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一顿饭的饭量:历史典故与度量衡的双重解密
2025-08-08 10:17:48 洪迈 胡铨 王彦 胡安国 叶适 岳翻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这句诘问,将战国名将廉颇的饭量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这位以“负荆请罪”闻名的赵国上卿,晚年为证明自己仍能征战,当着使者的面吞下一斗米、十斤肉,这一壮举不仅成为历史典故,更引发后世对战国度量衡的深入探讨。

  一、典故溯源:一顿饭背后的政治博弈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因遭权臣郭开谗言被迫流亡魏国。当赵国屡次被秦军围困时,赵王欲复用廉颇,遂派使者唐玖赴魏考察。廉颇深知此行意义重大,为展现仍可征战的体魄,他当着使者的面“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骁勇不减当年。然而,受贿的使者却向赵王谎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因此认定廉颇衰老,最终放弃召回。

  这一典故不仅刻画了廉颇刚直忠勇的形象,更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郭开为阻廉颇复出,竟以“三遗矢”(三次如厕)的谎言颠覆其军事价值,而“善饭廉颇”也因此成为后世比喻老当益壮的经典意象,被陆游、辛弃疾等文人反复引用。

image.png

  二、度量衡解密:一斗米与十斤肉的现代换算

  廉颇的饭量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在于战国度量衡与现代的差异。根据出土文献与学术考证:

  一斗米:战国时期赵国的“斗”约合今1700毫升,相当于现代电饭煲配赠量杯的3—4杯(每杯约500毫升)。若以大米密度计算,1700毫升生米重约1.36公斤,蒸熟后体积膨胀至3—4升,足以填满普通饭碗6—8碗。

  十斤肉:战国“斤”约合今250克,十斤即2.5公斤。这一重量相当于现代超市售卖的整块猪肋排或羊腿,若以红烧肉计,可盛满家用菜盘3—4盘。

  若将廉颇的餐食折算为现代标准:3—4碗米饭搭配2.5公斤肉类,其热量摄入远超常人。但需注意,战国将领的饮食结构与平民截然不同。据《秦律·仓律》记载,普通劳役者每日仅配给“男子旦半夕叁”(上午半斗、下午三分之一斗糙米),而御史部属出差也仅“食粺米半斗”。廉颇作为上卿,其饭量虽惊人,却符合高级将领的膳食规格。

  三、历史与现实的碰撞:饭量背后的科学逻辑

  对于廉颇的饭量,后世存在两种观点:

  文学夸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夸张手法,通过“斗米十斤肉”的细节凸显廉颇的急切心境。正如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李白一斗诗百篇”的“斗酒”,此处“斗”更多是象征性量词,旨在强化人物特质。

  生理可行说:现代营养学表明,成年男性每日热量需求约2500—3000千卡,而2.5公斤猪肉(以瘦肉计)含热量约3750千卡,1.36公斤生米蒸熟后约含1600千卡,总热量达5350千卡。若廉颇长期保持高强度军事训练,其基础代谢率可能远超常人,短期摄入如此热量并非不可能。此外,战国时期肉类以炖煮为主,脂肪含量较低,也降低了消化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