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临终前的政治棋局:为何不护和珅?
2025-09-26 10:41:47 刘全 丰绅殷德 嘉庆 纪昀 和珅

  乾隆六十年(1795年),85岁的乾隆将皇位禅让嘉庆,自己退居太上皇。三年后,乾隆以89岁高龄辞世,而其生前最宠信的权臣和珅,在乾隆去世仅十余天后便被嘉庆赐死。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是乾隆晚年精心设计的政治平衡术——他并非不愿保护和珅,而是深知和珅的命运早已与大清王朝的权力更迭紧密绑定。

  一、政治天平的倾斜:嘉庆继位与权力真空

  乾隆晚年虽退居二线,仍通过“训政”形式掌控实权,和珅作为其代言人,实际执掌军机处内务府。但乾隆深知,自己一旦离世,嘉庆与和珅的权力矛盾将不可调和。嘉庆在潜邸时便对和珅的专权心存不满,而和珅为巩固地位,曾试图通过“漏泄机密”(如抢先向嘉庆递如意示好)拉拢新君,却因嘉庆的隐忍策略未能奏效。

  乾隆选择不保护和珅,本质是维护皇权过渡的稳定性。若乾隆临终前赦免和珅,嘉庆亲政后将面临两难:要么容忍和珅继续专权,动摇皇权根基;要么公然违背父命,损害自身权威。乾隆通过“不保护”的沉默,将处理和珅的难题留给嘉庆,既避免自己晚年背负“杀忠臣”的骂名,又为嘉庆树立威信提供契机。

image.png

  二、和珅的双重属性:能臣与贪官的悖论

  和珅的生存价值源于其不可替代的行政能力与理财天赋。他精通满、汉、蒙、藏四语,担任过领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等要职,其理财手段(如创设“议罪银”制度)更直接解决了乾隆晚年财政危机。但和珅的贪腐同样触目惊心——抄家时搜出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

  乾隆对和珅的矛盾态度,体现在其“用其能而制其贪”的策略中:一方面,乾隆需要和珅的行政效率与敛财能力维持帝国运转;另一方面,他通过严格控制和珅的权力边界(如禁止其结党),确保和珅始终作为“工具人”存在。这种平衡在乾隆生前尚可维持,但嘉庆继位后,和珅的贪腐与专权已成为皇权集中化的障碍,乾隆的“不保护”实为默认嘉庆对其的清算。

  三、历史污点的规避:十全老人的名声焦虑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一生文治武功达到帝王巅峰,其政治形象不容玷污。若乾隆临终前赦免和珅,后世史书将不可避免地将其与“纵容贪腐”挂钩,损害其“明君”声誉。此外,和珅长期以“忠臣”形象示人,乾隆若亲自处决他,无异于自打耳光,暴露其晚年识人不明。

  更深层的是,乾隆通过“留和珅予嘉庆”的策略,将道德责任转嫁给下一代。嘉庆处决和珅后,既可充盈国库(和珅家产填平了白莲教起义的财政缺口),又能以“新君除奸”的姿态凝聚人心,而乾隆则得以保持“晚年昏聩但无大过”的历史评价。这种政治算计,体现了乾隆对帝王名声的极端重视。

  四、权力交接的终极设计:以和珅为投名状

  乾隆临终前的沉默,实为嘉庆铺就一条集权之路。和珅倒台后,嘉庆迅速清洗其党羽(如福长安),重新掌控军机处,并通过《上谕内阁》宣布“凡军机章京等自今以后,非参预要务者,不得滥保”,彻底终结乾隆晚年的“太上皇政治”。

  从结果看,乾隆的“不保护”策略堪称成功:嘉庆通过处决和珅,既树立了“除奸肃贪”的明君形象,又以和珅家产缓解了财政危机,更通过权力清洗巩固了皇权。而乾隆本人,则以“退而不乱”的姿态完成了权力交接,避免了康熙朝“九子夺嫡”式的动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