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物简介
2016-10-20 09:59:46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为小虎子,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见多识广,才思广博,擅长写诗作赋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主要精通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塑像


  顾恺之塑像

  画家顾恺之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族的家庭,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孙吴和西晋时期都当过官。顾恺之当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别顺利。最开始的时候,担任过参军的职位,在大司马死后,他又任命为刺史府的参军。直到晚年,他才进入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但是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顾恺之的官职虽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还是具有很高的人气的。当时的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就是痴绝、画绝和才绝。其中,痴绝就是指顾恺之的为人率真、幽默,并同时又有点痴呆的感觉。画绝就是指他在绘画上面的造诣,从而肯定了他的绘画功底十分了得。文绝是说他博学多才,非常擅长写诗作赋,在书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顾恺之流传在世间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的应该是《观涛赋》和《筝赋》。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经流失。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画,世俗故事等,还有飞鸟走兽和山水绘画等。

  顾恺之作品有哪些

  《列女仁智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南宋的摹本。孙光禄大夫的《列女传》是《列女仁智图》的取材来源。全书主要是写妇女的道德行为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分别有好和坏两个相反的道德方面来进行描述。此图就是摘取了其中的“仁德卷”来进行绘画创作。

  

列女仁智图


  列女仁智图

  在《列女传》中的仁智卷一共有15个小故事,但是在《列女仁智图》中却只有7个故事是保存完整的,另外3个故事只保存了一半,还有其余的5个故事则全部已经遗失。在完整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主要有描绘到汉代时期男子和女子的穿衣制度,比如男子在头上要戴上进贤冠,身上要穿有曲线的大袖袍,腰上要佩戴绶带并且要挂上长剑;女子头上要梳着垂髾髻,身上要穿深色的衣服,眉毛的颜色要朱色,这是模仿赵飞燕的新妆,这些也可以体现出当时的穿衣风俗和穿衣习惯。又比如所乘坐的马车被称作是“轺车”,这也是汉代特有的规格。这些细节都描绘得非常到位并且没有错误,与出土的石像、壁画中所看到的景象都可以相互对应起来。

  据《汉书》上的记载,刘向汉成帝上呈《列女传》的时候,还另外呈送了《列女颂图》,并且把这个画成一个屏风。在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诗中也曾经提到过自己在宫中看到过《列女传》。并用其中的要求来告诫自己。

  顾恺之三绝是什么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他的绘画作品注重传神,主张以形写神。山水画在他的纸上浑然天成,人物画在他的画笔下栩栩如生。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画像


  顾恺之画像

  《顾恺之三绝》的文言文中,主要写了顾恺之三绝的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他会被称为三绝的由来。下面来看一下文章大致的内容。

  顾恺之字长康,是东晋无锡人。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气,人们问他关于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便说:“千山秀丽,万水争流。草和树木朦朦胧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顾恺之非常吃甘蔗,都要先从根部吃起,人们感到好奇,他说这样才会渐入佳境

  顾恺之尤其擅长于绘画,而且画得出神入化谢安非常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跟他比。每次所画的人状,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经画裴楷的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觉得非常有神韵。

  顾恺之又十分相信小法术,认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经给他一片柳叶来欺骗他:“这是蝉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你用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了。”顾恺之很高兴,拿它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以为别人就看不见他了,所以非常珍爱这片柳叶。

  因此,世上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为取材的依据,绘画出作者对洛水之神的爱慕之情,以及人与神不能连结的惆怅之情。绘画者将不同的情节放置在同一个画卷上,洛神与曹植反复出现了画卷中,以树林、山石、河流为主要的背景,将情节进行分割,同时又有相互连结的作用。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

  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虽然看起来像是人物画,但是仔细上不难发现实际上大量的情节都是由山水画来展开的。因为顾恺之是比较早就开始涉及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上的写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图中部分山水画的画法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艺术表现。从线条上来看,图中的线条非常有劲,表现力极强,色彩变化起伏不大,虽然结构比较单调,但是又极其富有装饰性的感觉。

  《洛神赋图》是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在经过洛水的时候,见到了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对洛水有着爱慕之情,但是因为残酷的现实,不得不选择离去的故事情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但是在图画中,顾恺之却将结局做了很大的修改,变成了一个让人欢喜的结局,主人公和洛水终成眷属,这也表现出绘画者对现实还是充满美好向往的。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在一幅画中,将一个传奇故事描绘的浪漫和感人。

  探析顾恺之的传神论

  “传神论”的绘画理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的肖像和人物精神方面的,这个理论的要求对于人物像的画法不仅要塑造人物的形象变得逼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在的形象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传神论”的绘画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顾恺之的“传神论”中主要观点和理论。

  

顾恺之人物画作品欣赏


  顾恺之人物画作品欣赏

  第一点,关于“阿睹传神”的理论。这一理论中,他表示把握人物的神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这些神态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于人物眼睛的把握。他认为眼睛是传神的重要的部位,如果没有将眼睛画好那么这个作品就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对于眼睛的描绘,既能达到审美的效果同时又可以表达出传神的效果。

  第二点,关于“以形写神”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和神态都应该具备,人物的形态跟性格之间回有一定的规律可行,同时顾恺之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这个理论。

  第三点,关于“环境衬托”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物的形象应该与环境相互结合,通过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性格。

  第四点,关于“迁想妙得”的理论。顾恺之很强调画家与人物、景色之间的关系,要求作者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统一,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此来进行构思和揣摩,从而达到自己想表达的效果,简单地来讲就是想象创作的过程。

  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是什么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艺,不仅能作诗写赋,而且他的字也写的特别漂亮,尤其很擅长绘画,精通于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是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因此人们称他为“痴绝”。这里要讲一个关于他吃甘蔗的故事。

  

顾恺之画像


  顾恺之画像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