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瓦战役为什么让彼得大帝在历史上沦为笑柄
2015-07-20 09:58:48 彼得一世

  说起彼得大帝,有人这样评价:“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生活在19世纪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最为褒奖的18世纪的两个伟大帝主,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大帝,另彼得一世一个俄国的彼得大帝。”后世人对彼得大帝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绝非虚言。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弱于清朝帝国,主要方面比英法德落后很多。到处盛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他已经开始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彼得一世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俄国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他统治下,城镇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长了。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的整个局势几乎与同土耳其作战的情形正相反;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700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盟同瑞典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瑞典是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波兰后来也对瑞典宣战)。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之后,瑞典国王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敌人。与此同时,彼得重建俄国军队。瑞典和俄国再次交战,1707年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彻底失败。

  俄国通过战争吞并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征服的领土并不彼得大帝夏宫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它给俄国提供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因而提供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后来的列宁格勒)。1712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彼得推行的许多国内政策和多次展开的对外战争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可避免地要强行增收赋税。高税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许多俄国人,出现了几起叛乱事件,但是都被彼得无情地镇压下去了。虽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时期就有许多敌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产党的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彼得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沙皇。

  把彼得列入本册是因为他在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也许不禁要问:许多其他国家的统治者都推行过类似的政策,为什么要让彼得入册而摒弃了其他大多数的统治者呢?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确实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200年认识到使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在18世纪和19世纪西欧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俄国则无法同西欧并驾齐驱。

  欧洲东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国家土耳其与俄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土耳其和俄国都是半欧洲国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两个世纪当中,土耳其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俄国先进。就此而论,土耳其在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比俄国先进。但是在1700年前后,没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认识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并把国家朝着那个方向推进。因此俄国自从彼得时期以来取得了迅猛的进展,而土耳其却只是以缓慢的步子向前。直到进入20世纪,凯末尔才领导土耳其朝着迅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当时俄国对中亚的控制已相当稳固,俄国在工业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进。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彼得一世大帝画像(9张)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否则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基于这些理由,我觉得彼得在本书中应有一席之地。

  在决定彼得的名次时,把他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加以对比,从中受到了一定的示。不明白康熙为什么不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知识,这一点不如彼得大帝。伊丽莎白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伊丽莎白主要是象征着其臣民的一致愿望,而彼得则把俄国带入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全新方向。事实上,要不是英国在这期间的大多数世纪中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俄国的话,彼得和伊丽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还会大些。

  今天,我们当然认为俄国比土耳其要占优势,设想一下,如果那时俄国没有彼得,而土耳其有一位积极改革的苏丹,那么今天土耳其也可能成为大国,可能代替俄罗斯统治中亚地区,因为该地区的居民是穆斯林,他们与土耳其人的关系要比俄国人的关系近得多。

  综上所述,彼得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显然要远远大于康熙帝、伊丽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从沙俄到苏联,中土的上方一直横亘着一头凶猛的北极熊,哥萨克骑兵,皇家近卫军,大炮兵主义,这些名词都证明着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之强大,但是曾几何时,他是个制度落后的国家,但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彼得大帝,一场伟大的战役北方战争就让这个国家从欧洲悄然崛起,但是这一场伟大的战争确实从一场惨败开始,一场让彼得大帝沦为笑柄的纳瓦尔战役。

  在1560至1658年间,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The Sound)以北的领地。这些胜利可能要归因于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比大多数欧陆军队专业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专业军事训练使得其可以维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但是由于战争费用不能由占领区提供,瑞典 最终证明不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维持其军队。

  大动乱期间外国对俄国的干涉使瑞典在《斯托尔博沃条约》(1617)大有斩获。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俄国的命运在17世纪后半叶得到了逆转,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后,他一直寻求夺回之前的损失并重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国,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进攻。

  纳尔瓦战役 1700年11月30日,在俄瑞北方战争(1700—1721)时期,彼得一世率俄军同查理十二世的瑞典军队在纳尔瓦城附近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为保障俄国自由出入波罗的海,彼得一世决定首先夺取瑞军控制的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1700年9月16日,俄军开始围攻这两座要塞。至11月30日,俄军共有约3。5万人(步兵2。7万人、龙骑兵1500人,地方骑兵6500人)火炮173门;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两城的瑞典守军共有1900人,火炮400门。9月31日起,俄军炮击要塞,企图迫使瑞典守军投降,但由于炮兵装备不佳(火炮陈旧、弹药不足),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动之机,亲率瑞军(3。25万人、火炮37门)于11月30日驰援被围守军为督促援军和弹药辎重早日到达,彼得一世于11月29日去诺夫哥罗德,军队交外籍将领德·克鲁瓦公爵指挥。11月30日晨,瑞军经2小时炮击,尔后向俄军阵地发起攻击。查理十二世根据逃兵供词获

  悉有关俄军部署的确切情报后企图分割俄军,各个击破,遂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俄军右翼作战,以夺取坎佩霍尔姆岛附近的桥梁,使俄军失去这唯一的渡口。14时,瑞军两处突破俄军战斗队形。许多军官和外籍将领,其中包括德·克罗阿公爵,向瑞军投诚俄军不久前才组建的团队,因无军官指挥,开始向渡口撤退。溃退之军蜂拥而上,纳尔瓦河桥因承受不住而坍塌未及渡河的士兵并入两正规禁卫团——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和谢苗诺夫斯科耶团。两团坚守阵地。击退瑞军多次冲击。左翼,魏德将军指挥的师也顽强抵抗。但是,俄军被分割为二,缺乏统一指挥,无法组织防御,俄军将领遂在保留武器(火炮除外)和军旗的条件下被迫投降。但瑞军于12月1日,当两禁卫团和戈洛温师渡过纳尔瓦河后,解除魏德和特鲁别茨科伊两师武装。

  彼得大帝喜欢亲率部队作战,第一场战役获胜时,他曾亲率部队接受凯旋彼得大帝,像个士官长。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彼得大帝非常注重海军的发展,他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一个君主,他只有陆军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加上海军,他就是双臂齐全。”为拓展海权,迎战强敌瑞典,亲自监工设计今天的圣彼得堡。彼得大帝曾乔装成普通人到荷兰学习造船的技巧。

  彼得大帝也有不为人知的残暴一面,喜欢看死囚处决。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儿子继承皇位,跟他一样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君主,但他的儿子却只想当个平凡人,后在奥国留学时,想要逃离俄国势力,被抓回,身边的人都处死,最后儿子也被处死,监斩人正是彼得大帝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