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 为什么都不自己单干?
2015-03-12 09:43:00

  曹操入兖州不久,兖州刺史刘贷身亡,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当时,兖州有张邈,有鲍,有陈宫,有万潜。难道这些人真的就这么差劲,自己领不了兖州牧,却偏偏要让一个刚入兖州的曹操当头领?

  我认为,除了因为曹操背后有袁绍的背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相互制衡。

  张邈如果领兖州牧,鲍信会服气吗?陈宫上位也是如此,鲍信上位恐怕也不能服众。

  于是,得到袁绍支持的曹操,成了兖州本土势力唯一能够认同的人选。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需要找出一个代理人。然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到代理人的大旗之下。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代理人心态,始终贯穿着三国谋士们的心。

  张邈陈宫叛变曹操,但他们自己不领头,而是推举了一个代理人吕布。除了考虑到吕布的西凉兵强盛之外,作为领袖,他也能够被兖州大多数本土大族认可。

  贾诩先投李傕郭汜,后投段煨,再投张绣,最终归奔曹操。

  他为什么不自领一军,自己单干?

  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贾诩领军,西凉兵不会服气,段煨军不会服气,张绣军不会服气。

  制衡贾诩的,是军队。因此,他需要为自己找一名代理人,一个能够获得士兵支持的将领。当他发现这名代理人的前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他。

  荀彧,居中持重,机鉴识人,牛不牛?郭嘉算无遗策,世之奇士,牛不牛?

  但他们一样需要让曹操来代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自己单干。

  因为,曹操不仅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而且比后者眼界宽,目光远,能力强。

  徐州牧陶谦死后,陈登、孔融糜竺等人劝谏刘备领徐州事,也是相同的道理。

  孙吴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东吴谋士们之所以会辅佐孙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的武力征服。

  换句话说,他们是被迫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陆逊

  作为陆家唯一一名有出息的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最大化,陆逊不得不去辅佐曾经的仇人做代理人。

  东吴谋臣大多是摄于武力才来投靠,这其中有不得已为之的心态。

  孙权晚年的狂暴和乖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对这群在孙家淫威之下的谋士,他根本无法做到如曹操刘备一样信任他们。

  所以,陆逊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孔明庞统蒋琬费祎,无一人如他的下场那么凄惨。

  那么,说到这里,我要说结论了。

  谋士们之所以不会单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要么受到制衡,要么,那不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辅佐一个领袖,要比他们自己单干,获得的利益更大。

  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说真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几乎每一个派系甚至每一名谋士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