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李隆基对唐朝的兵制是怎么改革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期间,唐朝一直属于极盛时期。这次重点为大家讲讲,李隆基对大唐做出的一些兵制改革。其实唐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强大,不过当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逃兵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所以军队战力降到了低点。李隆基此后将府兵制改为雇佣兵制,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终于是改变了军力的状况,从而顺利提升部队力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李隆基的具体措施,一起来了解下吧。
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制。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备武装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敌。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书·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地主、豪强之间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日益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鲜。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前面说到唐朝主要的军事压力来自边境,所以,军事制度的转型也从边境开始。因为之前边境的镇、戍单薄、分散,所以,转型的第一步是划分明确、固定的军区,将军区内的镇、戍协调统一指挥,这种转型最早出现于仪凤二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军,寻为吐蕃所败。"
《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于是始屯军于境。"
军区的指挥官的任命也逐渐制度化,景云二年,节度使之名出现,《唐会要》卷七八:"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因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会上流民激增,所以,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主持这次转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所谓募兵制即是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驻扎边境军区,赐予田地,甚至可以携家前往边境,这些士兵是兵防健儿,或长征健儿、长镇健儿,主要来自流民、原来边防兵员。每个军区有固定的名额,兵防健儿固定从属于相应的军区,承担所属军区征战、防御职责,当然各个军区之间也会协同作战。募兵制有力地保证了唐朝兵员的来源,而且,因为吸纳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会隐患,同时,随着募兵制的推行,相应的节度使制度也成熟起来。节度使是军区最高指挥官,甚至也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权力集中,长期驻守,目的是加强与士兵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战斗力。实行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总体数量减少,但是核心战斗部队趋于稳定,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形势的好转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下面我来具体说说。
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得节度使权力坐大,就是军队慢慢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火药桶;而府兵制的最大利益所在,就是中央政府能够牢牢地把握军队,也就是"党指挥枪"。既然如此,唐玄宗将府兵改募兵,是不是自掘坟墓呢?当然不是,有弊自然就有利。用句流行话来说,府兵制已经不能适应大唐日益增长的国防需要了。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简单的说,每个战士都是"业余"的,又要种田养活家人,又要去折冲府报到、训练、出征。这样的军队,最讨厌长途跋涉的远征。老婆孩子还在家,家里的田还等着我回去种,让我去千里之外打野蛮民族,新三年又旧三年年,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具体的,我们听听来自高丽前线的声音。
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
公元664年10月,刘仁轨说,高丽前线的戍兵,都是老弱病残,个个无心打仗,天天想着回家!有钱的壮男,靠行贿躲过征发;没钱的,要么逃亡要么自残。陛下再不派新的府兵来替换,仗就没法打了!
公元668年9月,李勣攻陷平壤,在那儿建立安东都护府,大唐的疆域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顶峰。每个中国人谈到这里,都会觉得无比自豪。然而,随着疆域的扩大,国防压力也跟着增加了。
高原上的死敌:吐蕃。
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脱离大唐。高宗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去收复失地。结果,薛仁贵,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上,永远地留下了一个污点:大非川!
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馀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
此仗胜利后,吐蕃越来越嚣张。672年又侵占了吐谷浑的故地,677年又入寇扶州。高宗表示我受不了了,大军再次集结,给我狠狠地打!
五月,吐蕃寇扶州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升。冬,十二月,乙卯,诏大发兵讨吐蕃。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678年9月,唐军再次被吐蕃暴打……
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吐蕃所虏。
高宗召集大臣讨论,我们该怎么办啊?大臣们七嘴八舌,让高宗一脸懵逼,只能说吃好喝好啊。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680年,吐蕃又攻占羊同、党项和羌的地盘。从此,他南边接壤天竺,北边连上突厥,西边占领四镇,东边威胁大唐,风光一时无二。
先是,剑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吐蕃以生羌为乡导,攻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馀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死灰复燃的夙敌:突厥。
630年,李靖夜袭阴山,平定东突厥。657年,苏定方平定西突厥。所谓的"平定",就是把突厥暴打一顿,杀死不听话的可汗。突厥的人民依然在他们的土地上生活,依然会选出新的可汗。大唐强大的时候,新可汗一般很老实。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突厥随时会重新犯边。看见吐蕃这样嚣张,大唐却没一点办法,突厥哪还坐得住。西突厥、东突厥那是一波接一波地叛,高宗派出得力干将裴行俭平乱。表面上看,裴行俭神功无敌,打谁灭谁。可是刚灭这个,又冒出那个,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老裴终于累死在出征路上了。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联合吐蕃侵略安西,7月,被裴行俭拿下。刚过不久,10月,东突厥又造反了,并打败了前来讨伐的萧嗣业。
嗣业等先战屡捷,因不设备;会大雪,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狼狈拔营走,众遂大乱,为虏所败,死者不可胜数。
11月,裴行俭再次出动,在680年3月,教东突厥作人,平定这次叛乱。
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
结果,同年7月到681年1月期间,东突厥死不悔改,连续入寇,裴行俭只能再度出发。结果他的副将曹怀舜冒进,被杀得大败而回。
经一日,伏念乘便风击之,军中扰乱,怀舜等弃军走,军遂大败,死者不可胜数。怀舜等收散卒,敛金帛以赂伏念,与之约和,杀牛为盟。伏念北去,怀舜等乃得还。
最后,裴行俭用反间计智取东突厥,终于在681年10月平定了这次叛乱。
壬戌,裴行俭等献定襄之俘。乙丑,改元。丙寅,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
可惜屁股还没坐热,682年2月,西突厥又反了!高宗赶紧又让裴行俭出发,结果64岁的老裴出师未捷身先死……还好安西都护王方翼继承了老裴的遗志,平定了这次叛乱。同年,东突厥余党再次起兵,阿史那骨笃禄占领黑沙城,自称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而大唐这边高宗683年驾崩,武则天上位,忙着整合内部,无暇顾及。后突厥雄踞漠北,年年犯边,武则天对此一筹莫展。
新近崛起的劲敌:契丹。
契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是因为后来他很出名。一开始,他只不过是突厥的小弟而已。贞观二年,他另拜码头,臣服于大唐。到了696年,契丹人发现武则天似乎罩不住场子,于是起兵造反,占领营州(辽宁省西部)。
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这次叛乱,可以说让武则天没面子极了,完全可以用耻辱来形容。首先,秉承"贞观遗风"的周军被契丹一次次吊打,惨不忍睹。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懿宗惧,欲南遁。或曰:"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懿宗不从,退据相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
更让人郁闷的是,武则天居然玩荀彧同学的驱虎吞狼之计,割地送钱让后突厥帮忙打契丹!
初,咸亨中,突厥有降者,皆处之丰、胜、灵、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不许。默啜怒,言辞悖慢。姚璹、杨再思以契丹未平,请依默啜所求给之。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赞皇李峤曰:"戎狄贪而无信,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治兵以备之。" 璹、再思固请与之,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默啜,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数万斤,并许其昏。默啜由是益强。
六个州送给后突厥,还附带谷种、丝绸、农器、铁器数万,阿史那默啜笑开了花。最后,契丹叛乱被后突厥平定,契丹、奚、霫等族都重新臣服突厥了。阿史那默啜如虎添翼,经常来内地烧杀抢掠,武则天束手无策。
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馀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十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由此可见,大唐的最大疆域虽然让人神往,但"维稳费"高得惊人。府兵制下的业余军人,已无力捍卫如此广阔的边境了。怎么办呢?有"消极"、"积极"两条路,由朝廷上的"鸽派"、"鹰派"鼓吹。"鸽派"的意见很简单,别扯什么开边万里,四夷来朝,无非是"慕虚名而处实祸"。吐蕃、突厥、契丹、甚至高丽的土地,我们得到了有什么用吗?还不是只能让他们自治?我们有必要维护这些土地的治安吗?陈子昂对武则天说,我们应该自己人优先,别管那些境外的蛮子了。安北、单于、四镇这些都护府放弃算了,挺好的,我们不但不会贬低您,还会为您歌功颂德,大唱赞歌!
国家近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者,盖以陛下务在养人,不在广地也。
武则天的驱虎吞狼之计,割让六州和单于都护府给后突厥,其实就是实行的"鸽派"作风。这事过后几个月,狄仁杰就上疏进一步详细阐述"鸽派"观点。
若乃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业也。
这些荒外的土地,对我们农耕民族毫无用处。只有秦皇汉武这种好大喜功的皇帝才会去争夺,三皇五帝这样的圣人是不屑的。
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
如果觉得三皇五帝太久远,我就举个近点的例子吧。西汉宣帝就放弃了车师的屯田,汉元帝放弃了珠崖郡(在海南岛上),都是我们的榜样啊!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我们应该收缩边境,裁剪戍兵。只要蛮族不来骚扰我们就可以了,何必动不动带兵杀进人家的老巢呢?
当然,"鹰派"大臣对"鸽派"的这些论调是嗤之以鼻的。什么收缩边境,什么国人优先,无非是你们无能,打不过那些蛮族罢了!西汉武帝、我朝太宗追着蛮族打,只是为了寻求虚名吗?蛮族不是小绵羊,你不把他打残、打怕,他们会老实吗?拿最近的例子说,我们割让了大片土地给突厥,人家消停了吗?边境安全了?没有!而且突厥还被养肥了,骚扰我们更带劲儿了!因此,我们不但不该退缩,反而要进行军事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怎么改革呢?首先,可以开设"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其次,在边境设置大军区,让负责人统一调配几个州的资源。
这两点,武则天都同意了,并在702年执行。
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710年,唐睿宗上位,"节度使"正式出现了!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712年,唐玄宗加冕,碛西、陇右、剑南、朔方等节度使一个个出现了。光增加边将权力还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边境戍兵也得增加!府兵没人愿意当,我们可以招募啊!
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辛巳,大募勇士,诣河、陇就讷教习。丁酉,以左羽林大将军郭虔瓘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虔瓘请募关中兵万人诣安西讨击,皆给递驮及熟食;敕许之。制幽州长史赵含章讨之,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北分道募勇士。
到了737、738年,玄宗正式规定,边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来。
癸未,敕以方隅底定,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制边地长征兵,召募向足,自今镇兵勿复遣,在彼者纵还。
后人谈起这些改革,往往痛心疾首:昏招啊昏招,安史之乱的种子埋下了,藩镇割据的土壤形成了!可是,没有这些改革,真按照"鸽派"那种玩法,"盛唐盛唐"还喊得出口吗?
我们来看看军制改革的疗效吧。
西域。
714年,吐蕃与大食国在古乌孙扶植傀儡政权阿了达,张孝嵩从安西都护府出兵,灭阿了达,威振西域,勒石记功。
722年,吐蕃攻打小勃律,勃律王赶紧找大唐爸爸求救。北庭节度使张嵩派兵千里突袭,大败吐蕃。
738年,突骑施分裂,吐火仙可汗占据碎叶城,尔微特勒可汗占据恒罗斯城,联合反抗大唐。
739年,碛西节度使盖嘉运连克碎叶、恒罗斯城,生擒吐火仙、尔微特勒,威震西陲。
747年,吐蕃嫁了个公主到小勃律,小勃律就不听话了。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带兵深入瓦罕走廊,攻克吐蕃连云堡,活捉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屠杀亲近吐蕃的大臣。
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又远征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之奇特拉尔县),俘虏亲近吐蕃的朅师国王。同年12月,高仙芝又攻打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俘虏国王。
751年,著名的恒罗斯之战,高仙芝吃了个瘪。
753年,封常清是安西节度使,出兵暴打大勃律。
从上面的战绩可以看出,西北的边防警报基本上没有响过。大部分战斗都是安西、北庭的军队千里出击,和吐蕃、大食争夺西域霸权,而且还干得非常成功。大唐在西域诸国眼中依然是超级霸权主义国家。
后突厥。
后突厥势力雄厚,720年入寇甘、凉州,打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
741年开始,后突厥陷入了持续的内讧中。
742年,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个部落依附大唐,紧接着又有一批突厥贵族投降。
744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回纥、葛逻禄、拔悉密大败突厥。回纥成为最大赢家,新的北境之王。刚上位的回纥还算老实,从此"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
吐蕃。
吐蕃也很强大,经常骚扰瓜州、临洮、渭源。
728年,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杀入吐蕃境内,在青海湖南边的渴波谷大败吐蕃军。
729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克吐蕃的石堡城。这下河西、陇右的军队可以大举进入吐蕃境内骚扰,"拓境千馀里"。
738年,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克吐蕃新城,又夺吐蕃河桥,修筑盐泉城。吐蕃派兵阻止筑城,被王忠嗣击退。740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攻克吐蕃安戎城。
741年底,吐蕃夺回石堡城。
745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想重新攻克石堡城,失败了。
746年,王忠嗣身兼四节度使,在青海、积石大败吐蕃。
749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克石堡城。
753年,哥舒翰出击吐蕃,收回九曲(710年被唐睿宗割让给吐蕃)。
综合来看,应该算是压着吐蕃打了吧。
契丹、奚。
714年,契丹发飙了一次。薛仁贵的儿子薛讷带六万兵讨伐契丹,想恢复营州。结果惨败,契丹人还笑称薛讷为"薛婆"。
716年,契丹、奚选择内附大唐。
717年,营州恢复。"开屯田八十馀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邑浸繁"。
730年,消停了十五年的契丹、奚再次叛乱。
732年,信安王李祎和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打败契丹、奚,平定叛乱。
733年,幽州节度使薛楚玉派副总管郭英杰出击契丹,结果契丹找突厥帮忙,幽州兵惨败,郭英杰战死。
734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屡次击败契丹,12月,斩首契丹王屈烈。从此之后,契丹、奚主动骚扰边境的警报就没了。我们只听说安禄山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的家伙总欺负老实的契丹人,用来立功邀宠。
综上,府兵改募兵、节度使集权、边军扩编这三项政策落实后,大唐的国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前被别人欺负,现在专门欺负别人。当然,军费开支增加了很多。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可玄宗表示,我不差钱啊!什么"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劳资钱多得花不完!
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赐钊紫衣金鱼以赏之。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不但如此,我还经常免除百姓租庸呢!
(739年)二月,己巳,许之,因赦天下,免百姓今年田租。(747年)制免百姓今载田租。(748年)赦天下,免百姓来载租庸。(751年)赦天下,免天下今载地税。(755年)八月,辛卯,免今载百姓租庸。
玄宗在位44年,对外一扫之前的颓势,边境太平,四夷来朝;对内经济大好,国库充盈。眼看"千古一帝"的名号就要戴在他头上了!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发,安史之乱来临,于是玄宗就变成了一个晚年昏聩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臣韩熙载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结局更似一首悲怆的挽歌,在历详情
公元220年的成都城内,一场关乎蜀汉政权存续的隐秘博弈悄然落幕。养子刘封在刘详情
在清世宗雍正帝的铁腕统治下,直隶总督李绂的生死存亡成为检验皇权与清流博弈的试详情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淳于琼以"乌巢酒徒"的形象定详情
在秦末汉初的烽烟中,一位出身沛县丰邑的布衣老者,以七十五载春秋见证了从泗水亭详情
在朝鲜王朝十二代君主更迭的权力漩涡中,文定王后尹氏以“继后”身份执掌中宫四十详情
樊哙,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与汉高祖刘邦有着深厚的交情。然而,详情
在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中,王钦若推荐寇准为副宰相这一事件,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详情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详情
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王陵与王翦作为沛县与频阳两地的代表人物,其人生轨迹的详情
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皇后的美貌常被视为母仪天下的象征,但“谁是最美皇后”的争详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王守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详情
笈多王朝作为中世纪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在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周瑜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详情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梵高的《星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详情
在风云变幻的日本战国时代,诸多豪杰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藤堂高虎便是其中一位备受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金陵十二钗宛如十二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哥伦布这位航海家的国籍归属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哥伦布是西详情
尼采,这位哲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者,以锐利的笔触剖析人性、批判传统、重构价值。他详情
在历史研究中,“明朝是禁史”的说法常引发争议。这一论断并非指官方彻底封锁史料详情
公元617年冬,瓦岗军大营内一场血腥的鸿门宴改写了隋末起义的走向。李密以&q详情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以13年征伐缔造横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