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仅一次成功
2016-08-27 11:37:37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

  清君侧,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也指藩王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分别发生在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其中仅明朝燕王朱棣清君侧成功。

  一、刘濞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性格剽悍勇猛。公元前196年,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后英布谋反时,刘濞随刘邦大破英布军,公元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由于西汉皇帝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日渐骄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扩军,并广纳能人异士,以扩张势力,图谋篡夺皇位。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后,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采纳御史大夫贾谊的建议,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权力,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夺王国封地,于是刘濞开始联合楚赵等国谋划叛乱,公元前154年,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废除。

2.png

  二、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其父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人,因其父早死,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改姓安,开元初年(713年),突厥部族分裂,他逃离突厥到大唐,后得赏识,在朝廷任职,官至节度使。由于安禄山欲望膨胀,又目睹了大唐政治腐败,起了谋反之心,正好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给安禄山提供了绝好机会。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但不敌唐军,兵败,被其子杀害。

  三、孛罗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1365年),又叫孛罗铁木儿,元末将领,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早年从父镇压元末红巾军起义,多次击败红巾军及击杀红巾军将领,升任中书省平章事,后孛罗帖木儿和另一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均卷入元末宫廷党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扩廓帖木儿争夺山西和河北地区,次年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逼迫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职位,后太子命扩廓帖木儿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扩廓帖木儿的属地太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领军反攻大都,孛罗贴木儿战败,最终为元顺帝密派人刺杀而死。

  四、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因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卓越,开创著名的“永乐盛世”,后世称其“永乐大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六月,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由于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接受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建文帝派兵镇压,但朝廷方面屡战屡败,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齐泰、黄子澄等人被诛杀,同年七月,朱棣自立为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