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郭贵妃皇帝爱她生了三位王子竟然被迫殉葬!
2016-03-23 06:21:46

  明朝前期,后宫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太祖朱元璋死时,“带走”的妃子就达四十多人!

  虽然大明祖训(《皇明祖训》)并没有明确规定,皇帝龙驭上宾,妃子必须殉葬,但太祖皇帝开了恶例,老祖宗这么一搞,就等于立下了规矩,后代只管跟着学,哪里理会对错与是非!

  由于殉葬没有制度性规定,殉葬的条件是什么?哪些人必须从殉,哪些人可以免于从殉?都无明文。这就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使得殉葬在作为“哀礼”的实际操作中,有些可怜不该死的就被迫追随先帝去了,而有些完全没有理由不死的,却得以逃过一劫。是死是活,全在于殉葬这件事由谁来做主张,以及先帝的遗孀(妃子们)与上上下下的关系处得怎么样。

QQ截图20160322105819.png

  话说明仁宗朱高炽,在他48岁上去世后,后宫的妃子顿时得面对这件可怕之事。《大明会典》记载了仁宗之妃为之殉葬的情况:“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

  北京金山在十三陵侧,是专门埋葬妃嫔与夭折皇子的地方。仁宗一共七妃,有三位葬在金山,据万历时任宛平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所记,这三人是李贤妃、赵惠妃、张敬妃,她们都不是殉葬的。按《明会典》的说法,“(三妃之外)余俱从葬”,则应为4人。其实不止此数。

QQ截图20160322105845.png

  据明实录记载,洪熙元年七月,宣宗给仁宗上尊谥,同一日,还给郭贵妃、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黄充妃五人赠谥。这些女子在身份上是宣宗的“皇庶母”,她们都不是仁宗皇帝的新欢,早在仁宗还是皇太子时就已侍奉东宫,是仁宗“潜邸”的旧人。如顺妃谭氏,湖广湘潭人,《长沙府志》存有她的简传,说她父亲曾任浙江道御史,永乐二十一年选入东宫,仁宗崩后,自缢而亡。府志明确记载,谭顺妃是殉葬死的。由此可推知,与她同列的郭贵妃等,都是为因为同样的原因丢了性命,由此得到每人2字谥文的精神奖励(如恭肃、贞惠等)。

  仁宗去世时,他的皇后张氏还在,张皇后是宣宗之母,当然不会殉葬。仁宗的妃子亦不止这五人,为什么单单挑中她们,去顶那份“要命”的苦差?

  万历时人沈德符就提出这个疑问,他说,宣宗登极时,所封有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其中惟郭贵妃、王淑妃二人殉葬,李贤妃、赵惠妃、王昭容三人为何不殉?由此产生的疑问是:择定殉葬者的条件与依据是什么?因为祖训没有记载,那就是实际操作的问题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仁宗未崩前两个月,封张氏为敬妃。张敬妃来自世家大族,她是太师、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封册中对她赞美甚备,仁宗崩时,可能还不到二十岁。如此好女,仁宗如何舍得,竟不把她带走?

u=159007353,3658481954&fm=21&gp=0.jpg

  沈德符的解释是:“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说白了,就是张辅说了情,走了后宫的路子,才使他女儿免于一死。

  可见,在选择谁来殉葬上,有着较大的通融余地。既然有人能通融活命,也就有人能挟势威逼,使不想死、不当死之人也殉死了。沈德符怀疑郭贵妃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

  前述王淑妃以下4妃,都没有生育,可郭贵妃为先帝生了3位皇子,即滕怀王、梁庄王和卫恭王。妃之有子者,竟不蒙格外开恩,难道真是贵妃本人“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谁信谁与骗子就是一党!

  郭贵妃不单生子有功,她的地位还非常尊贵。明初时,六宫之中,以“贵妃”为极贵,只下中宫皇后一等。宣宗时,才给孙贵妃加了“皇贵妃”的封号,孙氏不久正位中宫,做了皇后,从此诸妃中以皇贵妃为最重(也有说景泰年间封唐氏为皇贵妃,是皇贵妃封号之始的)。

  地位仅次于皇后,极为尊贵,兼且生了3位皇子的郭贵妃,显然属于不当死而死之人,其中必有不可外传的隐情!

  沈德符在谈及此事时,觉得让郭贵妃殉葬十分不可解,我却联想到两件事,觉得无解之中还是有迹可寻的——

  首先,仁宗之后张氏,历史上以“张太后”知名,是个顶厉害的女人,她在其子宣宗暴卒、其孙英宗以幼冲即位的条件下,曾主持大政多年,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后人一说起明初的“仁宣之治”和英宗初政,总会把她推出来赞一赞。其实不过是些文人的马屁,多为过誉之辞。

  举例来说,正统年间有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张太后用得惯熟的私人。历史证明,往往只要太后主政,就会产生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张太后也不例外。

  可后来大伙集中火力,一齐来骂王振,却忘了张太后才是王太监的后台大老板,王振正是张太后一手抬举起来的;更有无聊之人,编出一个故事,说张太后听说王振专擅跋扈后,将他召来,忽一个眼色,两旁女官齐刷刷拔剑,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请,王振这个大祸害已经是死人了。(详见本号前文《张太后真令宫女拔刀,要杀权阉王振?错,这是戏剧!》)

  问题是,张太后在朱高炽做太子、做皇帝时,在后宫就没有竞争对手吗?后宫女子所争者,不必是正妃、皇后之位,对她们来说,为了固宠与多一些床第之欢,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郭贵妃生了3个儿子,无疑是仁宗非常宠幸之人;她位至贵妃,地位直逼张后,一定令张后感到极大的威胁,进而深恶郭妃。

  恰恰仁宗朱高炽又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性格相当软弱。他作为兄长,俩弟弟一个都不服他;作为男人,也没能使妻妾间睦宁和戢。

  仁宗时,后宫关系非常紧张,宫人之间勾心斗角,甚至传出某妃欲暗害张后,误中仁宗,导致他暴毙的奇闻。后宫斗争演变到这个程度,仁宗真可谓无能矣!

  在那样的环境下,张后与郭妃很可能是两个最大的冤家对头,而宫人们纷纷站队,两宫势同水火。谁也没有料到,仁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张后之子即位,皇后升作太后,倚仗她的皇帝儿子,瞬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后她假借仁宗遗言,逼迫郭贵妃及平日与她亲近的妃嫔们,全部殉葬,则昔日仇怼,顿时报销,何其快哉!——虽为怀疑,似也在情理之中。

  我想到的第二件事,与第一个怀疑有关。

  郭贵妃的第二个儿子梁庄王,在宣宗诸弟中最受长兄宠爱。梁庄王葬在今湖北安陆,他的墓地出土金银珠宝等品物达五千多件,其中有着大量出自宫廷的精美赏赐,这在亲王墓中,是不多见的。

  宣宗为什么对梁王这么好?我不由得想,会不会是宣宗怜惜梁王之母屈死,而对她儿子采取的一种经济补偿?

  从仁宗妃子殉葬情况来看,谁殉谁不殉,可能有皇帝的遗愿,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活人手里。好比说,假如仁宗舍不得年轻的张妃,临终前特地交代,一定要她随去,可是张家在朝势力大,人面儿熟,更不惜银子上下疏通打点,他家的宝贝女儿就不仅不必死,而且必不死了。而那些无依无靠的、政治上失势落败的女子,不管她生了几个孩子,孩子有多么可怜,她也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运了。(原文来自皇帝说史的头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