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吊足唐太宗胃口令其三顾茅庐 后来官至宰相?

  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周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地读书。为此,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可是,马周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周围的人都不太喜欢他,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

网络配图

  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在邻郡谋得了一个职位,然而他并不满意,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他得过且过,不理政事,终日游山玩水,以酒为乐。博州刺史达奚恕知道后,十分生气,骂他不是做官的料。马周本来就很自负,哪受得了这种委屈,一怒之下,他辞职而去,周游于齐鲁一带。在这段时间里,马周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去京城发展,因为那儿有广阔的天地,有求贤若渴的明君圣主。

  不久,马周来到长安,投靠到中郎将常何的门下,尽管常何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却是太宗皇帝宠信的人。当年的玄武门政变,常何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只要取得他的信任,以后有很多的机会见到皇上。就这样,马周在常府安顿了下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贞观三年,那一年天下大旱,灾情十分严重。唐太宗心急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还极为虔诚地谴责自己。然后这些努力并未缓解灾情,无奈之下,唐太宗只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下令,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网络配图

  常何闻言,愁眉不展。他乃武将出身,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让他舞文弄墨,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皇帝的命令又不得违抗,常何急得茶饭不思。马周得知情况后,不觉眼前一亮,这正是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于是主动请缨,答应替常何写这篇奏疏。常何十分感动,视马周为知己。

  不一会儿工夫,马周就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二十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且文辞优美,条理清晰。第二天,常何便把马周撰写的奏疏呈给皇帝观看,太宗阅后,大吃一惊,每一条建议都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绝非纸上空谈。太宗深深地震撼于这篇奏疏,他知道常何并不擅长文字,这一定是别人代写的。常何见太宗心生疑虑,便老老实实地道出了实情。太宗没想到常何的门下竟有如此奇才,他又惊又喜,立刻命人到常府请马周入宫。

  为了彰显自己的贤能,也为了考验太宗的耐心,马周并没有立即随使者入宫,而是找了个理由婉言谢绝了。皇帝见使者独自归来,又派出第二批人去请,但还是没能请到。常何吓得直冒冷汗,心里暗骂马周不知好歹。太宗仿佛铁了心,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派出第三批人去请。这个马周架子也够大,直到太宗派出第四批使者,他才半推半就地来到皇宫。

网络配图

  一番交谈之后,太宗发现马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刻委以重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从此以后,马周官运亨通,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中书令(宰相),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唐太宗誉为“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的奏折统统烧掉,他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晏子因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葬在自己的皇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