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政变漩涡中的傀儡与无奈
2025-09-26 09:49:59 成济 陆抗 关兴 夏侯楙 杜夫人

  公元254年,曹魏嘉平六年,一场改变曹魏政权走向的政变在洛阳城悄然酝酿。这场被称为“嘉平之变”的政变,以司马师废黜皇帝曹芳为结局,彻底将曹魏皇权推向了司马氏的掌控之中。而作为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曹芳的命运也在此后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从傀儡皇帝沦为被废黜的齐王,最终在软禁中度过余生。

  政变后的结局:从皇帝到齐王的陨落

  曹芳的悲剧始于司马懿家族对曹魏政权的逐步渗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权臣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掌控了曹魏军政大权。此时的曹芳虽年仅16岁,却已沦为司马懿手中的傀儡。司马懿去世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业,专权跋扈更甚。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曹芳岳父)等人密谋废黜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试图匡扶魏室。然而计划败露,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被司马师以“谋反”罪名诛灭三族,曹芳的皇后张氏也因牵连被废。

image.png

  同年九月,司马师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淫乱作乐、不守孝道”等罪名,联合郭太后及群臣废黜曹芳帝位,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芳被降为齐王,迁居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软禁于重门宫。尽管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又将曹芳的爵位降为邵陵县公,但并未加害于他。曹芳在晋朝又存活了9年,直至泰始十年(274年)病逝,终年43岁,谥号为“厉公”。

  为何未讨伐司马师?权谋、胆怯与现实的无奈

  曹芳的结局,既源于司马氏家族的强势压制,也暴露了其自身在政治斗争中的软弱与无力。从历史资料分析,曹芳未讨伐司马师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权力格局的绝对失衡

  司马师废黜曹芳时,曹魏政权已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后,不仅清除了曹氏宗亲的核心力量,更通过培植党羽、整顿纲纪,将曹魏军政体系彻底司马化。司马师继位后,进一步巩固权力,其内政上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军事上击溃吴国诸葛恪大军,威望与实力远超曹芳。此时,曹芳身边已无可用之兵,朝中大臣也大多依附司马氏,讨伐司马师无异于以卵击石。

  2. 两次密谋的失败与心理阴影

  曹芳并非没有反抗之心。嘉平六年二月,他参与李丰、张缉等人的密谋,试图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但计划因事泄而失败,参与者被尽数诛杀。同年秋,曹芳又与侍中许允密谋,欲趁司马昭出击蜀汉时将其诛杀,再率部众攻击司马师。然而,当诏书已写好、行动在即时,曹芳却因“恐惧”而放弃。这种关键时刻的胆怯,暴露了其性格中的软弱与缺乏决断力。两次密谋的失败,不仅让司马师对曹芳起了杀心,更让曹芳本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深知,自己已无力与司马氏抗衡。

  3. 郭太后的制衡与司马师的“合法”废立

  司马师废黜曹芳时,并未直接动用武力,而是通过郭太后下诏。郭太后作为曹芳的监护人,其态度至关重要。司马师以“曹芳荒淫无道”为由,联合群臣逼迫郭太后同意废立。郭太后虽对司马师的专权不满,但在军队戒严、朝中无援的局势下,只能屈服。这种“合法”程序,让司马师的废立行为披上了“奉天承运”的外衣,而曹芳则因缺乏政治支持,无法组织有效反抗。

  历史评价:傀儡的悲剧与时代的必然

  曹芳的命运,是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从8岁登基到23岁被废,他始终处于权臣的阴影之下。司马懿辅政时,尚能维持表面尊奉;司马师掌权后,则彻底撕破伪装,将曹芳视为绊脚石。曹芳的软弱与无力,既源于其个人性格的缺陷,也源于曹魏宗室力量的衰微——曹爽被杀后,曹氏、夏侯氏元气大伤,再无实力与司马氏抗衡。

  后世史家对曹芳的评价多含同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其“暗劣”,但亦指出其被废的直接原因是“司马师欲除后患”。而《晋书》则隐晦承认,司马师废黜曹芳,实为借题发挥,通过树立权威、逼反忠曹势力,为司马氏篡魏铺路。曹芳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三国时期权力更迭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