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司马昭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用来比喻连猪也能看得出来的目的,起源于三国魏晋时期——司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马昭到底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为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翻阅了各种野史以及正史,最后不难得出这个——没有。这个憋屈的谎言像所有童话故事一样,有正面和反面,是由一个叫做曹髦的不算皇帝的皇帝以及我们的男主角司马昭一起演出的。首先我们应该对这两个人有些了解,曹髦,是魏朝的第五个皇帝也是最后一皇帝,对于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不是皇帝的皇帝其实也很好解释,因为他虽然坐上龙椅也掌管了几年的国家大权,但却在死后都没有皇帝的封号,司马昭就不一样了,作为牛掰哄哄的主角,带着不一样的光环,虽然没有称帝,但大家都认为他是西晋的奠基人,都亲切的叫他一句晋太祖。

三国演义》中对这件事的看法与正史出奇的一致,无非是司马昭功高盖主引发曹皇帝不满,这天威难测一词用在曹髦身上就有点扯淡了,他不开心归不开心,但其实并没有什么作为和卵用,于是对司马丞相的仇恨这是一天更比一天深啊,忽然有一天,司马昭又干了什么惹皇帝生气的事,或许是又提他做了什么决定,或者睡了他老婆,然后曹同志实在忍不下去了,带了近侍300余人就向那司马府杀去,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初出茅庐的皇帝殿下怎么是老谋深算的司马丞相的对手呢?最后不仅大败而归而且还被太子成济所杀。

1.jpg

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呢?其实仔细想想也就不过嫉妒使人发狂这几个字罢了。司马昭不用说了,人家晋太祖是什么人?在皇帝陛下正字思考怎么杀人放火,杀他取回政权时,他在想怎么彻底消灭刘备的蜀国,正值一年春生好时节,诸葛诞在淮南揭竿而起,虽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但他还是向皇帝建议御驾亲征,取得了太后的支持之后,发兵来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干净利落的搞定了武装势力,并且给所有反魏者一个响亮的巴掌和警告。并且放走了捉来的十万俘虏,与前者奸雄曹操的做法恰恰相反,却又不知高明了许多。

他当权时,政治清明,以仁治国,爱戴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物给尽好处,不但解决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问题,连蜀后主都能善待,这样一位文才武略家事国策两不误的能臣被定性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知该说一句什么好。况且他做这些事,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他鞠躬尽瘁的魏国,如此尽心尽力,皇帝还嫌他太过碍事,天天想着要杀了他,呵!司马昭之心!他的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诚,而是一个文人对帝国的期望,所以他虽然看不惯当时皇帝的作为但却从没想过要取而代之,所以他以民为本贯彻孔夫子的治国理念,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他所做的,不尽然是安内攘外,还有加强这个国家的中央集权等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司马昭,魏国绝对不可能昌盛那么久,这样的人,以愚忠一词来概括都不过分。

2.jpg

那么这样一个人,史书对他评价却是十分低下的,更加注重的居然对他罪恶的鞭挞和痛恨,却对他的好处绝口不提,甚至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的谚语,真是笑谈!不知是不是当时的史官受了皇上的意思,直往坏处写。相比起曹操的奸雄,司马昭的史实更加令人难以承受,这么一位堪称高堂明镜的官员,死后竟是如此惨景。假设他如果真的按照皇帝的爱好愿望去当个媚笑的奴才,那么我们见到魏朝后期会是怎么样的呢?

别说天下安平,连粉饰的太平都会不曾有吧,皇帝殿下坦坦荡荡的接受了我们司马丞相给他的一切,然后反过来责怪他的不是,说他的反叛的心,连路边的猪都知道,不知司马昭在那个清清静静的下午,正茗茶抚琴时,他所敬爱一手扶持而上的皇帝带着人踹开大门,然后拔剑拿剑尖指着他,尖利的嗓子和他身边的太监并无什么两样。

“司马昭,我早已看透你!”

然后被冲上来的侍卫捉去,他会是什么心情,是该哭还是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