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之子:北宋权相背后的家族群像

  北宋政坛的波谲云诡中,章惇以铁腕推行新法、主战拓边闻名,其政治生涯贯穿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最终因反对立端王赵佶为帝而遭贬谪。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其家族命运同样折射出北宋官场的复杂生态。他的六个儿子中,章援、章持、章授、章择四人以科举入仕,其余二子史料记载寥寥,其中章援作为苏轼门生、章惇晚年家庭变故的核心人物,其人生轨迹尤为值得深究。

  一、科举入仕:家族荣耀与政治清醒的平衡

  章惇虽以权谋著称,却未利用相位为子孙谋取特权。《宋史》载其“四子连登科”,但除章援任秘书省校书郎外,其余三子均任职州县,未因父亲权势获显要官职。这种“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的作风,在北宋末年官场腐败成风的环境中堪称异类。

  章援作为长子,其仕途最具代表性。元祐三年(1088年),他以苏轼主考的礼部省试第一名登第,这一背景使其在父亲与苏轼的党争中陷入两难。绍圣年间,章惇全面清算元祐党人,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然而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北归时,章援却以门生身份致信求情,苏轼回信展现的豁达胸襟,既化解了章援的顾虑,也印证了北宋士大夫“君子之争”的政治伦理。

  二、章援:从党争漩涡到人伦困境

image.png

  章援的政治生涯始终笼罩在父亲阴影下。徽宗即位后,章惇因“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谏言被贬雷州,章援为营救父亲,不惜“刺血上书”,称其父“有功于国,责太重”。这种矛盾行为折射出北宋新旧党争的残酷性——当权者对政敌的打击往往波及家族,即便如章援这般通过正常科举入仕者,也不得不为父辈的政治遗产买单。

  更具戏剧性的是章援发现的家庭丑闻。据《默记》记载,章惇晚年宠爱妾室茜英,却不知其与乌龙寺住持私通。章援在僧房发现父亲赠予茜英的玉界尺后,通过严审婢女揭开真相。这一事件不仅导致茜英自缢,更使章惇在政治失意后遭受精神重创,最终于崇宁四年(1106年)郁郁而终。章援在此事中展现的果断与隐忍,既是对父亲尊严的维护,也是对家族名誉的补救。

  三、家族命运:科举光环下的政治脆弱性

  章氏家族的兴衰轨迹,揭示了北宋科举制度的双重性。一方面,章惇父子五人皆中进士的成就,印证了科举对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作用;另一方面,章惇的强硬改革风格使其树敌众多,导致其子孙即便通过科举入仕,仍难摆脱政治清算的阴影。章援在苏轼北归事件中的表现,本质上是士大夫阶层在党争夹缝中寻求生存智慧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章惇对子孙的“不庇护”政策,虽被《宋史》贬为“穷凶稔恶”,但从现代视角审视,这种拒绝家族腐败的做法反而维护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章氏家族在北宋末年的沉浮,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想化政治改革与现实权力博弈之间的永恒张力。

  四、历史回响:士大夫精神的复杂面相

  章援在父亲墓前刺血上书的场景,与苏轼“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交情固无增损”的回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逻辑,实则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外王内圣”的精神传统——对外坚守政治原则,对内维系人伦亲情。章氏家族的故事提醒后人,评价历史人物需超越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理解个体选择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