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高八斗 却因名字谐音不好弄丢了状元
2017-03-01 15:03:49

  众所周知,在清朝文字狱是很盛行的,对于文字的迷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说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人,这样一句话,不仅他自己被判了死刑,还连累得满门抄斩。如今若进行评价,怕也只能“呵呵”了。

1.jpg

网络配图

  据悉,在清朝,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这一点,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见的。

  而在这背后,有一个冤大头也是够冤的,他是谁呢?按着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曾是准状元。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客观来说,国钧这个名字还是很有内涵的,毕竟,这是“有据可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

  这样的名字,不正符合一些领导者的意思么?毕竟,作为官员,其首要职责便是要承担国家重任啊。而作为一名准状元,王国钧才高八斗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名字有内涵,又学富五车,这样的人才,哪里去求呢?按理来说,这应该是掌权者趋之若鹜的人。

2.jpg

网络配图

  可为何,他还是因为自己的名字丢了状元呢?原因在于谐音。怎么说呢?国钧的内涵不错。但是,此名考生姓王,连起来就是“王国钧”,谐音便是“亡国君”。这样的谐音,统治者怎么会爽呢?

  这不,这样的名字一出,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一听到就不爽,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可以说,太后很生气,后果当然是很严重的。于是乎,王国钧的状元弄丢了,被抑置三甲。还好的是,命保住了。

  由此可见,在当时那个年代,除了谨言慎行之外,取名字也是一门学问。

7b61315efa3944b0aa4080e9ed95c03f_th.jpg

网络配图

  这不,在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可惜顺治帝立马联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剧本。众所周知,在这个剧本中,读音相同的王魁是个负心汉,中了状元之后,立马抛弃了糟糠之妻。当大臣上报时,顺治帝顺带开了一个玩笑,“是负心的王魁耶?”

  哈哈,皇帝的金口一开,那是不能改的。毕竟,这没有白纸黑字不是圣旨那也是口谕啊。于是乎,又一名准状元弄丢了状元,王揆最终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