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井“大侠”到开国国公:史万宝的逆袭与陨落
2025-10-24 15:04:49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一个名为史万宝的市井混混,凭借着市井智慧与乱世机遇,完成了从黑社会老大到开国国公的惊人蜕变。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隋唐交替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缩影。

市井起家:长安城中的“盗侠”传奇

史万宝出身于没落的将门世家,父亲史静是北周时期的泾州总管,哥哥史万岁则是隋朝开国名将。然而,父兄的早逝让史万宝沦为长安城中的市井混混。他游走于三教九流之间,以“盗侠”之名闻名——既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又因劫富济贫的义举被底层民众视为“大侠”。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在长安城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据《资治通鉴》记载,史万宝与李渊堂弟李神通关系密切。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留在长安的李神通因隋朝通缉而走投无路,唯有史万宝敢收留他。两人逃至鄠县后,史万宝凭借市井积累的组织能力,迅速拉起一支队伍响应李渊。这支由市井豪杰组成的杂牌军,竟在平定长安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史万宝也因此被李渊封为“原国公”、宜阳总管,正式踏入仕途。

乱世投机:从市井到庙堂的权力游戏

史万宝的仕途转折点出现在宜阳总管任上。当时,已投降唐朝的前瓦岗军领袖李密叛逃,途经宜阳。史万宝畏惧李密威名,本欲弃城而逃,但副总管盛彦师坚持迎战。盛彦师以“兵不厌诈”之计,在山谷中设伏,一举射杀李密与王伯当。这场胜利让史万宝“沾光”升任民部尚书,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跨越。

然而,史万宝的市井本性在权力场中暴露无遗。他深谙“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生存法则,通过与李神通的亲密关系,在李渊家族中左右逢源。但这种投机行为也埋下了隐患——他始终未能真正融入隋唐贵族体系,其国公身份更多是李渊对市井力量的政治拉拢。

战场败露:市井智慧与军事才能的冲突

史万宝的军事生涯在河北道行军副总管任上达到顶峰,也在此彻底终结。当时,淮阳王李道玄奉命讨伐刘黑闼,史万宝作为副手辅佐。李道玄年仅二十,却以勇猛著称,常模仿李世民身先士卒。史万宝则对这位皇族新星充满轻视,认为其“毛头小子,不足为谋”。

战斗中,李道玄率轻骑突击,命史万宝率步兵跟进。史万宝却暗中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对部下宣称:“奉诏统军,若随淮阳王冒进,必然全军覆没。宁可负王,不负全军。”他打算让李道玄当诱饵,自己从后包抄。结果李道玄孤军深入,被刘黑闼射成刺猬,唐军全军覆没。史万宝仅以身免,逃回长安后便从史书中消失。

这场失败暴露了史万宝的根本缺陷:他精通市井生存法则,却缺乏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其“背刺”李道玄的行为,既是对皇权的蔑视,也是市井思维在战场上的彻底破产。

历史评价:乱世枭雄的双重面孔

史万宝的结局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仅在他人传记中留下零星痕迹。这种“被历史遗忘”的待遇,恰恰反映了后世史家对他的矛盾评价:一方面,他作为市井人物突破阶层壁垒的典范,展现了乱世中个人奋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其投机行为与军事无能,又使他成为权力游戏中失败者的典型。

当代史学家指出,史万宝的崛起与陨落,本质上是隋唐之际社会结构变动的产物。当李渊需要笼络市井力量时,史万宝得以平步青云;而当唐朝建立后,贵族体系重新巩固,像史万宝这样的“非体系将领”便失去了生存空间。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命运的沉浮,也是一个时代终结的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