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为何司马懿夺权时无人挺身?

  东汉末年,曹操以“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广纳天下英才,其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为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中篡夺曹魏大权时,这些曾为曹家出生入死的能臣猛将却集体失声。这一历史悖论的背后,是权力博弈、人性弱点与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曹氏君主的猜忌:寒心者的集体沉默

  曹操虽以“用人唯才”著称,但其对功臣的猜忌始终如影随形。赤壁之战前,程昱荀攸等谋士曾提醒曹操提防火攻,却被其以“骄傲自大”为由拒绝。战败后,曹操却将责任推给谋士,这种“亡者神化、生者贬低”的操作,在曹魏政权中成为传统。例如,于禁作为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首,因襄樊之战被关羽俘虏,归国后竟被曹丕通过壁画羞辱致死。这种“功臣如棋子”的冷酷逻辑,向所有臣子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曹家眼中,忠诚的价值远低于皇权的绝对安全。

  曹丕、曹睿两代君主将这种猜忌推向极致。曹睿重用司马懿抵御蜀汉北伐,却暗中提防,甚至在病重时一度想除掉这位托孤大臣。曹爽专权时期,司马懿通过“装病”骗过曹爽派来的使者李胜,这种反复无常的权力游戏,让朝臣陷入极度困惑——效忠曹家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而明哲保身或许能换取生存。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时,臣子们自然选择静观其变,毕竟曹家君主历来的冷酷无情,已磨平了他们的效忠棱角。

  二、司马懿的伪装术:道德楷模的欺骗性

image.png

  司马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精湛的“演技”。他通过长期伪装,将自己打造成曹魏政权的“道德楷模”。曹爽专权时期,司马懿称病退隐,暗中观察局势。当曹爽派李胜试探时,他装出一副老态龙钟、神志不清的样子,成功骗过使者。这种表演不仅让对手放松警惕,更为自己积蓄力量争取了时间。

  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打出“为曹家除害”的旗号,宣称曹爽兄弟“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欲谋逆”。这一指控精准击中了曹魏政权内部的痛点——曹爽专权乱政、排斥异己的行为早已引起朝野不满。司马懿巧妙地将自己的夺权行为包装成“清君侧”的正义之举,甚至骗过了作为曹魏皇室代表的太后。太后认为司马懿比曹爽更能维护曹魏正统,遂出人意料地支持了他。等到司马懿掌控大权后,朝臣们才明白其用心,但大局已定,他们已无能为力。

  三、时间优势:能臣的集体凋零

  司马懿的“长寿战略”是其夺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也熬死了几乎所有能与之抗衡的曹魏重臣。例如:

  司马懿40岁时,杨修去世;

  司马懿41岁时,曹操去世;

  司马懿47岁时,曹丕去世;

  司马懿52岁时,曹真去世;

  司马懿60岁时,曹睿去世。

  当曹操时期的能臣猛将相继离世后,朝堂上留下的多是司马懿的故旧门生或盟友。这种代际更替带来的权力真空,为司马懿的崛起创造了绝佳条件。淮南三次反叛(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的失败,也印证了这一点:反叛者虽能提出“擢用贤能,广树胜己”的口号,却因缺乏核心支持力量而难以成功。

  四、世家大族的推波助澜:门阀政治的胜利

  曹丕为篡夺汉室天下,与世家大族妥协,推行“九品中正制”,堵死了寒门上升通道,使曹魏大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控。曹操提拔的忠臣良将大多非世家子弟,其后代在曹丕政策影响下逐渐落魄,无法进入曹魏高层。即便他们仍忠于曹家,也缺乏与司马懿对抗的实力。

  司马懿本身即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他想篡夺曹魏大权,必须倚仗这些世家大族;而世家大族想保证家族长盛不衰,也必须打压曹家、支持司马家。这种利益同盟的形成,使司马懿的夺权行为获得了门阀士族的隐性支持。例如,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将亲信安插在朝野,逐渐控制了朝堂,而世家大族并未提出实质性反对。

  五、曹爽的败亡:路人缘的彻底崩塌

  曹爽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朝臣对曹魏政权的失望。他初期表现得谦卑有礼,在司马懿面前如正常小辈般事事询问,给众人留下了良好印象。但掌权后,他迅速变得嚣张跋扈:

  专权乱政,排斥异己;

  生活奢靡,甚至取用皇家御用器物;

  软禁郭太后,切断小皇帝与朝臣的联系;

  贸然出兵伐蜀,导致魏军死伤惨重。

  曹爽的这些行为,已属于乱臣贼子的行径。凡对曹魏有点感情的人,都对他非常愤恨。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与曹爽争斗,众人理所当然地选择支持司马懿。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朝臣们甚至认为他是在“拨乱反正”。曹爽最终被忽悠瘸了,选择了投降司马懿,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他在朝臣心中的恶劣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