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张经是谁?为何大败倭寇还要被砍头?
2015-03-10 11:15:37

  导读:张经,字廷彝,号半洲,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生。父亲张海,家贫而孤,随母蔡氏回外家;外家无后,张海和张经都袭用蔡姓。张经及第成名后,才恢复张姓。张经自幼勤读经史,长大后体貌魁伟,具文才武略。1517年(正德十二年),进士及第,任浙江嘉兴知县。后来,他以兵部右侍郎身份总督两广军务,大败藤峡贼;继而抚定安南,进为右都御史。不久,被明政府任为三边总督。还未赴任,即有朝廷言宫劾其在两广任上克扣饷银,明政府为调查此事,追回对他的任命。调查一阵,查无实据,但对张经仕途已产生不利影响。他被改任南京户部尚书,不久改为南京兵部尚书。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由于张经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明政府委任张经为总督大臣:“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张经到任后,首先征调两广一带少数民族狼兵和土兵入浙江等地,想凭借这些人的战斗力一举剿灭倭寇。当时,倭寇两万多人盘踞浙江柘林川沙堡,且人数愈聚愈多。张经每日选将练兵,准备等狼兵齐集,一举尽歼倭寇。次年春,倭寇进犯乍浦、海宁,攻破崇德,转掠浙西。江南百姓长期受倭寇侵犯,纷纷责怪张经按兵不动,纵容倭寇。

  嘉靖帝阅览奏折,大为恼怒,限期要张经进剿。这时,权相严嵩的干儿子、兵部侍郎赵文华到浙江督军,紧推张经进兵,又向张经索贿白银二万两,张经不买其账,激怒了赵文华。此时正好倭寇四出劫掠,赵文华督战更急。张经答以:“贼狡且众,待永、保兵至来攻,庶万全。”赵文华认为张经瞧不起自己,极为恼怒,便伙同浙江按察使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赵文华刚上疏,永顺、保靖的狼兵即开到,在石塘湾打一胜仗。

  五月初一日,倭寇数千人突然从水陆两途进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带领保靖狼兵、总兵俞大猷带领永顺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进,参将汤克宽带领水师从中路楔入,合战于王江泾。激战数日,倭寇大败,被杀死1900多人,烧死和堕水溺毙者不计其数,取得东南抗倭以来最辉煌的胜利。浙江取得大捷同时,嘉靖帝看到赵文华的奏疏却下诏逮捕张经。浙江捷报传到北京,给事中李用敬、闻望云陈奏:“王师大捷,倭气夺,不宜易帅。请召回锦衣使者。”世宗认为李用敬、闻望云与张经结党回护,将二人廷杖后削职为民,仍把张经逮捕到京下狱。

  世宗想弄清浙江大捷的真相,问到严嵩,严嵩却颠倒黑白,称:“徐阶、李本浙江人,皆言张经养寇不战,文华、宗宪会谋进剿,经冒以为功。”审讯时,张经向嘉靖帝陈述这次歼灭倭寇的经过,并指出:自任总督以来,先后斩杀和生俘倭寇共达5000人之多。不过,最后嘉靖帝还是听严嵩的谗言,于当年十月冤杀张经。张经有功反遭杀害,天下人都为他的遭遇感到不平。一代抗倭名将刚取得大胜后,却含冤而亡。

  虽然张经还没实现他的驱除倭寇的宏愿便含冤而死,但是明朝抗倭斗争的胜利可以说是由张经开始,其后由戚继光、俞大猷等相继完成了他的遗愿,平定了倭寇。后人称颂张经取得的胜利乃是“东南第一战功”。张经死后,都御史周珫接任。他上任仅一个多月,又被赵文华弹劾,杨宜代其任。由于赵文华督察军务,杨宜知道自己两个前任一死一贬,非常小心,天天曲意奉承赵文华。虽如此,赵文华还朝后,仍觉杨宜不是自己人,推荐胡宗宪代杨宜为剿倭的总指挥。杨宜由于伺侯小心,只遭“夺职闲住”的处分,没有遭遇大祸。

  自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九年倭寇入侵,明朝苏松地区的巡抚共有十个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安福彭黯,迁南京工部尚书,畏贼,不俟代去,下狱除名……之后,赵文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上奏“水陆成功”,谎报军情,倭患更加严重起来。迁延数日,嘉靖帝渐知赵文华没有据实上报,屡次质问严嵩。严嵩曲为回护,赵文华顺势把过错皆推诿他人。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明政府以胡宗宪为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各地兵民抗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