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史 /首页 /正文
二战轶事:战争让美国南方软饮料风靡全球
2016-08-08 10:19:27

  在人类史中,改变饮食习惯的方法,就数战争最具效力,在战时,平民与军人都被纳入管辖范围内——这点到了现代更是如此。粮食资源跟其他资源,一律由政府统一分配。军队是靠胃在支撑;因此,将军此时也兼任经济学家与营养师,决定拿什么来喂饱阿兵哥。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事,不过也得仰赖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那些支撑经济以满足将军要求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超过一千五百万名美国人应征入伍,还有好几百万在后方支援。服役人员都在大餐厅里一起用餐。他们只能吃伙房做的菜;而决定伙房做什么菜的掌权者,则非部队里的人,不曾亲身体验行伍间的疾苦。

  服役的人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其中一项是每周二十一顿饭都有肉可吃,周五甚至还多一道肉菜供选择(通常是肉片冷盘)。大部分的士兵以前从来都不曾吃这么多肉(当然啦,作战期间供肉没那么规律就是了)。士兵还吃得到大量咖啡与各类甜点;每个餐桌上都有糖罐,每天有两顿饭最后一定上甜点,绝无例外。(事实上,阿兵哥每月排队领饷时,还不限量供应香烟。)平民的食物偏好,变化虽然没有这么大,但也还是有些许改变的,这点大家大概都已经知道了。由于平民难得吃到肉类,以至于战时的媒体充斥着有关勾搭肉铺老板的故事与笑话。此外,糖、咖啡、香烟也相当稀少。结果,他们的食物偏好不免也跟着剧变。从此,北美人就因战争而形成了新的食物偏好(其实这个“偏”倒是说偏了,因为是受情势所迫)。

1_2010110110011947j5K_meitu_1.jpg

  有样东西,不管军人还是平民,都不在配给范围内,那就是可口可乐;然而为了让大家都买得到,便有人为此煞费了苦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参谋总长乔治•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是南方人。珍珠港事件过后不久,马歇尔将军就通知所有的将领向政府要求增设可口可乐生产工厂,好让产品可以供应前线。受马歇尔这个举动的影响,可口可乐在战时享受到跟食物与武器一样的经济地位,也因此不必受糖配给的限制。同盟国战区里总共设立了64座可口可乐生产工厂,分布在太平洋战区、北非战区、澳洲及其他地区。可口可乐公司还应武装部队要求,派遣技术人员去负责可乐的生产,总共派出了148名技术人员,其中3名甚至在战区丧生。

  可口可乐在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固然风光,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前,别说在国际上算不上有头有脸的商标,就连在美国国内也未必家喻户晓。尽管该公司曾在早年外销到古巴,但可口可乐基本上还是美国国内的饮料,当时实际的状况恐怕是,除了南方人外,没有人会不加料纯喝可口可乐。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职业军官大半是南方人,这点应该也是可口可乐崛起的重要因素。

  “外在”意义如何让可口可乐风靡全球,并不难看出。可口可乐在盟军战区广设生产工厂,与它日益流行有极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里,国家权力本身,在团结一致的美国人眼中,显然没那么令人讨厌。食品生产资源的分配,也同样与消费者的选择有关系。不过在这个案例里,美军基地所售的无酒精饮料,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选是有得选,不过全由一家公司来决定可选范围。

  与可口可乐相关的象征意义,如在大战期间建立的全国声势,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当时在海外服役的军人不但所有展示个人特色的东西(如服装、首饰、发型)都被全数剥夺,更由于身处遥远的异乡,见不到代表他们的文化的实质东西。在这种环境里,会让人更觉孤单,若有什么东西能填满这个文化空缺,像食物或饮料,这个东西便有额外的潜在力量。可口可乐正好是有近乎完美的象征意义的宝库。那些在海外服役的军人寄回国内的家书里,常常有人写道,自己是为了保卫喝可口可乐权利而战。可口可乐的“内在”意义,明确显示在这些军人的情绪里,他们作战,以及做其他的事情,“是为了保护喝可口可乐的习俗,也是为了保护国家带给其人民的千千万万种福祉”——这段话,是战时信件检查时找到的有关可口可乐的一段真实文字。就是这样,可口可乐在20世纪40年代的年轻战士心中,成为了一种象征——真正能代表国家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