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北宋名臣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
2016-11-30 11:57:33 宋仁宗 包拯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他是文曲星的转世。 

周杰饰演包拯

  包拯出生在咸平年间,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但是由于双亲年迈不愿出远门,包拯选择辞官奉养双亲。几年之后,双亲相继离世,包拯在墓旁筑起了草庐,迟迟不愿离去,同乡父老多次来劝慰。很久之后,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调选,去担任了天长的知县。

  庆历元年,包拯又被晋升为端州的知府,后来又升任了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许多官吏权贵趁着进贡的期间来敛取砚台。包拯下令要求制造砚台的数量只要满足进贡就好,他在任职的期间没有拿一方砚台。不久之后,有被封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贵妃便有很多的职位,包拯认为他应该辞去其中的职务。在包拯再三的轻奏下,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位。包拯还曾经出使到契丹,与典客进行了交谈,最后使得典客竟然无言以对。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判官,转运使等职务,后来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向皇帝谏言,请求皇帝免去由内廷施舍的恩赐。

  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

  我们都知道,影视屏幕中的包拯不仅脸黑得像碳,额头上还有一个月亮。这样经典的包青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真实的包拯头上真的有月亮吗?答案是否定的。包拯头上有月亮的说话只存在与小说或传说里,这要从包拯出生时说起。包拯刚出生时,脸就像锅底一样黑,父母嫌弃其丑陋,便把他遗弃在路边。大嫂看其可怜,便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所以包拯一直喊他的嫂子为“嫂娘”。  

包拯剧照

  包拯长大以后,嫂娘把他的真实身份告诉家里人,所以包拯的父母才重新认他。包拯的大哥大嫂对他特别好,但是二哥二嫂却相反。他们想要把包拯害死,原因是他们怕包拯与他争夺财产。有一天,小包拯在外面玩耍,二嫂看到他独自一人便把他叫住。那时候的包拯并不知道二嫂要害他,于是屁颠屁颠的跑过去。二嫂对他说那里有一枯井,说自己很珍贵的簪子掉进去了,让包拯帮忙去捡。可是井那么深,包拯怎么进去呢?二嫂说用绳子系在包拯的腰间下去。于是包拯就在井底摸呀摸,摸了半天也没有。他就拽绳子,让二嫂拉他上去,谁知用力过猛,把绳子拽了下来,还摔了一跤。包拯急得大哭,一起来,头就磕到了东西,他就捂着疼痛的头往前爬,一直爬,直到发现前面有亮光。原来这口井一直通到村边小溪口。于是包拯得救了。

  后来包拯头上的伤口痊愈了,但是留下了一个小月牙。因为包拯皮肤黝黑,那个月牙显得更明显了,就像月亮一样,由此才有了包拯头上的月亮之说。

  包拯的名言

  包拯,世人称之为包青天。青天则是对清官的称呼。关于包拯的名言,都出自于他在各个地方做官时所写的诗句中。他说过关于廉和贪的句子,廉洁正直的人时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官员就是百姓的强盗。这句话是包拯向皇上上书的时候说的,他做官期间一直秉承着廉洁刚正的精神,蔑视贪官,刚正不阿。他也曾说摒除任何私心杂念,要直率为人,无私和正直是修身处世的基础。  

包拯剧照

  包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亲是进士,在朝做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是世交关系。因为有父亲这一层世交关系,所以包拯与文彦博后来亲上加亲,结为亲家。他28岁考取了进士,考取进士便要进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就像他的名言所说,只要他的母亲在,他就要在身边,不会远离。直到36岁包拯的父母逝世后,他才放下心去天长县做知县大人。在上任期间,他断了一桩神奇的案子,于是名声就此远播万里。他为政清廉,聪明武断,受到上级和百姓的赞许,之后朝廷重用。

  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做为百姓父母官,要挺身而出,为百姓尽心尽力,既然国家委以重任就要好好执行任务,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包拯的品质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包拯画像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