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巨炮摧毁苏军地下弹药库
2015-07-06 18:05:52

 今年4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合拍的电影《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上映,尽管两国因领土问题关系冷淡,但共同的二战记忆仍维系着两国民众的情感。二战期间,苏德爆发长达247天(一说250天)的塞瓦斯托波尔(简称塞城)争夺战,尽管苏军最终失败,却让德军付出巨大代价。在这场战役中,苏军中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并肩作战,谱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战前态势

  1941年9月,德军占领基辅(今乌克兰首都),夺取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乌克兰,苏军退守克里米亚半岛。被称为“黑海钻石”的克里米亚极具战略价值,特别是位于半岛南端的塞城是著名的海军基地,它曾经历无数战事,城市也在战火中逐渐演化成一座要塞,大量堡垒、壕沟和隧道环绕市区。集结在塞城的苏军不仅可以北上乌克兰,还能派遣舰艇飞机袭击罗马尼亚港口和油田,威胁德军后勤补给线。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同年10月,希特勒在指挥进攻莫斯科战役的同时,另行组建第11集团军,由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目的是消灭集结于塞城的苏军重兵集团,夺取整个克里米亚,确保南方战线的稳定。新成立的第11集团军下辖两个德国步兵军和一个罗马尼亚山地军,总兵力约35万人,拥有100多辆坦克、700多门火炮和一批重型迫击炮,他们还得到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8航空队的全力支援,后者掌握着黑海的制空权。

  面对强敌,苏军也积极完善塞城的防御措施。1941年11月初,苏军组建塞城防御指挥部,海军中将奥克佳布尔斯基担任司令员,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少将担任分管陆地防御的副司令。开战之初,塞城的苏联守军有5.2万人,配备火炮350门、舰艇37艘和若干坦克,后来又有大批军队经海路运输上岸,有效提升了防御力量。

  苏军围绕塞城建立三道防线,后来为便于指挥,防线又调整为四个防御地境(苏联军事术语),每个防御地境分成前沿防区、主要防区和后方防区等三部分,能够持久抵抗。苏军设在塞城外围的“斯大林”、“西伯利亚”、“高尔基-I号”等炮台都配备了305毫米口径的巨炮,炮台外层都用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整个包裹起来,炮台下面有三层混凝土隔层。此外,苏军还将要塞的大部分弹药存放在城南的“库拉贝”地下弹药库里,安全系数极高。

  战役经过

  经过1941年10月和11月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后,12月17日,德军从南北两翼对塞城发起“向心攻势”。但德军遭到苏军炮台的猛烈轰击,苏军狙击手也不时前出袭杀德军指挥官,战至26日,德军仅向前推进了不到20千米,塞城主要阵地都在苏军手里。更令德军头疼的是,苏联第51、44集团军相继在克里米亚半岛东部登陆,威胁德军后方,另有2.3万苏军冒着德军空袭抵达塞城,这些都使得德军攻势难以为继

  1942年1月,筋疲力尽的德军暂停攻城,转而掘壕据守,阻止外围苏军与塞城守军会合。此时,苏军已在莫斯科城下扭转战局,不可一世的德军被向西击退约200千米,苏军感觉实力有所恢复,决定组建克里米亚方面军,以解塞城之围,继而将德军赶出克里米亚。

  2月至4月,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向包围塞城的德军发起猛攻,但德军依托优势空军、炮兵火力守住阵地,而苏军却因盲目实施“人海战术”,徒然损失大量人员装备而没有任何收获。趁着苏军有生力量被严重消耗,5月8日到15日,德军发起反攻,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样一来,塞城守军就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到1942年5月底,德军拿下大部分克里米亚土地,曼施坦因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塞城。鉴于上次进攻的教训,德军决定改用“火力换人力”的战术,在区区500平方千米的战区集结1300余门火炮,曼施坦因甚至向总参谋部要来堪称“世界炮王”的“多拉大炮”,该炮重达1350吨,宛如一艘“陆地驱逐舰”,它所用的800毫米口径炮弹能击穿近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而此时集结在塞城的苏军有12万人,城里的百姓凡是能拿得动武器的都当了民兵,守军拥有的火炮则达到600门,坦克40辆。

  从6月3日开始,德军对塞城展开史无前例的炮轰,为了节省炮弹,德军没有采用弹幕射击,而是尽可能实施精确射击。7日,“多拉大炮”也参加炮击,修长的炮管高高抬起,以每20分钟一发的速度,将7吨重的炮弹射向目标。战役期间,它共向“斯大林”炮台、“西伯利亚”炮台、“伏尔加”炮台及“库拉贝”弹药库发射43发炮弹,其中一发装有延迟引的炮弹钻进深藏地下30米处的弹药库内部,引爆了库存炮弹,山崩地裂般的爆炸震撼整个要塞。

  在塞城附近山头上观战的曼施坦因欣赏着由自己指挥的这场屠杀,他怀疑在如此猛烈的炮击下是否能有活下来的苏联士兵。但当德国步兵在炮火掩护下接近“库拉贝”弹药库时,对方猛烈的火力让曼施坦因打消了这个想法。约600名幸存的苏军战士拒绝德军诱降,在表面工事被毁后,又转入地下坑道作战,德军只得派工兵用炸药炸开工事入口,然后派步兵打近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座“血的工事”。在惨烈的攻防战中,苏军狙击手对德国人造成巨大威胁,德国士兵稍一冒头,就有送命的危险,德军死伤累累,许多原编制为数千人的德军步兵团减员到三四百人,有一个步兵连竟然只剩下9个人。

  到6月30日,德军依靠航空兵和炮兵的绝对优势,将塞城残存的苏军压缩到临海的赫尔松涅斯角周围,许多苏联军民在弹药用尽、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手挽着手向德军发起最后的冲锋,悲壮地倒在阵地前。7月4日,被围苏军基本放弃抵抗,除了一部分人乘潜艇撤走外,大部分人被德军俘虏,塞城宣告沦陷。

  战役评价

  塞城争夺战(包括在塞城外围的打援作战)历时近一年,苏军损失超过30万人,而德国第11集团军损失35559人,其中8454人是罗马尼亚部队。有意思的是,因为本国部队蒙受重大伤亡,罗马尼亚政府开始出现动摇,打算退出轴心国同盟,只是因为害怕希特勒报复才不敢有所动作,但这已然为两年后罗马尼亚军队阵前倒戈,埋下伏笔。

  就整个战役而言,苏军能在深陷敌军重围的塞城坚持抵抗247天,与战前的认真准备密不可分。苏军以外围作战为重点,建立纵深防御体系,随着战役的发展和兵力的增加,苏军逐步加大火力密度,由开始时平均每千米正面4个支撑点,增加到17个支撑点,有效提高了防御韧性和弹性。更重要的是,苏军不断从后方获得援兵和弹药食品,使得守军不怕被合围,顽强作战,与敌反复争夺,从野战打到巷战,每地必争,每巷必夺,这种消耗战严重削弱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就沿用了塞城战役的许多战术战法(例如群众性的狙击作战)。

  为了纪念塞城保卫战,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54年10月16日授予塞城红旗勋章。如今在俄联邦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巨幅油画,纪念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