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解密:“雾都”伦敦是六十年前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2015-12-04 10:01:43

早上一打开微,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朋友圈被一条条雾霾的消息刷屏,使人顿生怜悯,有一条如是调侃道:“相比于鲁霾的沉重,冀霾的激烈,沪霾的湿热和粤霾的阴冷,我更喜欢京霾的湿冷,它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具体……”

哭诉了一系列具体的遭遇后,最终总结道:“这是人类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霾是帝都重,霾是北京醇!”再浏览各大网站,不少相关新闻的标题都会提到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说今日的污染指数足以和当年不列颠岛上的“媲美”了。确实,古今对照,人们把两件事联系起来非常的正常,但也有很多人会疑惑,英国的烟雾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英国又是如何最终化解的?不急,不妨让我们带好口罩,穿越重重的雾霾,看看六十多年前的伦敦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1952年12月5日至8日

地点:英国伦敦 

这时的大英帝国刚刚经历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正处于经济的恢复期,曾经的霸权早已烟消云散。从12月5日起,泰晤士河谷地带的伦敦城一连几日无风,连续好几天都烟雾弥漫,能见度相当之低,人们出门的时候大都捂着口鼻,沿着护栏和房屋向前行走,由于雾霾过于严重,甚至都看不清自己的脚。航班停飞,汽车停开自然是不用说了,全城到处都是咳嗽声,许多人感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直接爆满,就在这短短的4天之内,伦敦已经有4000多人死去,主要发生在老人、小孩这些体质比较弱的人群里,据统计,那段时间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3倍,1岁以下人群死亡率为平时两倍。9日以后,毒雾渐渐散去,别以为就到此为此了,还没完呢,后面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因为呼吸道疾病而丧生,明显是之前的事件落下了病根。不光是人,动物也难逃厄运,烟雾事件发生时,正好有一个牛展览会,结果有52头牛严重中毒,一头当场死亡。

事件发生后,舆论一片哗然,突然有这么多人逝世,怎么能不痛定思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场文明世界的灾难?

其实,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伦敦本来就应该是个多雾地区。该城位于泰晤士河谷地,空气不易流通,加上处于西风带,气候温暖湿润,每年秋冬季节,海上的吹来的暖空气与陆地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海雾,笼罩在伦敦上空。1952年的12月被高压控制,空气流通不畅,也让气温保持在偏低的程度,天冷,就要取暖,原煤的使用量大增。由于少风,逆温现象出现,地表上的暖气层覆盖了冷气层。 这样的现象阻止了雾气的散去,并且造成雾气大面积蔓延,特别在伦敦中心区,雾气与烟尘和其他污染物混杂在了一起。

自然环境几千年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工业时代以前,伦敦照样多雾,照样有逆温,也没出过类似的事件呀,所以关键还是人类的行为,事在人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国,他们利用其中成果统治世界的同时,也要为其中的代价买单。1952年,因为战后重建、发展经济的需要,很多工厂为了利润日夜赶工,煤炭的使用量水涨船高,1950年已经接近2亿吨,消耗如此多的煤炭,排放出的废弃、粉尘绝对少不了,可许多工厂出于成本的考虑,仍然在用旧式炼焦炉,清洁净化的方法、设备都特别简陋,有的干脆直接没有,无形中加大了排放量。有几所火力发电站建在城区里,雪上加霜

居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当时英国的老百姓比较偏爱壁炉,50年代初,绝大部分家庭的客厅都装壁炉,而不喜欢更加环保的火炉,因为后者容易导致市内空气质量的下降,让人觉得不舒服。最终保住了室内,却破坏了室外的空气,传统的壁炉容易导致里面煤炭不充分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些,再通过烟囱排出,污染大气。那为什么不使用焦炭、无烟煤,或者天然气等新能源呢?这实在是没办法,因为技术限制,50年代初的英国生产不出太多能够给家庭使用的焦炭,原煤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至于更好的能源,则要等到十几年以后了,不能央求古人呀。

伦敦的烟雾宛如漂浮的幽灵,顺走了一万多人的生命,英国政府意识到,以前的不作为真的是大错特错,侥幸心理不能有,该来的总该是要来的,再不行动,悔之晚矣,若亡羊补牢,则为时未晚。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三年后,—部《清洁空气法案》在议会下院正式通过。该法案要求在城市内部设立无烟区,任何产生烟雾的燃料都不能在规定的区域燃烧,对于企业,必须在七年内安装无烟设备、除尘设备,并派视察员前往检查、监督,违者重罚,并要求污染重的企业迁往城市郊区;居民家里的老式壁炉也被要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电力供热,冬季集中供暖。以前老百姓总舍不得传统的壁炉,改造的阻力还蛮大的,等到灾难一发生,意见也少了很多。之后在政府的重视、环保组织的提倡下,伦敦的空气质量日渐转好,70年代以后,空气污染跟之前比,减少了百分之八十,成果显著。但英国人,特别是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松懈,90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又针对机动车做了很多努力,加装催化器,发展提倡公共交通,提高入城费,限制车流等,也很有效果。前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人晒出伦敦市长骑自行车上班的照片,怀疑是不是找了记者跟拍作秀,其实绿色出行也是英国政府大力提倡的。所以现在的伦敦空气质量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完全看不出曾经是“雾都”。

记得以前看过一幅图,名叫《工业时代的享受》,图中几个200多年前的英国富人坐在蒸汽船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古代没有的大烟囱,呼吸着难闻的气体,特别惬意,确实呀,古人哪里享受过这样的日子呢。其实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一直都存在一个矛盾,当一个地方人口众多,发展条件不利,技术水平低下的时候,经济和环境要哪个?选环境的话,谁愿意一辈子受穷?选经济的话,癌症村村民的眼泪还不能让你动容?不光是英国、中国,世界上各国都发生过“文明的灾难”,伦敦烟雾事件的两年前,日本水俣镇,一天,居民们发现家家户户养的猫聚集到一个悬崖上,排着队自杀,没多久,又有人也学着猫走路的样子,跳入海水溺死,经查,是当地人畜食用了含甲基汞的海产品,而里面的汞来源于工业废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跟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处罚违规企业有时候不是做不到,但要把GDP、就业、人情这些东西考虑进去,那就很难办了,有时候真是进退维谷。算了,不说了,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