魏略》言: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心不自安,自杀。这种不安正表明了张绣对于自己地位的心知肚明。在面对曹丕的咄咄逼人之际,不得已为保全自己家人而自杀已保全家族和完成其曹丕的夺嫡动机。
上文提到,张绣的存在对外是曹操宣扬其政治道德的一种活教材。自然在面对大敌袁绍的时候就有相当的引诱和道德美化的过程,所以,曹操强行忍住杀子之痛和猛将战死。但是,200年的官渡之战,一直到207年彻底平定北方之后,曹操才从军事威胁上彻底消除袁绍在河北山西以及漠北的影响。这也正是曹操要建都于邺的重要原因。这点我其实不怎么明白,但是后来在田余庆先生的《微探》中的曹操与袁绍一文中得到答案。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以及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庞大惯性使得即便是采取了其军事胜利之际,也同时需要在思想上战胜敌人。作为寒门法家代表的首脑,曹操果断将东汉的政治核心一分为三,一于沛国谯,一于许昌,一于邺。以其通过对于这种分割加强对于各地的控制和影响力。(这里有伏笔)。因此,正有赖于袁绍如此实力,张绣才苟延残喘了延续自己八年的生命。
因此,这可以解释,一旦外敌不在,张绣对外效果的影响力必然会下降。自然,曹操对于张绣的态度就会发生惊天变化。只是:
A.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B.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
正是这种政治地位的重视和提高使得曹操在处理张绣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悖论。也正如许攸一样,决漳水之后,被许褚杀死一样,没有曹操的许可,可能么?但是正因为张绣地位的崇高和政治势力的强势,才不会使得诸如许褚等军事将领来完成这一政治目的。所以,曹丕在这个时候就华丽丽的登台了。
其实,熟悉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人都知道,长子死后,其实得益最大的正是曹丕,那么这样而言,曹丕应该是要感激张绣而不是杀死张绣以及诬陷其子的重要缘故。张绣的死罪却增强了曹丕的政治地位,并因为丁夫人不彻底原谅曹操的缘故。极大的改善了汴氏以及其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政治地位。在随后的历史可以发现,曹丕占据京城,而曹彰领军于塞外。这自然是曹昂战死的一事带来的巨大政治效应。可是曹丕为什么要痛下杀手对待张绣呢?
嫡长子制度的不完善。虽然,中国历史造就了嫡长子制度,甚至使得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但是在东汉中晚期,这种传统的政治惯性遭到了外戚和宦官的严重破坏。甚至在西汉的时候霍光的权力可以废除帝王另立新君。这自然是嫡长子制度的不完善的原因。曹昂早年追随其父亲,自然已经被培养成军事和政治上后备人才。但是他的死,使得世子地位的空缺。这种政治真空打破其后曹操的儿子在能力上剑走偏锋。世子的阵亡为曹操在重新培养其接班人上提出了时间要求。而其几子在能力和阅历上的扩充必然就会开始并引发曹操的猜忌。事实上,戴铎在上书雍亲王时候指出:“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这种难,自然为曹丕在增强自己的政治阅历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一方面是父亲重新开始审视接班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政治和军事阅历增加如何不引起其父亲及其朝野的怀疑。因此,张绣杀死曹昂既给其带来了空前广阔的政治前景,同时也带上了其沉重的政治负担和危险。所以,在彻底解决北方袁绍集团的过程中,张绣已经成为曹丕夺取政治资本的猎物。张绣,我不得而知曹操是否还恨他,但是在魏讽案中对于张泉冤案居然没有任何表示。这一点可以作为旁证来证明曹操对于张绣的态度是如何的复杂。正如许褚完成了曹操内心的所想,杀死了不尊重他的许攸。曹丕也敏锐的抓住了曹操内心的思想,利用其自身的特殊身份威胁逼死了张绣。
为什么逼死张绣?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国志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这正解释了曹操在对待接班人的过程中,对于曹氏后代的防范和警惕。这种反常的警惕自然在张绣杀死曹昂事件过程的时间推移,加重了对于曹操在接班人的疑虑。自然,为其父亲解决政治难题成为逼死张绣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此,逼死张绣,解决其父亲的难题,同时就可以洗去自己夺嫡的政治野心或者说是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以其逃过其父亲的怀疑。在序中我提到皇长子胤禔杀死皇太子允礽。因为随意的诛杀大臣都是重罪,而且是严重破坏其政治威望和道德的事情。康熙出于自己留名的需要严厉驳斥和惩罚胤禔,通过这种强烈的惩罚来杜绝天下对于康熙的猜忌和怀疑。自然,曹操也会因此在处理张绣的问题上保持一种模糊的态度。而随着战局的明朗,机会天然的创造。曹丕适时得到了这个赢得曹操心态的机会。而又因为对于曹操态度的揣摩的不确定,和鉴于张绣的特殊地位。所以采取逼死而不是像对待其子一样进行政治屠杀一样。由此可见,这件事有且只有曹丕才有如此的身份和动机将其逼死。还有就是曹操此时正值壮年,政治生命依赖于身体的年限还十分之长。如果曹丕有任何诸如康熙年间皇长子的愚蠢举动都是及其致命的一种政治死刑。康熙尤其在自己的政治末年果断先后废除皇长子,但是却消耗大量的精力,以至于使得皇储位置空虚。而正值壮年的曹操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主要的敌人袁绍消灭使得曹操有能力有精力对于这种问题进行处理和控制,这就加剧了曹丕的恐慌。
因此,逼死张绣做出一种政治表白对于曹丕而言是十分划算的买卖。而张绣也是出于对于自己家族的考虑,不得不选择自杀以其取得曹操的谅解。可是他那里知道,这种自杀没有为其子解决活路,反而为曹丕再一次利用,做足了政治文章。那便是魏讽谋反一案。
魏讽字子京,沛人(一说为济阴人),有口才,整个邺城为之倾动。锺繇因为这个原因举荐他。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魏讽潜暗自结党营私,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取邺城。还没有到举事日期,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诛杀魏讽,受牵连者数十人。
其实不难理解,这种背景。因为魏讽谋反案中涉及的大多是荆州人士。关羽的北伐自然会带给原荆州集团人士一种沉重的政治负担。曹丕以魏讽案为借口大肆屠杀,曹操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稳定高于一切。但是我个人认为魏讽案件是一场莫须有的冤案。(在网吧就不多说,以后有机会再解释)。而我在提纲中列出的耐人寻味,其实指的就是其中的张泉案件和刘廙坐弟、粲子死案件。
张泉的死固然是曹丕在夺取嫡长子制度对曹操进行的一种政治表白。但是,只是张泉的死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其政治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逼死张绣的一个尾巴而已,以便彻底表明自己不夺取长子的这种政治野心的洗白的最后善后而已。此其一,所以魏讽案件自然就会延伸于张泉,这自然是曹丕的政治阴谋对象之一。
其二,此案最大的耐人寻味出现了。那就是作为与袁绍争夺的寒门法家的曹操居然援引儒家条例驳斥了魏律。这才是魏讽一案是冤案的决定性证据。曹丕利用其父亲的寒门法家的法律手段消灭对手,而作为其父亲的居然违背自己的政治理念对冤案进行网开一面,本身就是对于魏讽案件的怀疑。其实,曹丕在这种手段的利用中充分利用其父亲的理念进行政治屠杀,而察觉其中用意的曹操自然不能坐视曹丕扩大此案,不得已采用儒家的手段将此案硬生结束。而曹丕为什么要在这个紧要关头进行政治屠杀呢?其实,只要看到曹丕政治屠杀的档案就应该可以明白。这些被杀死的对象有很多都是不属于曹丕的势力范围的,也就是与曹丕亲善的大家族势力(比如司马懿),对他们进行一场屠杀,自然就可以削弱其登机的阻力。而这种急切,来源于曹操汉中争夺战失利的表现,曹操在汉中战役的失利已经表明曹操已经彻底放弃了军事斗争和军事生涯。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曹操在汉中争夺战和关羽北伐的一种失态之言,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曹操已经老却了。
正是因为曹操的老却,在制约曹丕的能力上自然就会衰退。而曹丕在进行207年的扫尾,对荆州人士大加屠杀,以及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等诸多原因中,便造成了魏讽案件。这自然让曹操异常警觉,所以伸出援手,救下几个人。其实,对于谋反,曹操从来都是用严厉的手段。在对待这种威胁的政治敌人采取“放纵”(刘廙坐弟案)和“表态”( 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根本不符合其一贯的政治意图。这种表态自然是曹操对于魏讽案的怀疑,但是却不能进行全面的翻案,只能采用折中的手段,用儒家方式快刀斩乱麻解决了此案。至此。魏讽案中,曹丕成为最大的赢家。曹操的老却和病魔缠身,导致其政治斗争的下降和精力的涣散。曹丕成功利用此案试探其父亲的态度,结果大获全胜。并坚定了曹丕夺嫡的政治决心。并最终为曹丕的胜利获得了成功奠定重要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19年,关羽率军攻打襄阳、樊城之际,孙权派吕蒙等人偷袭荆州,结果导致关羽被详情
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一共有五位皇帝,其中最后一位是曹奂。曹奂的生父是燕王曹宇详情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加封文武百官,其中有一人,居然被任命为大将军,他就是详情
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迫禅让皇位,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即位,建立西晋王朝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打虎将李忠是什么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详情
张丽华是什么结局?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古以来,女人详情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和珅。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诸多详情
你真的了解社稷之臣陆逊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起吴国的详情
西晋末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内迁,引发动乱,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乱世详情
222年,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土崩瓦解,死者万详情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究竟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有人说是曹操,有人说是详情
夏侯渊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夏侯渊,字妙才,三国时期魏国前中期名将。是曹操手详情
三国演义中 夏侯渊死在了哪里? 夏侯渊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跟着曹操征战无详情
夏侯渊的是怎么战死的 夏侯渊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跟着曹操征战无数,为曹操详情
夏侯渊和夏侯惇 夏侯渊与夏侯惇都是夏侯氏家出来的优秀将军,也都是曹操的族弟详情
地理形貌对战争的影响不言而喻,巴蜀地区以其“进可攻退可守”的盆地地形,自古以详情
田贵妃是崇祯帝最宠爱的妃嫔,她先后生下四位皇子,不过其中三位都夭折了,其中就详情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的一天,东京开封的皇宫门前一阵喧哗,一位书生挥动详情
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难度最大,时人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如详情
中国古代医学条件比较落后,再加上战争动乱等原因,所以人的寿命普遍不长,能活到详情
公元130年十月,东汉的都城洛阳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凶杀案!受害者是当时的皇详情
在中国古代,老皇帝死后,新皇帝会在太庙为先皇立室奉祀,同时取一个特殊的名号,详情
你知道龙湾之战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水战是中国古代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夷陵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叁国里详情
长坂坡之战简介:长坂坡之战的背景是什么?长坂坡之战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下面趣历详情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官渡之战曹操取胜原因是什么?下面趣详情
宛城之战简介:宛城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宛城之战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宛城之战?下详情
靖康之耻简述:靖康之耻的过程是怎样的?靖康之耻有什么影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详情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是怎样的?下面趣历史详情
关羽襄樊之战简介:襄樊之战的背景是什么?襄樊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襄樊之战有什详情
定军山之战简介:定军山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定军山之战详细过程是怎样的?下面趣历详情
北宋东京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东京之战有什么意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详情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189年,掌政的董卓详情
对安德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安德海曾详情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详情
夏姬,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夏姬,郑国公主,出身高贵,详情
张居正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明王朝从详情
乾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随着《甄嬛详情
朱元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元璋,详情
据传说,西汉的著名飞将军李广曾在边疆驻守时经历过这么一段奇幻的故事,感兴趣的详情
对王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始皇完成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详情
商玲珑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罢胡琴,掩秦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赤霄剑,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详情
金国建立后,阿骨打清醒地认识到,苟延残喘的辽国仍然是它的劲敌。若想新建立的政详情
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内乱不断,外患频频,国力衰弱,详情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详情
李谅祚是个崇尚汉礼的人,他亲政后,为了巩固西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详情
445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在长安以北的地方,十多万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北魏的统详情
金代帝后,大多都有氏而无名,然而自金太祖立国,除一二人之参权乱政后,多有母仪详情
章宗死后,没有子嗣,他的叔父完颜永济继承了大统。是为卫绍王。卫绍王在位仅6年详情
金朝后期,外有蒙古军南侵,内部则孕育着大分裂,内外交困,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详情
金代宣宗迁都汴京的历史事件,史称贞祐南迁。金朝经过章宗短暂的盛世之后,经卫绍详情
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女真名麻达葛,是金世宗的嫡孙。11岁的时详情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女真名为乌禄,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详情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详情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详情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详情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详情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详情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详情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详情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详情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详情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详情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江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看过古典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