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之子:在父亲光环下的隐匿人生

  在唐代艺术与政治的璀璨星空中,阎立本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以“丹青神化”之誉留名青史,其《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历史画卷的生动注脚。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这位大师的辉煌成就上移开,聚焦于他的儿子时,却发现这段历史在家族传承的维度上,留下了一片耐人寻味的空白。

  阎立本:艺术与仕途的双重传奇

  阎立本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其父阎毗是北周隋朝时期的工艺大师,精通书法、绘画与工程设计,曾为隋炀帝设计辇辂车舆,并主持隋代大运河河北段的工程。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阎立本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深厚基础。他自幼受父兄熏陶,不仅在绘画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更在建筑、工艺等方面颇有建树。

  阎立本的仕途同样辉煌。他早年便入秦王李世民幕府,成为其亲信。贞观年间,他主持设计了昭陵“六骏”浮雕,以精湛技艺记录了唐太宗的赫赫战功。此后,他历任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最终官至右相,成为唐代政坛的重要人物。然而,正是这位在艺术与仕途上均取得巨大成功的父亲,却对儿子们的未来充满了矛盾与忧虑。

image.png

  告诫背后的时代困境:艺术地位的尴尬

  阎立本对儿子的告诫,源于一次深刻的个人屈辱经历。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后花园泛舟时,偶见一只奇特水鸟,便命侍从作诗唱咏,随后突发奇想,召阎立本前来作画助兴。当时,阎立本正伏案疾书,忽闻宦官高呼:“画师阎立本,皇上命你来画鸟!”他心中一沉,不敢怠慢,一路小跑至湖边,伏地作画。然而,当他抬头看到周围官员嘲弄的眼神时,羞辱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这次经历,让阎立本深刻意识到,尽管自己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成就,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绘画仍被视为“末技小道”,画家地位低下,常被呼来唤去,状若杂役。他深知,若儿子们继承自己的绘画技艺,必将重蹈自己的覆辙,承受同样的屈辱。因此,他回到家后,愤然告诫儿子:“我年少时本喜读书,文章自感不输同僚,如今却因擅长绘画,被人称为‘画师’,呼来唤去如奴仆一般。你们应引以为戒,切勿研习此技艺!”

  家族传承的断裂:儿子们的选择与命运

  阎立本的告诫,对儿子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他们出身于艺术世家,却最终选择了远离绘画与工艺的道路。关于阎立本儿子的具体事迹,历史记载极为有限,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史料中窥见端倪。

  有记载称,阎立本晚年居住在江西玉山,临终前“愤子不肖”,将住宅院落捐给佛门作为寺庙(即现在的玉山“普宁寺”),书房捐为“智宁寺”,并将田地捐为寺庙田产。这一举动,既反映了阎立本对儿子们未能继承家族传统的失望,也透露出他对儿子们行为的不满与无奈。

  阎立本的儿子们究竟为何“不肖”?从历史背景来看,一方面,他们可能深受父亲告诫的影响,认为绘画是导致父亲受辱的根源,因此选择远离;另一方面,唐代社会对仕途的崇尚,也可能促使他们转向科举入仕,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毕竟,在唐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许多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途径。

  历史回响:艺术传承的反思与

  阎立本对儿子的告诫,以及儿子们最终选择远离艺术传承的命运,引发了我们对艺术传承的深刻反思。在唐代,尽管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艺术家地位低下,常被视为“匠人”,其作品也往往被视为“雕虫小技”。这种社会观念,不仅限制了艺术家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艺术传承的延续性。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艺术的价值终究不会被埋没。阎立本的作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成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与艺术的重要资料。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唐代艺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对于阎立本的儿子们来说,他们或许未能继承父亲的艺术天赋,但他们的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时代,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艺术传承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时代机遇,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艺术事业,让艺术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