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得象:北宋政坛的稳健掌舵者与诗坛隐士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北宋中期重要政治家、诗人。他以清廉持重、不植私党的品格著称,历经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政坛中“稳健派”的代表人物。其仕途轨迹与政治抉择,折射出北宋中后期官僚体系的复杂生态。

  一、地方历练:从基层官吏到朝堂新星

  章得象的仕途始于地方治理。咸平五年(1002年),他进士及第,初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今江西玉山),后迁大理寺丞。在玉山任上,他以“重教化、兴水利”著称,通过修筑沟渠、推广农耕技术,使当地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时期,他积累了扎实的基层治理经验,为其日后入朝为官奠定了基础。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因办事得力,被擢升为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兼知台州。此后,他历任南雄州(今广东南雄)、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在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期间,他因清廉奉公、政绩卓著,受到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等朝中重臣的联名推荐,得以召试入直史馆,开中央仕途。

  二、中枢崛起:翰林院的勤勉与权臣的博弈

image.png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升任翰林学士承旨,成为皇帝近臣。在翰林院十二年间,他以“勤勉严谨”闻名,每份诏令均一丝不苟,深得宋真宗信任。真宗驾崩后,刘太后临朝听政,宦官势力膨胀,但章得象始终“正色待之”,甚至“不交一言”,以独立姿态维护朝纲。

  景祐三年(1036年),章得象升任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进入北宋最高决策层。宝元元年(1038年),他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成为仁宗朝第十一任宰相。此时,北宋面临西夏边患与内部改革压力,章得象以“守成持重”为策略,在陕西用兵时兼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枢密使,但辞去加官,体现其不慕权位的姿态。

  三、宰相八年:保守与稳健的平衡术

  章得象任宰相八年(1038—1045年),恰逢“庆历新政”激荡朝野。面对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改革主张,他选择“缄默不语”,既未公开支持,亦未激烈反对。这种态度虽被御史孙抗批评为“无所建明”,却使其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冲突中得以自保。当范仲淹等人被贬外放时,章得象仍稳居相位,凸显其政治生存智慧。

  在任期间,他严格抑制宗族亲戚入仕,侄子章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他因避嫌而制止。对于走后门者,他“陈明大义,使知理屈而退”,赢得“廉洁之声”。此外,他举荐浦城同乡张泌入朝,张泌后献《经国远献十篇》,官至刑部尚书,体现其识人之明。

  四、晚年余晖:致仕后的荣宠与争议

  庆历五年(1045年),章得象十次上疏请求罢相,仁宗不得已授其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外任地方。庆历七年(1047年),他进封郇国公。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今洛阳),守司空致仕。同年六月,章得象因病去世,仁宗特破例亲临祭奠,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后改谥“文简”),极尽哀荣。

  然而,其晚年亦存争议。御史孙抗曾弹劾他“久居相位而无建树”,十位官员联名上奏要求罢免。但仁宗因章得象“清忠无所附”,最终未予深究。这种“功过相抵”的评价,恰是章得象政治生涯的缩影——他非改革先锋,亦非权谋家,而是以稳健姿态维系朝局平衡的“守成之臣”。

  五、诗坛隐士:政治家的文学侧面

  除政治成就外,章得象亦以诗人身份留名。他著有《章文简公诗集》,虽作品多已散佚,但现存诗作如《题灵隐寺》等,多展现其淡泊心境。其诗风清雅,与政治上的稳健风格一脉相承,反映了他“以天下中庸自居”的人生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