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事件 三国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2015-09-07 14:53:14

  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重建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期曹魏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中文名称:三国

  英文名称:three kingdom

  简称:三国

  所属洲:亚洲

  首都:洛阳、成都、建业

  主要城市:洛阳、长安、成都、建业

  货币:刀币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曹丕、刘备、孙权

  主要民族:汉族、羌族、越

  主要宗教:道教

  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三国历史事件

  黄巾起义(公元184年-186年)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之一,开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重要人物

  东汉官军:皇甫嵩、徐璆(荆州刺史)、陶谦(徐州刺史)、郭典(钜鹿太守)、何进(大将军、京师守将)、朱儁(镇贼中郎将)、秦颉(南阳郡长)、孙坚(佐军司马)、郭勋(幽州刺史)(被杀)、刘卫(广阳太守)(被杀)、王允(汝南太守)、曹操(骑都尉)、卢植(被朝廷撤换)、董卓(被朝廷撤换后代替卢植)、邹靖、刘备、关羽张飞

  太平道:张角、张梁(被杀)、张宝(被杀)、何仪(投降)、张曼成(被杀)、波才(被杀)、彭脱(被杀)、马元义(被杀)、赵弘(被杀)、韩忠(被杀)、孙夏(被杀)、卜己(被擒)、裴元绍

  五斗米道:张修、张鲁

  讨伐董卓(公元184年-186年)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江夏之战(公元190年)

  江夏之战是208年中国军阀孙权和刘表在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这是孙权和刘表在江夏附近驻守的部将黄祖的最后决战。

  名称:江夏之战

  地点: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

  时间:西元208年春

  参战方:孙权军、刘表军

  结果:孙权胜利、黄祖遭斩首

  参战方兵力:孙权军25000、黄祖军3万左右

  伤亡情况:孙权军俘虏数万黄祖军

  主要指挥官:孙权、周瑜凌统;黄祖、陈就

  兖州之战(公元192年)

  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宛城之战(公元197年-199年)

  宛城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

  易京之战(公元199年)

  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兵。公孙瓒中伏后,心知必败,逃回城中自杀。

  名称:易京之战

  地点:幽州易京城

  时间:197~199年

  参战方:袁绍军、公孙瓒军、黑山军

  结果:袁绍获胜、统一河北

  参战方兵力:袁军和公孙军不详、黑山军十万

  伤亡情况:公孙瓒集团覆灭,公孙瓒自杀

  主要指挥官:袁绍、公孙瓒、张燕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201年)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战新野(公元207年)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称:赤壁之战

  地点:湖北、赤壁市

  时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参战方:孙刘联军、曹军

  结果:孙刘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主要指挥官:周瑜刘备(联军)、曹操(曹军)

  合肥之战(公元209年)

  合淝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淝为目标的争夺战。合淝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淝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而东吴若要北伐,合淝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名称:合肥之战

  地点:徐州、淮南一带

  时间:208年-253年

  参战方:曹魏(曹军)、东吴(孙军)

  结果:曹孙两家的城垒争夺战,未有胜负

  潼关之战(公元211年)

  潼关之战是曹操与马超、韩遂等西方群雄发生的战争。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西方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附近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名称:潼关之战

  地点:关中潼关一带

  时间:211年三月~九月

  参战方:曹操军、关西十一部联军

  结果:曹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曹操军十万、关西联军十余万

  主要指挥官:曹操、马超、韩遂

  别称:渭南之战

  参战双方

  守方:曹军至少十数万(包括王牌部队虎豹骑兵)参战的有夏侯渊张郃、朱灵、曹仁、徐晃、曹洪等将领由曹操统领

  攻方:联军共十万分为十部: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分别统领各部不相统属

  巴蜀之战(公元211年-214年)

  汉中之战(公元219年)

  汉中之战是东汉末年群雄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由于汉中是益州北方的一个郡,接近三辅地区,而且易守难攻,因此刘备在214年平定益州后,于217年北攻占领了曹操的汉中,战事维持了两年。最终,刘备占据汉中,在秋天自立为汉中王。

  荆州之战(公元219年)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名称:襄樊之战

  地点:荆州

  时间:219年七月—219年十二月

  参战方:曹操、孙权、刘备、梁郏、陆浑群盗

  结果:关羽失荆州被杀,孙刘联盟破裂

  参战方兵力:蜀汉约三万、曹魏五万以上东吴数万

  伤亡情况:曹魏损失三万以上、关羽全军覆没

  主要指挥官:曹仁、吕常、于禁庞德、徐晃

  主要指挥官:关羽、赵累、樊友、孙狼

  主要指挥官:吕蒙、陆逊潘璋、马忠

  夷陵之战(公元221年-222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南中平定战(公元225年)

  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名称:诸葛亮南征

  地点:南中

  时间:225年

  参战方:蜀汉、南中叛军与各部军团

  结果:平定南中

  主要指挥官:诸葛亮、朱褒、孟获

  又名:南中平定战

  典故: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九伐中原(公元249年-263年)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公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名称:姜维北伐或九伐中原

  地点:陕西、四川、甘肃等地

  时间:公元238年—262年之间

  参战方:蜀汉、曹魏

  结果:蜀汉胜多败少,军队损耗过大

  参战方兵力:不详

  主要指挥官:蜀汉:姜维;曹魏:邓艾等

  陆逊北伐(公元227年-280年)

  陆逊北伐指的是仅有的4次与魏国作战。

  三家归晋(公元263年-280年)

  三家归晋,实际上分为两场战役及一个事件,始于公元263年,终于公元280年:公元263年,魏灭蜀国。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公元280年3月,晋灭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