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南京展出背后:残缺一叶在废纸中寻到
2016-07-11 11:39:45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

  南京图书馆(下简称“南图”),一楼展厅,“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正在展出。这是南图历史上规模最大、展出珍本最多、规格最高的古籍展览。

  不少参观者慕名前来,只为透过厚厚的展柜玻璃,看一眼静静地横躺在展柜里的一纸残页。这就是南图珍藏的唯一一叶《永乐大典》,这次展出也是这叶《永乐大典》首次走出库房,展现在普通市民眼前。

  谈起举办这次展览的目的,南图古籍编目工作人员汪励表示:“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这次展览相当于是对国人的一次文化教育,因为这些古籍普通人平常都看不到,同时也为了更广泛地向大众宣传古籍保护的理念。”

1-15011H02340.jpg

  流传:正本成了嘉靖帝的陪葬品

  汪励说:“说实话,一般人来看只是看个热闹,看也看不懂,内行人要看版本、年代、珍藏和流传的多少、文献价值,还有比较重要的是有名家题跋的、对这个书进行注解过的。”

  “比如说《永乐大典》,相对于明代之前的古籍来说,历史不算很久远,但是是唯一性的,叫‘孤本’。”汪励介绍说,“《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的大百科全书,历史上一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永乐年间的正本,这个正本后来不见了。另一个就是明代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也不完整。这次展出的就是我们南图仅藏的唯一一叶,因为是这个版本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很珍贵。”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去哪儿了?

  汪励说,“永乐年间的正本散失了,坊间流传因为嘉靖皇帝爱不释手,把正本作为陪葬品带入陵墓了。因为你现在可以看到,这书有两万多卷,一卷如果是一册,也要有两万多册,但是这么大一部书到现在为止没有考古发现。嘉靖年间版本的《永乐大典》因此成为‘孤本’而显得尤其珍贵。”

  谈及《永乐大典》在当年的功用,汪励说,“相比于后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是当时永乐皇帝征召全国文士编纂的条目类工具书,方便大家进行检索。我的想法是,过去都是从单一的科目像四书五经等开始学,有些知识一生不能穷尽,《永乐大典》就可以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

  虽然距今已有400余年,残页上娟秀古朴的字迹依然清晰如初。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是对每一个字进行解释,将这个字在之前古籍中所出现的段落注解一一摘录出来。

  南图展出的这一叶纸上有400多个字,“鲜不及矣,虞翻曰鲜少也……”红字部分就是引用段落的出处。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上下文,目前还不清楚这一叶的具体内容。

20130704152016-2036015813.jpg

  残叶:1949年蒋介石撤离未带走

  关于南图珍藏这叶《永乐大典》的来历,汪励介绍,“南京图书馆前身是中央图书馆,蒋介石撤退到台湾时把大部分好书都带走了,但匆忙之际一些书也留了下来。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解放后苏南文管会成立,在江苏地区收集各种书籍,然后交给我们馆保存。”

  还一种说法更为传奇,这叶残纸竟是在一堆废纸中找到的。

  不过,汪励说,如今嘉靖年间的《永乐大典》抄本也只剩下400余册,并且散落在世界各地,由机构和个人收藏。“个人保存古籍,其实他也没办法保存,不讲人力、物力,就讲保存的条件,我们专门的库房都是恒温、恒湿的,损坏了还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修复。家里祖上是文化人,爱惜书,三四代下来就难说了,所以还不如捐给图书馆。”

  原本《永乐大典》应达到50多厘米,而展出的残页长40多厘米。南图对这叶历尽沧桑的《永乐大典》进行了专业修复,使它呈现出现在的模样,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存下去。

  展览现场,特地从江阴到南京看《永乐大典》残页展出的刘女士大为感叹:“我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东西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相似的还有坐车途径南京的闫先生,他背着行李特意到南图来看展,“我下午5点就要坐火车离开南京了,就是为了来看一眼《永乐大典》。”

  一叶国宝,引发这么多人的关注。汪励说,“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