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短命?曹丕的这一政策历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2017-07-13 16:53:53

  曹丕登基为帝后,为了迫害昔年与自己争嗣的曹植,便令他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则杀之。结果曹植应声即咏出一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大感惭愧。

  这段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大抵属于后人的杜撰。因为如果曹丕真要致曹植于死地,根本用不着自己出手,只要一个眼神,手下有的是会办事的人,根本不用使如故事里那般低劣的手段。

QQ截图20170713151515_副本.png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故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七步诗”一事虽然并不存在,但其暗含的主题却是真实的,更是广为人知的,那便是曹丕对曹植的刻意迫害,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养物”。后人由于同情大才子曹植的遭遇,因而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

  但其实,曹丕的打压,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体的曹氏宗室,其目的也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挟私报复。

  苛刻的宗室政策

  曹丕对宗室的打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实行“虚封”

  周代及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诸侯王拥有对所辖领地充分的治理权,包括官员的任免、财政税收、领兵作战等等权力,这样的分封可称之为“实封”。

  然而曹丕所封的各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号,而无实际的权力。封国内的属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基本无法参与封国的治理。至于领兵权,更只能是想想了。封国内确实有军队,但大都是老弱残兵,规模也不过百余号。这样的军队最多能够保护个人安危,哪里能够坐镇地方、拱卫中央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二,频繁迁徙

  除了不让诸侯王治民、领兵之外,曹丕及其继承者还不断更改封地、封号,让诸侯王频繁迁徙。

  以陈思王曹植为例。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遣曹植归封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魏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 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其年卒。

  再如中山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曹丕称帝后,黄初二年,进爵为公。黄初三年,为北海王。黄初四年,改封赞王。黄初七年,徙封濮阳。魏明帝太和二年就国,太和五年冬,入朝。太和六年,改封中山。

QQ截图20170713151622_副本.png

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曹植频繁迁徙是因为曹丕父子的刻意报复,那么中山王曹兖的例子就很能反映出问题了。无他,在诸王中,曹兖是最恭敬曹丕父子的,事事都非常谨慎,因而被朝廷树立为典范。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诸侯,其迁徙程度也如此频繁,其余诸侯王的情况便不难想象了。

  其三,严防死守

  曹丕即位后,立刻令诸侯就国,不允许待在京师。其后又规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诸侯王不得入朝。而即便特许入朝,也设置了重重禁令,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惩罚。

  同时,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职,被排除在帝国的政治权力之外。虽然有王侯的尊号,但几乎等同于匹夫庶民。此外,曹丕又在封国内设置文学防辅、监国谒者等监察官员,密切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

  这些监察官员,虽然职位低,但直接对中央负责,专门负责监督、揭发诸侯王不法行为。可以想见,这些人为了仕途的顺利,努力挖掘、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以打击诸侯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侯王恐怕真的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曹魏亡于这一政策?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由曹丕着手实施的宗室政策,招致时人及后世的一致批判。

  《三国志》: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晋书》: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蕃屏,崇固维城···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 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 亡。

  这些批判主要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泯灭人性,使得骨肉不得相亲。二是宗室的衰微导致皇权缺少屏藩,当司马氏想要取而代之时,诸王无力反抗,于是导致曹魏三世而亡。

QQ截图20170713151739_副本.png

曹丕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种指责真的成立吗?

  身在帝王家,本来就没有亲情可言。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引发的兄弟相残、父子相杀等悲剧数不胜数,曹魏虽然苛责宗室,但却没有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曹丕父子算得上一代仁君了。

  至于说曹氏因此而亡,那分封诸侯就能保证皇权的安稳吗?不久后的那场导致西晋灭亡八王之乱闹剧,不正是晋武帝大肆分封的结果吗?往前看,西汉的七王之乱不也正是源于刘邦分封诸子吗?往后数,朱棣靖难之役得以发生不又是因为朱元璋屠杀功臣而分封诸子吗?

  实际上,自西汉七王之乱以后,统治者就不断大力削减宗室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下的郡县体制。到了东汉光武帝立国时,各诸侯王就已经只剩下崇高的地位而没有权力了。因此,曹丕不过是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罢了。

  如果说没有宗室镇守地方以拱卫中央便有亡国之患,那么西汉自景帝、武帝削藩又持续了百余年怎么解释?而东汉怎么又坚持了两百多年才灭亡呢?

  所以,上述的两种指责均不成立。然而,魏朝终究还是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曹魏究竟为何如此短命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