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剧 /首页 /正文
《暗杀》背后:韩国人在中国曾经干过什么?
2015-11-03 11:54:32

   韩国的“抗战神剧”《暗杀》正在国内院线热映,因为现在正值纪念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氛围中,尤其日本安倍政府刚刚强令通过安保法,东亚局势更趋紧张,所以这部涉及韩、日、中的电影更多了一层电影之外的意义。

  《暗杀》中虽然没有中国演员参与,但有不少涉及中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过去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很少提及,也长期缺乏系统的研究。

  所以很多观众看这部电影时,多少会有疑问:韩国人在中国当年做过什么?中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又如何?

  我对近代史没有发言权,但我从家里找到了一本蛮不错的书:《韩国独立运动在中国》,胡春惠著,1976年在台北出版。从前言看,这是华语研究界最早的一批研究此领域的著作之一。

  所以本着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我简单地扫描了本书的大致内容,在此也简单地“拿来”为大家普及一下历史背景。

  简言之,韩国(朝鲜)在东亚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原本长期是中国的属国,被中国罩着。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转变成帝国主义国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屡战屡败,更缺乏法律意识,在多次外交谈判中都被人算计,留下了空档,韩国因此从“属国”地位变成“中日共管”,再到“独立”:这个独立,其实就是被日本人独占。

  于此同时,俄国人也在觊觎韩国,并在韩不断发展自己势力。这也引起了中日两国的不满。日俄在20世纪初大干一仗,争夺的除了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朝鲜。

  俄国惨败后,日本吞并韩国,1910年韩国灭亡。

  在此期间,美国人也没闲着,而且在美国国内对于韩国也有完全不同的政治意见。所以韩国独立运动的第一次暗杀行为,目标竟然不是日本,而是美国人。1906年3月23日,韩国的美籍外交顾问敦南.史蒂芬斯因在旧金山一代推崇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政策,并强调朝鲜人没有自身独立之能力,被侨美韩国青年张仁焕、郑在宽、田明云等义士出于愤怒之情枪杀。

  韩国长期被中、日、俄地缘包夹,再加上美国无孔不入的干预,这个民族的压抑感可想而知,今天的韩国人有极强的民族主义基因,或许这就是源头吧。

  暗杀是那个时代义士们对压迫者的极端报复行为。中国有很多,韩国也一样,这种行为非常容易和“侠义”结合起来。

  所以,暗杀行为,在电影中可以被改造为一种现代的“武侠”电影。

  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车站刺杀伊藤博文,此事件后被拍成电影。

  1911年,韩国义士还曾策划暗杀日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后暴露失败,123人被捕,韩国独立运动受到空前打击。

  韩国被吞并后,起义抗争不断,为国捐躯者前赴后继。

  早期的韩国抗日运动,多在王室、公卿、军人和士大夫之间操作进行,1919年“三一”运动后,逐步扩展到了全国。

  注意,这个时间,和中国的五四运动有着非常准确的呼应关系。

  “三一”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产生了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至此以后韩国独立运动有了最高的领导中心。

  为什么是上海?

  首先韩国境内已经没有了一片净土;韩国侨民的最重要聚集地中国东北,日本的势力也已经逐步侵入。伊尔库兹克本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但此地因俄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也不易控制。而夏威夷是数万韩国侨民的另一个主要居住地,从地缘角度上看,如果从上海去夏威夷,比从韩国国内还要近,彼此容易呼应。所以,上海最终入选。

  上海除了交通发达,还有西方租界的保护,易于争取获得新闻舆论支持,还会获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19年7月11日,韩国临时议政院决定上海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此后,一直到1934年,上海成为韩国政府所在地长达15年。

  所以,电影《暗杀》中的一个重要时间段,就是1933年,所以命令当然从上海发出。

  由于韩国侨民在上海的缘故,韩国还为中国电影史奉献了一位超级大明星

  这本书上还有金焰的妻子秦怡老师、外孙女朴圭媛的签名。

  金焰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第一男星。他是韩国人的后裔,也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有了这些历史渊源,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到:

  为什么,韩国总统朴槿惠女士在遭遇了这么大的政治压力下,依然出席了9月3日的天安门抗战阅兵。

  韩国的独立运动,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这当中的情意,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政治势力左右的。

  《暗杀》:忍着译制腔也该去看一看(文.闵思嘉)

  看《暗杀》的时候总有种错觉,虽然片子里有全智贤姐姐和河正宇大叔各种耍帅,但是满满的译制腔加上昏黄的影调,分分钟让人穿越到80年代黑帮港片里。以至于影片结束时,工作人员对大家说:“哎呀这个版本不好,大家回去看看原版吧。”#真敬业款#

  但是《暗杀》还是好看的,即便它是一部披着动作悬疑大片外衣的主旋律反法西斯影片,搭载着沉重的家国主题和真实的历史原型,导演也依然让内核和形式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了一起。爱国暗杀+暗杀队反被雇佣杀手暗杀+暗杀的弑父形式交织起一张既有个人也有时代的密网。

  表面上虚构的暗杀团故事背后依然是严谨的历史脉络,对时代感和环境的还原也非常真实。全智贤端着重达10斤的莫辛—纳甘步枪在屋顶上狂奔的镜头、在富家千金姐姐和狙击手妹妹之间来回切换的演出成为了片中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角色的看点。老戏骨河正宇和李政宰最后在街头的一场亡命火拼,也一样让人血脉喷张。

  讲抗日,讲反法西斯,也讲爱国的《暗杀》丝毫不让人觉得伟光正的一点在于,其将“反日”与“弑父”嫁接在了一起,伦理的纠葛一方面弱化了国族的忠义。但在另一方面来看,在全智贤对父亲举起枪时,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也重叠在了一起。片中的三位主角——全智贤的独立军狙击手和亲日高官女儿、河正宇的雇佣杀手与爱国斗士,李政宰的临时政府专员与投日叛徒身份,他们每个人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以及在其间摇摆不定最终被时局推向的某种个人选择,亦对应着当时历史时局下韩国未定的命运。

  因为没有看过原版,并不知道原版有未对片中的语言做处理,因为涉及到日方阵营与韩方阵营,语言的使用其实成为了影片里一些重要动作场面、情节点以及时代暗示的线索。片中一个情节是河正宇进一家店斥责伙计没有“说朝鲜语”,影射出日占对朝鲜的文化语言统治。但在译制的院线版本里,却体现不出这样的区别,尤其是对脸盲群体们来说,更是日韩傻傻分不清楚,大大的提高了脑细胞死亡率。

  《暗杀》在人物的设计上,加入了诸多细节,对双胞胎姐姐骄纵性格的刻画在试衣一场戏中可圈可点,也为后面她去找寻妹妹埋下伏笔。河正宇饰演的雇佣杀手在地道逃生时,谈论的却是“要去夏威夷看不穿衣服的女人”。这种反英雄化的戏谑桥段在相当程度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也是好莱坞类型片中常用的桥段。

  韩国电影学到了不少好莱坞电影的形式,但在最终的骨血里,依然是儒家传统纲理伦常那一套,这也是为什么,全智贤那迟疑的弑父的一枪,需要河正宇来帮助她完成。

  这或许是韩国电影要走向世界需要克服的壁垒吧——那种形式上的世界化与内里的国族文化间的不解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