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真正身在曹营心在汉 功劳和忠诚度都比关羽强
2017-08-07 15:22:04 荀彧 曹操

  成语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出自于《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的是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不过演义的真实性一直让人怀疑,关于在曹操阵营中还是有点私人恩怨的。至少他有报答曹操之恩的想法。而事实上,在曹操的阵营中还真有一个人,一心想着匡复汉室。这人就是曹操身边的大谋臣荀彧

  荀彧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当然,这里的“君”自然是指汉朝皇帝,史称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希望重新振兴汉室的想法,所以荀彧最终选择了弃绍从操。虽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以为绍不以汉廷为意,多有僭逆之举,并“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故弃而不顾。曹操却在反董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决心,让荀彧颇为赞许;加上荀彧认为曹有雄略,有拯救汉室之力,所以他最终作出投靠曹操这一重要决择。

1.jpg

网络配图

  荀彧的道德与才具均高,高到了曹操认为是他的张良。荀彧也的确给了曹操以极不可少的支持:劝曹操到洛阳迎汉献帝的,是荀彧;吕布偷袭兖州之时,发动了夏侯惇程昱等人,守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个城,是荀彧;袁绍率领大兵南下,给曹操“打气”,指出袁绍的若干缺点以及袁绍谋臣的如何一个一个皆不成材,叫曹操不必害怕,尽管去和袁绍一拚的,也是荀彧;每一次,曹操在外边打仗,替曹操坐镇后方的,都是荀彧。荀彧不仅是曹操的张良,也是曹操的萧何

  在跟随曹操以后,荀彧更是尽忠尽责,为操出谋献策,推荐人才。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他这一想法错了。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的政治野心也就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可是荀彧的想法却从未改变过。他认为操兴义兵是为“匡朝宁国”,理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所以当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进升爵位为国公,赐予他象征朝廷威仪的九锡时,这位忠实的汉臣便立即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最后被迫自杀。

2.jpg

网络配图

  荀彧为什么不同意曹操称“公”呢?

  在汉朝的历史上。贵族的封爵只有王与侯,没有“公”。为“公”的,仅有王莽一人。王莽于篡位以前,自封为所谓“安汉公”。因此,当曹操自封为“魏公”之时,天下的人都猜得出曹操的下一步是什么:篡位!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3.jpg

网络配图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