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是清代著名的皇帝,赵申乔是康熙朝中晚期的重臣。这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圣祖”,一个是清官,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微妙曲折,恩怨交集,值得我们考察和思索。
一、诏起田间,予以重用
赵申乔,字慎旃,号松伍,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顺治元年六月十八日(1644年7月21日)生。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二十年(1681年),任商邱县知县。因清廉强干,受到商邱士民的称颂。二十五年(1686年),行取入京。二十七年(1688年),授刑部主事。不久因母亲去世,回籍守制。服阙后返京,补原官。在刑部,申乔秉公办案,不畏权势,依律力争,纠正了一些冤狱。但遇事强直,“以古道自居”,[①]引起诸官反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迁本部员外郎,寻以疾乞假归。[②]回到家乡后,他择白云渡而居,意将终老于此,置木主,自题“白云旧人”,寄寓“白云常谢”,“人无常存”之意。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月,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的举荐下,康熙帝召申乔来京。家居7年,忽蒙内召,申乔心绪难平,感慨万千,挥笔写诗抒怀:“七载投闲感圣恩,每亲药里掩柴门。充廷岂乏鵷行侣,下秩何当凤□存。散弃自甘怜病骨,驰驱无计定惊魂。小臣进退宁须数,微悃谁能吁九阍。”[③]申乔“赴阙进国门,观者如堵。曰:‘此屈强副郎,忽蒙圣眷起自田间,不知何方受福耳。’”[④]
四十年(1701年)正月,康熙帝谕:“浙江钱粮甚无头绪……赵申乔人甚敬慎,委以钱粮,断无苟且。著补授浙江布政使。”[⑤]时人因此感叹道:“故事曹郎无出领大藩者。公超越数资,不循常格。盖是时先帝已心识公贤,将大用矣。”[⑥]申乔陛辞时,康熙帝要求他,上任后秉公察核,不亏帑,不累民,“不负朕委任之意”。[⑦]申乔立誓作一名好官,否则,“请无以常例治罪,竟治重典。”[⑧]
赴任时,申乔没有幕宾,随从家人仅13人。到任后,他在大堂悬挂这样的对联:“君不可负只是心难负负心者不容于尧舜,天不可欺谁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见其肺肝。”[⑨]他事必躬亲,雷厉风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浙江各府属解省南米按月给发各旗营官兵,以作口粮之用。而官兵赴领时,每石每年索要口袋一只。旗员及各衙门俸米,则每石每次索口袋一只。此项口袋,并无额编银两,各州县不得不派取于民。胥役借端多派,每米一石索口袋一只,不及一石少至数斗者亦索要一只。每只口袋折收钱四十文。以康熙三十九年为例,全省仓收米96767石,派收民间口袋十万有余,约费民间口袋银4千两。申乔访知此弊,十分气愤。他认为:“京仓支放官俸兵粮,俱系自备口袋装领。今浙省南粮盘剥运解,苦累已极。又加以米袋无名之杂费,实有难堪。”[⑩]必须改革。他明确宣布:“嗣后关支俸米兵粮,照依京仓例,俱各自备口袋赴仓关领。其各县南粮口袋悉行革除。仍严行通饬,毋许私征累民。敢有故违,一经告发访闻,官即详参,役则究处。”[?]“南粮口袋”之弊得以革除。随即,申乔严饬州县不得重耗收兑属邑钱粮,废除时节馈送、钱粮加平、兵饷挂发、奏销部费等陋习。钱粮悉自己监收,火耗分厘不取。浙江局面为之一新。
康熙帝对此十分满意。四十年(1701年)十月九日,谕大学士等:“今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居官甚清。赴任时,所有家人仅十三人,幕宾亦无。每日办事,皆系亲笔,钱粮悉自己监收,火耗分厘不取。赵申乔陛辞时,奏云:‘到任不做好官,请无以常例治罪,竟治重典等语。’今观其居官果优,诚能践其言矣。”[?]9天后,他又谕大学士等:“今李光地、张鹏翮、赵申乔等,皆以居官优长见用之人。”[?]
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康熙帝升赵申乔为浙江巡抚。如此迅速的升迁,令申乔惊喜交加,上疏恭谢皇恩道:“臣江左竖儒,三年部属,七载里居,荷皇上隆恩特谕吏部行文地方调臣引见,从优授为浙江布政使。莅任以来,寸长未效,乃又蒙皇上深恩升臣为浙江巡抚。臣自顾何人?屡邀高厚?闻命之下,感极涕零。”决心“勉竭驽骀,鞠躬尽瘁,澄清属吏,洁己爱民,图报圣主不次之恩于万一耳”。[?]
上任前,申乔将布政使司节余银2千两留给继任者,诚恳地说道:“吾前奏销不费一文钱,后将难继。得此足办一岁事矣,勿更扰民也。”[?]自布政使司前往巡抚衙门,襆被一肩,书数簏而已。二月,康熙帝西巡至五台山。申乔次子凤诏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时任山西临汾知县,在行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帝向凤诏询问申乔情况,并赐申乔御书一卷,内为临董其昌所录崔子玉座右铭。凤诏令人将御书送到浙江。申乔率所属文武各官出郊跪迎至署。在《恭谢天恩领到御书疏》中,申乔激动地写道:“自念受皇上不次厚恩,即饮地方勺水亦为逾分。不意皇上爱臣信臣,过加褒奖,至于如此。”联想到其子凤诏的际遇,申乔又满怀深情地写道:“臣男凤诏年少,未谙吏事,初授山西沁水知县,待罪七载,蒙恩特调临汾。臣寓书戒勉毋得轻自暴弃,以玷祖父而负朝廷。而地方繁剧,愆过实多。皇上不加谴责乃以微员召见行在,并赐御书帑金。旷世殊荣,更出意外。”回想起胞弟申季的情况,申乔接着写道:“上年十一月十三日引见时,皇上询及阁臣,知系臣弟,顾问再三。臣弟感激涕零,亦深自努力,以图报效。”赵氏一家,入仕三人皆受到康熙帝的青睐。申乔对此感恩不尽,明确表示:“臣自顾何人?父子兄弟并受国恩,至优极渥,但识愚才短,无能仰答知遇之隆,惟有益自刻励,洁己爱惜,戒劝子弟鞠躬尽职。”[?]
崔子玉的座右铭为:“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申乔将御书座右铭刻于石碑,建亭供奉,以此自警。
申乔奏请修筑钱塘江口堤、修葺禹陵、增浙江乡试中举名额及同考官、对松江盐务分司、杭州织造局、兰溪县驿站等机构进行调整,都得到朝廷批准。九月,湖南镇筸发生苗民起义,当地总督、巡抚、提督受到弹劾。申乔奉命前往湖南,会同侍郎傅继祖等察勘。十二月,调任偏沅巡抚。
偏沅巡抚管辖湖南。当地的情况正如康熙帝所说:“湖南地方介在边远之境,闻向来官吏积习相仍,无艺私征,种种不一,计每岁科派,有较正供额赋增至数倍者,有司征收钱粮加取火耗,又视别省为独重,百姓穷蹙不支,多致流离转徙,非将宿弊逐一剔除,无以砥励官方,大甦民困。”[?]
四十二年(1703年)春,康熙帝南巡。二月,申乔赴苏州朝觐。康熙帝赐他“督抚箴”绫字,“绥辑抚安”匾额,谕曰:“尔到地方,严饬大小属员,痛改前非,洗心奉职,力减加耗,尽革私征,务使流移者复返乡闾,守业者获安陇亩,庶副朕轸念远省民生之至意。如仍有藐法不遵,重为民害者,即据实纠参,从重治罪,决不轻宥。”[?]
二、赞其忠勇清廉,责其偏执多事
康熙帝虽对申乔予以重用,但对其为人处事渐有不满。四十二年(1703年)二月二十日,谕大学士等曰:“赵申乔分文不取,信然。但朕临幸杭州,谘访百姓,言赵申乔好收词讼,民多受累。大凡居官,固贵清廉,尤必和平,始为尽善。如果好受词讼,刁民与讼者必多,纵使即为审理,其被讼之人,一家产业,已荡然矣。如此,民何以堪?……为督抚者以安静不生事为贵耳。”[?]两天后,康熙帝又谕曰:“赵申乔居官诚清,但性多事,所以小民反致受累,较之张鹏翮、李光地、徐潮,则赵申乔甚为偏浅矣。”[?]四月,康熙帝再次将申乔与李光地等进行比较,认为李光地、徐潮“居官诚优,且得大臣体。彭鹏、赵申乔行事偏执,惟务沽名,所以事皆背谬。”[21]
为了平息苗民起义,申乔决定先派官员赴镇筸招抚,如苗民不从,则请兵剿灭。他草檄数百份,令衡永道张仕可持赴苗寨宣示,先后招抚苗民二十余寨。他向康熙帝奏报道:“仰仗皇上德威,多方开导,日内渐有就绪,诚心归顺之苗已得二十余寨。其各寨头目入城来见者,复面加慰抚,莫不欢欣踊跃,业经剃发,赏以花红银牌。随遣员弁同来归苗头分路入寨,与众苗剃发,并清查户口,备造册籍。”[22]
九月,申乔会同湖广提督俞益谟题报:苗民抢掠,地方不靖。康熙帝遣礼部尚书席尔达前往,调荆州及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兵,齐至苗地,并力围困,令其畏惧就抚。[23]十二月,申乔随席尔达所统大军前往镇筸。他不娴军旅,但无所畏惧,挺身前进,并令满兵跟在其后,以避鸟枪。曰:“即有不测,我后人尚可得荫袭,与我身在何异?”[24]清军的恩威并举,使三百余苗寨先后归顺。倚恃深山密箐,拒不就抚者,被分路进剿。[25]次年正月,申乔回到长沙,向康熙帝奏报剿抚事竣。寻陈善后之策,建议苗疆道、厅诸官,专理苗民事务;武官约束兵丁,防汛巡查,不许干涉地方事宜;[26]苗民犯罪,依律惩治;设立义学,以兴教化。受到清廷的重视,下所司议行。
为了解决湖南的加派私征积弊,申乔建御碑亭,将康熙帝的旨意勒石通衢,严饬属员痛改前非,洗心奉职。当时,湖南征粮一石,加派银四五钱至二三两不等,有软抬、硬驮、公费、脚价等名目。条编银一两加耗至二三钱。申乔下令全部废除,并对藐法不遵,重为民害者,据实纠参。巴陵知县李可昌等人因此被革职治罪。湖南的吏治民生出现好转。
李光地曾是申乔的举荐者,对申乔在湖南的政绩感到欣慰。他说道:“如今最苦,是朝廷用一清洁自好不要钱人,便群起而谤议之,造为蜚语。闻其善则疑,闻上意不然之则喜。如赵申乔到湖南,果将数十年积弊剔除,而京师人预言赵某一到,楚中必竟逼反。今幸而一年,楚中尚贴然。”[27]
此后,申乔疏言:清浪、平溪二卫僻处山隅,请改征本色为条银,以免运费;漕运旗丁耗赠银米,请于起运前预行给发,以免穷丁困苦;全楚延袤数千里,中隔洞庭大湖,路途既遥,风波复险。选授教职时,请将湖北人授湖北之缺,湖南人授湖南之缺。皆获清廷批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内阁学士宋大业奉命祭告南岳,返京后劾申乔轻亵御书等款。康熙帝命申乔明白回奏。申乔遵旨回奏,对宋大业的指控逐一驳斥,并指出大业之所以诬告,是因为曾两至湖南,多方需索。此次入湘,因南岳庙工余银已报部充饷,不得遂其私[28],便捏词诬陷。疏入,大业被革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春夏,因商贩囤积居奇,湖南等地米价日贵。申乔开仓减粜,米价稍平。[29]八月,他疏言:“永州镇中营游击唐之夔违禁取利,将饷银发钱铺换钱,给银少,而取钱多,又令营兵放债,盘剥小民。其永州镇总兵官李如松故纵属员,不加管束,又自行开设典铺,亦属违例,相应题参。”得旨:“该部严察议奏。”[30]随即,他又疏参湖广提督俞益谟抽调衡协兵丁三十五名,以致营伍空缺。得旨:“著俞益谟明白回奏。”[31]康熙帝虽然下令处理申乔参奏之事,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认为“赵申乔为人苛刻,参劾武官甚多。武官与文官不同,即尔等文官,能一无所取乎?己即不取,能禁家人一无所取乎?故抑武人,乃明代陋习。武人粗鹵,不宜抑之太甚。大凡治天下之道,当以和平为贵也。”[32]
益谟亦劾申乔苛刻。十二月,康熙帝命吏部尚书萧永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度昭前往湖南,与湖广总督会审具奏。翌年正月,康熙帝谕“巡抚赵申乔、提督俞益谟,互相参劾,有乖大体。巡抚有疆陲之责,提督有弹压地方之任,伊等同在一省,而不相睦,必致贻误地方。著俱离任候审。湖广提督印务,令镇筸总兵官张谷贞署理。偏沅巡抚印务,著差往审事侍郎王度昭署理。”[33]
当时冒支兵饷的问题较为普遍,申乔对益谟的弹劾引起连锁反应。五月,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赵申乔参俞益谟以来,武弁始知警畏。今天下兵丁,额数缺少,而空名食粮者甚多。所关者大。卿等皆国家大臣,当于此留心。”[34]然而,康熙帝并不想深究。闰七月,他又谕九卿等:“自赵申乔参俞益谟之后,为督抚者每每苛求武弁。武弁非读书之人,但披坚执锐,用命杀敌而已。地方文官多有火耗银两,武弁绝无所得,然于兵丁能效力者必量加赏劝,庶军士尽皆鼓舞,遇敌肯前。若毫无赏劝,何以使人乐为之用乎?昔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今文官生当太平,但知以成法苛求武弁,总不为武弁一筹画之。昔三藩变时,张勇、王进宝、赵良栋、孙思克等戮力为国,扫除逆寇,亦因朕倚任恩深,帑饷繁多,犒赏无缺,故士卒听其指麾,用命效死,乃能成功。武弁虽不可纵之使骄,亦不可摧之使弱。我朝武弁历来并未骄纵,若挫辱之,使气渐颓,则所关甚大。”[35]结果,益谟休致,申乔还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二月,申乔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申乔离开湖南时,“士民夹道焚香号哭,自长沙至岳州数百里,送者不绝。各属多建生祠祀之”。[36]湖南官绅又搜集申乔在任时的奏章文稿共6卷,名为《赵公实政录》,刊刻印行,以垂法戒,以示不忘。
对申乔在湖南的政绩,多年后康熙帝仍记忆犹新,不断加以评说。首先,他高度评价申乔的忠勇,谕九卿等曰:“用兵须主意坚定,若主将仓皇,人心皆为摇惑矣。赵申乔前在偏沅,征红苗挺身前进。……赵申乔并不娴军旅,但立定主意,便无畏怯。”[37]其次,他充分肯定申乔的清廉,反复强调:“赵申乔任偏沅巡抚时,居官甚清,”[38]“禁革私派甚严。”[39]其三,他对申乔的个性颇为不满,多次指出:“赵申乔向任湖南巡抚时,暴躁则有之,”[40]“有性气,人皆畏其议论。”[41]“褊急,不能容人。为巡抚时,所参属员最多。其中岂无无罪而被参者?”[42]“大凡居官,固贵清廉,尤必和平,始为尽善。……为督抚者以安静不生事为贵耳。”[43]由此可见,康熙帝与申乔在性格作风和施政策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户部风波不断,君臣矛盾加深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申乔升任户部尚书。户部管全国户口、田土赋税、俸饷发放、仓库收支等事,是政府的重要机构。内务府是清代总管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独立于当时政府的行政系统之外。但是,内务府的包衣家奴们却广泛地介入了政府所管辖的经济领域,与户部争夺财政利益。康熙朝晚期,内务府介入政府经济领域的特权活动达到高峰。户部的满族尚书与内务府互相勾通,犹如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申乔出任户部尚书,面临严峻的考验。满汉之间的民族隔阂、内务府与户部的财政冲突,将申乔推到了风口浪尖。申乔素来刚直敢言,不徇情面。因此,他与内务府及户部满族尚书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内务府的经济特权活动与皇室的利益紧密相连,“首崇满洲”是清朝的国策。因此,申乔与内务府及满族大臣的冲突又必然影响到他与康熙帝的关系。
五十三年(1714年),皇庄庄头李必达等人具呈内务府指名圈要沧州旗退地600余顷。直隶巡抚赵弘燮目睹民艰,为民请命,据理力争,疏言:“查此田地,沧州民人耕种当差纳粮已久,若听圈拨,必致失所。请于各属旗人退还输租地内均匀拨给。”[44]然而,在内务府的操纵下,七月,户部议复:直隶巡抚赵弘燮之疏“应不准行”。值此关头,申乔坚持自己的意见,毅然提交另一议案,明确指出:应如直隶巡赵弘燮所请,“于各属旗退输租地内均匀拨给,以免穷黎失业,以广圣主洪慈”。[45]得旨:“照赵申乔所议行。”[46]内务府的要求遭到拒绝。
多年来,内务府商人承包办铜,大获其利。五十三年(1714年),内务府商人马维屏呈请纳银万两交部,领出大钱,收换小钱,送局改铸。清廷命内务府、户部会议。申乔认为此乃商人欺君图利之事,断不可行。户部郎中罗复晋等人决定越过申乔,将准行议稿直接呈送皇上。十一月三十日,申乔赴都察院会审,罗复晋乘机将准行议稿送侍郎王原祁、廖腾煃画题具奏。十二月二日,申乔得知,勃然大怒,疏请罢斥。[47]
随后,申乔又上《沥情再陈疏》,逐一指出马维屏欺君图利之处。[48]申乔的陈述有理有据,康熙帝因此否决了马维屏的请求。但是,康熙帝对申乔的举动极为不满,指责申乔:“尔凡事尚气,耑与人争,殊非大臣之体。”[49]批评申乔:“尔居官虽清,岂可自恃其清,而为矫激之行乎?……辄欲乞休,殊属不合。著速入部办事。”[50]
申乔继续在户部任职。他一如既往,严肃认真,“有支领钱粮者,必详慎句稽,虽丛怨招尤勿恤也”[51],人称“冷面龙王”。[52]他又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事有不可必力争”[53],无所顾忌。户部满尚书穆和伦等人对申乔深恶痛绝。
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九日,穆和伦向康熙帝密奏:“自尚书赵申乔放部以来,总翻旧事,已定之规屡行更张,伊等汉官互相附合争胜攻讦,奴才虽竭力开导,概不理睬。”[54]为了破坏申乔的声誉,穆和伦不惜编造一个申乔拒不认亲的故事。七月二十八日,穆和伦向康熙帝奏称:“据正黄旗下赛哈佐领官学生豪成家孀妇玉姑称,我是尚书赵申乔之胞妹,赵申乔听伊子之言,不认亲骨肉,我此苦衷无处申诉。请大臣垂怜,允我会见亲骨肉。倘互偏袒,不管此事,贱女定越级跪告圣主。”可是,赵申乔为江南常州人,姓赵,此女乃江西建昌人,姓李。这个故事编造得过于拙劣。康熙帝在穆和伦的奏折上朱批:“此事甚有关系,况且尔二人原甚不合。今出此事,倘属实,甚碍名声,倘有伪,甚难堪。不至不管。”[55]
九月二十五日,穆和伦又向康熙帝奏报:“将铜斤事务两次每次各半议奏之时,主子降训旨令一体议奏,奴才钦遵,拟一体议奏,经与赵申乔商议,伊竟执拗不变,反而先另具奏疏。”康熙帝在折上朱批:“赵申乔生来好专擅,尔何必与伊对之,惟年迈欲辞官耳。”[56]在康熙帝的授意下,穆和伦离开了户部。十一月,为补授户部侍郎员缺之事,大学士松柱等向申乔询问。申乔奏称:“臣甚愚昧,与臣同办事之侍郎,臣何敢妄举?仍求皇上拣选补授。”康熙帝谕道:“户部有一赵申乔足矣。何必再行补授?满洲尚书业已避去,一汉侍郎为彼抑郁而死,一汉侍郎又已成疾濒死。今若补授弱者,惟伊是从。强者,必致争競。祗留彼一身,彼必恐惧勤慎。若有过失,朕亦不容。”[57]
五十五年(1716年),皇八子允禩的伶人徐彩官仗其主势,唆使佣者杀人。朝臣欲免徐彩官之罪,仅以佣人抵命。申乔依据刑律,认为徐彩官是主使,“应坐绞”。[58]并严正指出:“天子之法,不能为王屈也。”[59]因此,“申乔本人单独缮写”一稿,[60]提出“两议”。[61]赞同申乔意见的有李景迪。结果,徐彩官免死,流三千里,李景迪被革职。[62]申乔本人亦被朝臣议为革职。康熙帝曰:“赵申乔余生几何?仍从宽留任。……讲道学之人,家中危坐,但可闲谈作文,一有职任,即有所不能。若不用此辈,又以不用士人为怨,朕何必令人怨耶?[63]
康熙帝虽将申乔留任,但对申乔日益不满,对申乔经常“两议”的行为耿耿于怀,对穆和伦所说“伊等汉官互相附合争胜攻讦”十分重视,对汉官结党之事保持高度警惕。他对大臣们说道:“今看两议之事,满洲大臣一议,汉大臣一议,此处大有关系。世祖章皇帝时,为此曾下严旨,至今圣训昭然,可不恪遵耶?如果两议,亦应满汉相间,岂可截然两议?当初未有如此。自赵申乔来始然。凡事只有一理,不可执拗。今朕听政五十余年,何者不曾经历?”[64]他又召领侍卫内大臣·侯巴浑德,公鄂伦岱、马尔赛,大学士松柱,学士查克旦、勒什布、萨哈布等入,说道:“今汉大臣欺压满大臣,八旗皆受辱矣。朕几次令科、道条陈,尔令科、道缄口不言,皆入李光地、赵申乔之党。”[65]他还对大臣们说道:“穆和伦亦年老,常被人欺。”[66]
康熙帝将对申乔的不满提到了汉官结党,欲专权用事,欺压满大臣的高度,不仅经常谕责申乔,历数其刚愎自用、屡更旧章、凡事琐屑、无大臣体等种种不是,而且不断施以打击。申乔的人生之旅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帝已心厌公,有意挫折之”
时人注意到申乔与康熙帝的关系之变化,认为:“圣祖知公,公之得罪久矣。”[67]“帝已心厌公,故有意挫折之。”[68]挫折的开始,便是严惩申乔次子凤诏。
凤诏,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初授山西沁水知县,继调山西临汾知县,后任山西太原知府。山西巡抚苏克济曾赞他“办事明敏,即行举荐”[69]。然而,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二十九日,因采办铜斤事务,康熙帝怒斥申乔“不遵成宪,任意而行”,并责问道:“赵申乔每以人为不足数,伊子赵凤诏居官最贪且大富,伊何不检举?”[70]随后,在山西巡抚苏克济的请安折上,康熙帝御批:“太原府知府所得之银,谅有数十万两矣,倘不送回原籍,几乎足够一年兵丁之钱粮。尔务甚密取信,得实数后,具折奏闻。务甚密。倘汉人知之,必先下手加害于尔。”[71]九月二十二日,苏克济向康熙帝奏报:“查得赵凤诏在任十三年有余,自所属官员索取之礼品银、强索之银及由诉讼、理讼逼取之银,俱吞为己有,汇总算之,共有四十余万两。此俱系实数,并有干证。此外,另有向官民挟逼之处,奴才访实后,再行奏闻。”康熙帝朱批:“务十分密秘。”[72]
十月,苏克济上疏参劾凤诏。申乔以不能教子,求赐罢斥。得旨:“朕礼遇诸大臣甚优,自始至终,无不期其保全。……近晋抚苏克济参奏赵凤诏受贿甚多。今阅赵申乔所奏,其词意忿激,殊非大臣之体。著饬行仍令在任供职。”[73]
“苏克济题参摘印之时,即差委道府等官及巡抚家丁兵役同入太原府署搜检,只有现银八百两,内二百两系康熙四十一年圣驾西巡恩赏凤诏之银,其余物件尽经点验,众目共睹。”[74]十二月,湖广总督额伦特奉命前往太原,与苏克济会同,“按项逐一审问赵凤诏向其属下官员强行索取之处”,凤诏予以否认。[75]五十五年闰三月,额伦特疏言:“原任山西太原府知府赵凤诏,巧立税规,勒索银两,应照枉法受赃例拟绞。但赵凤诏受恩深重,不便照此例议罪,应将赵凤诏拟斩监候秋后处决,其赃银十七万四千六百余两照数追取入官。”康熙帝批示:“赵凤诏如此贪滥,不忠不孝极矣。似此不忠不孝之人,应当正法。九卿议立决甚是。但伊赃银甚多,不可不追,著照数追比。”[76]
“五月中,部员关保等至山西省城即将凤诏所有衣服杯缎等物倾销变价,不及坐赃原数十分之二,已开册报部,续又将家人数十口旧衣服器皿书籍等项亦尽入官估价,此外实一无所存。”[77]十月,苏克济向康熙帝奏报:“奴才具折奏请圣安,奉御批:赵凤诏之案如何?钦此钦遵。查得,除部员先前追得之处业经奏闻外,现今追得之旧衣、所用之器皿等物,交付阳曲县知县做价。赵凤诏现患病,痊愈后再追。”朱批:“知道了。病是真病?或是用计?”[78]
申乔长子熊诏,时任起居注官,向康熙帝奏道:“凤诏已受三次严刑,绝而复苏,现在狱中抱病。亲戚僮仆九人共经五十余夹棍。……今部员明知无物可追仍行拷问逼供,凤诏刑上加刑,不待伏法必先殒命。”哀求“皇上矜全免死”[79]。
康熙帝宣布:“赵凤诏断不可恕。朕巡视陕西,伊曾奏噶礼居官清廉。又称居官不要钱,理之当然。若居官要钱,即如妇人失节。今观伊贪赃银两如此之多,明系欺朕。”[80]此旨一下,凤诏之案就不是一般的贪污之案,而是十恶不赦的欺君之罪,绝非追赃即可完结。申乔恳请具奏,求免凤诏一死。结果,既救不了凤诏,自己也因“具奏不合,交部议罪”。康熙帝谕令:“赵凤诏着即处斩”。[81]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凤诏被斩决,申乔及其家人痛心疾首。熊诏在《祭二弟文》中哀叹道:“痛哉!痛哉!天何使吾弟至于此极也!……且吾弟被参之后,朝野闻之,每多婉叹。则含冤负屈而死犹胜于情真罪当而死也。”[82]
凤诏死后,部檄在原籍查抄家产,一体追赔。然而,家产不多,难于开报。五十七年十月,江宁巡抚吴存礼向康熙帝奏报:“奴才切思,赵凤诏父子历官年久,岂止如此物业?明有寄名隐匿情弊。但凤诏亲弟赵鲤诏系戊子科举人,不便严讯。奴才除另疏题参,请旨将赵鲤诏革去举人,以便严行究追。”吴存礼还奏道:“奴才伏思,赵凤诏乃常郡世家,其父子兄弟俱系科目出身,历官内外,同年门生故旧甚多。……奴才只知按法追赃,不敢避忌嫌怨,务期彻底搜查,弗容隐匿。但奴才孤立,惟祈圣主天恩慈鉴。”[83]康熙帝在折上朱批:“恐惹出是非。”十一月,康熙帝谕令:“赵凤诏甚属贪婪,因谎奏欺朕,已行正法,见今所查俱系伊弟兄家产,著从宽免其追取。”[84]
祸不单行。凤诏之案尚未完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申乔和熊诏即同被革职。这年三月,因申乔奏钱局鼓铸一疏内,有铅将朽烂之语。康熙帝斥责申乔道:“铅斤之不坏,天下通知。赵申乔自幼读书,身登进士,历升尚书,今年逾七旬,无书不览,铅斤坏烂之处,见于何书?赵申乔于所办之事,功则归己,过则诿之年老衰迈,可以糊涂了事。国家事务,作何处置耶?且于紧要事情,并不留心稽复,钱粮出入漫无觉察,惟于一二两之细务谬执己见,刻责苛求,以铅斤坏烂等语率意妄奏,殊属不合,该部察议具奏。”[85]结果申乔被革职留任。
熊诏曾被康熙帝誉为“在内效力,学问俱优”[86],也于此时被“同官讦奏”[87]。五十六年(1717年)三月十六日,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记注官陈璋于今年三月内查阅档案,抄朕去年十二月所谕江南钱粮之旨与赵熊诏。伊等皆属有心,特以朕于去年曾谕江南旧欠钱粮相应蠲免,今年未行蠲免,意欲将朕前后互异之处指出书写耳。……朕于事无不经历,人亦焉能欺朕?朕岂肯以大权授人乎?若不将此故晓谕诸臣,尔必谓朕前后谕旨不符,所系非轻。”[88]大学士等拟将熊诏、陈璋交刑部严审议罪。康熙帝谕曰:“陈璋、赵熊诏从宽,免交刑部,着革职,仍在原行走处效力行走。”[89]五十六年十月,熊诏被发往西北军中效力。
申乔年过古稀,屡被谕责,革职留任;长子革职,远赴西北;次子被斩,查抄家产。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使申乔难以承受。他不禁痛哭道:“天丧予!”[90]自此伤心欲绝,积郁成疾。
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申乔以衰疾乞休,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览赵申乔奏疏,朕深憐之。念其操守清廉,始终一辙,性虽暴躁,而为人朴直,年近八旬,病势料难全愈,倘一时不保,亦未可定。赵申乔乃革职留任之官,可复还原职,仍令在任调理,其应赔之银,亦著从宽免追。尔等将此旨速行发去,使病人早知一日,五内安宁,便于调摄颐养也。”[91]十月二十二日,申乔病逝,享年77岁。
遗疏入,康熙帝传旨曰:“赵申乔效力年久,清勤自励,简任司农,实心办事。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应得恤典,著察例具奏。”[92]遣内大臣公振衡、刑部左侍郎张廷玉,并侍卫十员,往奠茶酒,赐祭葬如典礼,谥恭毅。赐谥碑文云:“以尔小心匪懈故曰恭,以尔大节不挠故曰毅。”[93]清人陈康祺认为:“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94]
综上所述,康熙帝是清代著名的皇帝,赵申乔是康熙朝中晚期的重臣。这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圣祖”,一个是清官,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微妙曲折,恩怨交集。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帝召见申乔,委以重任,使其担任了近十年的巡抚。在这期间,康熙帝充分肯定申乔的政绩,但对申乔的性格作风逐渐不满。申乔任户部尚书后,不断进行改革,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遭到户部满尚书穆和伦等人的痛恨。内务府与户部的财政冲突,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使康熙帝对申乔日益反感,不断对申乔加以谕责,施以打击。申乔病逝后,康熙帝念其效力年久,清勤自励,赐祭葬如典礼,谥恭毅。考察康熙帝与赵申乔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使我们对康熙帝及清代政治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①]昭梿:《啸亭续录》卷2,《赵恭毅》,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6页。
[②]《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屠沂撰墓志铭》。
[③]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8,《庚辰仲冬内召感赋》。
[④]《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蒋金式撰传》。
[⑤]《清圣祖实录》卷203,康熙四十年正月乙卯。
[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王掞撰神道碑铬》。
[⑦]《清圣祖实录》卷203,康熙四十年正月丁巳。
[⑧]《清圣祖实录》卷206,康熙四十年十月壬戌。
[⑨]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8,《对联》。
[⑩]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5,《请革南粮口袋详》。
[?]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5,《请革南粮口袋详》。
[?]《清圣祖实录》卷206,康熙四十年十月壬戌。
[?]《清圣祖实录》卷206,康熙四十年十月辛未。
[?]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1,《恭谢天思疏》。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彭绍升撰事状》。
[?]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1,《恭谢天思领到御书疏》。
[?]《清圣祖实录》卷211,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丁亥。
[?]《清圣祖实录》卷211,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丁亥。
[?]《清圣祖实录》卷211,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乙未。
[?]《清圣祖实录》卷211,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丁酉。
[21]《清圣祖实录》卷212,康熙四十二年四月戊戌。
[22]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1,《恭报抚苗情形仰慰圣怀折》。
[23]《清圣祖实录》卷213,康熙四十二年九月丁卯。
[24]《清圣祖实录》卷274,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丙午。
[25]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1,《恭报抚苗事竣回署疏》。
[26]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1,《钦奉上谕详议苗民善后疏》。
[27]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8,《治道》,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23页。
[28]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2,《遵旨明白回奏仰祈睿鉴疏》。
[29]《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册,第470页。
[30]《清圣祖实录》卷239,康熙四十九年八月戊午。
[31]《清圣祖实录》卷239,康熙四十九年九月丁亥。
[32]《清圣祖实录》卷239,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丙午。
[33]《清圣祖实录》卷241,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壬辰。
[34]《清圣祖实录》卷242,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丙子。
[35]《清圣祖实录》卷243,康熙四十九年闰七月庚申。
[36]《国朝先正事略》卷9,《赵申乔》。
[37]《清圣祖实录》卷274,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丙午。
[38]《清圣祖实录》卷251,五十一年十月丙辰。
[39]《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17页。
[40]《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15页。
[41]《清圣祖实录》卷251,五十一年十月丙辰。
[42]《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135页。
[43]《清圣祖实录》卷211,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乙未。
[44]《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五十三年七月甲子。
[45]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3,《请照直抚将旗退输租地内拨给庄头议》。
[46]《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五十三年七月甲子。
[47]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3,《微臣衰老请休疏》。
[48]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3,《沥情再陈疏》。
[49]《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132页。
[50]《清圣祖实录》卷261,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戊子。
[51]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2,《先考户部尚书谥恭毅松伍府君暨先妣龚夫人行述》。
[52]《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陈康祺撰纪闻》。
[5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国史贤良小传》。
[54]《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43页。
[56]《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63页。
[57]《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25—2226页。
[58]《国朝先正事略》卷9,《赵恭毅公事略》。
[59]昭梿:《啸亭续录》卷2,《赵恭毅》,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6页。
[60]《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40页。
[61]《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304页。
[62]《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401页。
[63]《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408页。
[64]《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10页。
[65]《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80页。
[66]《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399页。
[6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彭绍升撰事状》。
[68]《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王掞撰神道碑铭》。
[69]《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61页。
[70]《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174页。
[71]《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61页。
[72]《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61页。
[73]《清圣祖实录》卷265,康熙五十四年十月丁亥。
[74]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1,《直陈迫切下情仰祈圣明鉴察折》。
[75]《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082页。
[76]《清圣祖实录》卷268,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壬午。
[77]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1,《直陈迫切下情仰祈圣明鉴察折》。
[78]《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150页。
[79]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1,《直陈迫切下情仰祈圣明鉴察折》。
[80]《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410页。
[81]《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491页。
[82]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2,《祭二弟文》。
[83]《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8册,第340页。
[84]《清圣祖实录》卷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乙酉。
[85]《清圣祖实录》卷272,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壬午。
[86]《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164页。
[8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22,《赵熊诏》。
[88]《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370页。
[89]《清圣祖实录》卷272,康熙五十六年四月丁亥。《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376页。
[90]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2,《先考户部尚书谥恭毅松伍府君暨先妣龚夫人行述》。
[91]《清圣祖实录》卷288,康熙五十九年四月戊午。
[92]赵熊诏:《赵裘萼公剩稿》卷2,《先考户部尚书谥恭毅松伍府君暨先妣龚夫人行述》。
[9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屠沂撰墓志铭》。
[94]《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4,《赵申乔·陈康祺撰纪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华夏文明的神话谱系中,炎帝与黄帝的并立不仅是两位部落首领的传说,更是中华文详情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宋朝以319年的国祚、18位帝王的更迭,勾勒出中国封详情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臣韩熙载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结局更似一首悲怆的挽歌,在历详情
公元220年的成都城内,一场关乎蜀汉政权存续的隐秘博弈悄然落幕。养子刘封在刘详情
在清世宗雍正帝的铁腕统治下,直隶总督李绂的生死存亡成为检验皇权与清流博弈的试详情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淳于琼以"乌巢酒徒"的形象定详情
在秦末汉初的烽烟中,一位出身沛县丰邑的布衣老者,以七十五载春秋见证了从泗水亭详情
在朝鲜王朝十二代君主更迭的权力漩涡中,文定王后尹氏以“继后”身份执掌中宫四十详情
樊哙,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与汉高祖刘邦有着深厚的交情。然而,详情
在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中,王钦若推荐寇准为副宰相这一事件,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详情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详情
在唐代文学星空中,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始终笼罩着"梁园三剑客"详情
在唐代历史长河中,"永徽之治"犹如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既详情
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详情
在苏州城外的桃花坞深处,54岁的唐伯虎在寒风中写下绝笔"生在阳间有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苏味道或许并非最耀眼的那颗,但他以一首《正月十五夜》详情
在战国时期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秦宣太后芈八子与男宠魏丑夫的故事,犹如一面棱详情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凄美的爱情与反详情
闽越国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详情
浅井茶茶的人生轨迹与日本战国时代的血腥动荡深度交织。作为近江大名浅井长政与织详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王守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详情
笈多王朝作为中世纪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在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