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外星人遗址:柴达木盆地的地质谜题与科学解密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西南约40公里的荒漠深处,一座形似金字塔的山峰——白公山,因“外星人遗址”的神秘标签成为探险者与科学爱好者的焦点。这座矗立于托素湖畔的锈黄色砂岩山体,不仅承载着地质演化的自然密码,更因岩洞中发现的铁质管状物,被赋予了跨越时空的科幻想象。

  一、地理坐标:柴达木盆地的“金字塔”坐标

  白公山位于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境内,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坐标为北纬37°22′、东经96°45′。其山体高约200米,山体呈上尖下圆的金字塔形,岩石为锈黄色泥砂岩,在荒漠中格外醒目。山脚下分布着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其中中间洞穴最大,洞口高约2米,洞深约6米,洞内最高处近8米,洞壁光滑,人工开凿痕迹明显。

  岩洞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根直径约40厘米的铁质管状物:一根从山顶直插地下百余米,另一根从山底壁延伸至湖心,管壁与岩石紧密贴合,无变形痕迹。此外,洞口上方还有10余根直径大小不一的管状物嵌入山体,形成独特的“管道网络”。这些管状物的存在,与周围自然形成的砂岩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外星人遗址”争议的核心。

image.png

  二、科学考察:从神秘传说到地质解密

  自20世纪90年代发现以来,白公山的铁质管状物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科学争议。2016年,由北京UFO研究会组织的9人专家团队对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察,采集样本送至中科院地质所检测。结果显示:

  成分分析:管状物中氧化铁占比超60%,符合铁质特征,但含有8%—10%的未知元素,无法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对应;

  年代测定:通过同位素测年法,确定管状物形成于距今约14万年前,远早于当地人类活动痕迹(约3万年);

  地质对比:专家将管状物与月球岩石进行元素对比,排除了外星来源的可能性,最终结论指向“树木化石”——认为这些管状物是远古树木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矿化形成的“硅化木”,未知元素可能为地质运动中混入的稀有金属。

  尽管科学解释已初步揭开谜题,但“14万年前铁管”的标签仍吸引着无数探险者。2015年,因持续降水导致岩洞塌方,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封闭保护,禁止游客进入,仅保留外围观景区域。

  三、争议与现状:从网红景点到科学教育基地

  白公山的“外星人遗址”标签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探险热潮。当地牧民曾在此发现巨型“沙漠怪圈”——直径近2000米的规则圆形图案,内部包含复杂对称纹路,进一步加剧了神秘色彩。然而,随着科学考察的深入,这些现象逐渐被解释为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想象的结合。

  当前,遗址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开放时间待定。原景区地址为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营业时间曾为09:00-18:00,评分3.7分,游客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其“充满神秘感”,另一部分人则批评“设施简陋,体验感差”。尽管如此,白公山作为柴达木盆地地质演化的活标本,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青海省天文站选址于此,正是因其云层稀薄、透明度高,是观测星系的理想之地。

  四、旅行贴士:理性探索与安全第一

  若计划探访白公山,需注意以下事项:

  交通路线:从德令哈市出发,沿茶德高速向西南行驶约40公里,转乡道至怀头他拉镇,全程约1小时;

  装备建议:携带防晒用品、饮用水及高帮登山鞋,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需备防风外套;

  安全提示:遗址周边无商业设施,建议结伴而行,避免单独进入未开发区域;

  科学视角:以地质考察心态参观,理性看待“外星人”传说,尊重科学解释。

  白公山的谜题,本质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产物。它提醒我们:在探索未知时,既要保持好奇心,更需以科学为尺,丈量真相的边界。这座矗立于柴达木盆地的“金字塔”,终将在地质演化的长河中,诉说属于地球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