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乱第一忠臣李若水,最后结局如何?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三千余名赵氏宗族、后妃、朝臣,史称“靖康之乱”。这场国难中,无数臣子或屈膝投降,或仓皇逃命,却有一位文臣以血肉之躯直面金人刀锋,以忠义之魂捍卫民族尊严——他便是吏部侍郎李若水。其结局之惨烈、气节之刚烈,不仅令金人惊叹,更成为后世传颂的忠臣典范。

  一、临危受命:从太学博士到护驾忠臣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出身平民阶层。他早年就读于太学,以“上舍登第”入仕,历任元城尉、平阳府司录、济南教授等职,后因学识出众被擢升为太学博士,负责教授皇室子弟与朝廷官员。彼时北宋朝政腐败,蔡京高俅等奸臣当道,李若水多次上书宋徽宗,痛陈“选贤任能、斥退佞臣”的治国良策,甚至直言高俅“败坏军政、罪当诛戮”。尽管因此遭佞臣嫉恨,但他“嫉恶如仇、直言敢谏”的品格却深得民间敬仰,也为他日后成为护驾忠臣埋下伏笔。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破燕京后直逼汴京;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统领,围攻太原。宋徽宗见大势已去,仓皇禅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次年正月,完颜宗翰率军抵达汴京城下,逼宋割地赔款,并要求宋钦宗亲自赴金营议和。朝中主和派畏惧金人,力劝钦宗应允,而李若水却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护驾:“臣曾多次出使金营,熟知其性情,愿护送陛下以全国家体面。”

  二、金营抗辱:以血肉之躯捍卫尊严

image.png

  当李若水随宋钦宗抵达金营时,金人立即扣押钦宗,并强迫其脱下龙袍,换上金国服饰。这一举动对汉人而言,不仅是对皇权的践踏,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侮辱。李若水见状,悲愤交加,他紧紧抱住瑟瑟发抖的钦宗,指着金人怒骂:“狗辈安敢如此!”金人恼羞成怒,挥拳将其打倒,又命人用棍棒猛击其面部,直至他昏死过去。

  苏醒后,李若水被囚于营中。金人见他气节非凡,试图招降:看守他的金兵佩服其勇气,劝道:“我国国君欣赏你的忠义,若此时归顺,必保你后半生荣华富贵。”李若水断然拒绝:“天上岂有二日?我李若水岂能侍奉二主!”仆人见他执意赴死,以父母年迈为由劝其屈从,他却瞪目斥道:“忠臣事君,唯死而已!你若投降,莫要立即告知我父母,让兄弟们慢慢告知吧。”

  三、凌迟之刑:以死明志震慑敌寇

  完颜宗翰见李若水宁死不降,决定以酷刑震慑宋人。他先将李若水拖至郊外高台,命人割去其舌头,防止他继续辱骂。李若水虽口不能言,仍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嘶吼声透过血沫喷涌而出。金人又挖去其双眼、斩断双手,最终施以凌迟之刑。据《宋史》记载,李若水“骂声不绝,至死方息”,临刑前更留下绝命诗:“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其忠烈之举,令金人惊叹:“辽国灭亡时,殉国者不下数十人,南朝惟李侍郎一人而已!”

  四、身后哀荣:南北共仰的忠臣典范

  李若水殉国时年仅35岁。其仆人谢宁冒死逃回南宋,将主人遇害详情禀报宋高宗赵构。高宗闻讯落泪,下诏追赠李若水为“观文殿学士”,谥号“忠愍”,并厚待其家属。南宋文人纷纷作诗悼念,如“忠义贯日月,气节凌霜雪”等诗句,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更令人称奇的是,李若水的忠义之名甚至传至金国。金人虽视其为敌,却对其气节深表敬佩,称其为“南朝第一忠臣”。这种跨越敌我的推崇,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也印证了李若水“以死明志”的震撼力。

  五、历史回响:忠义精神的永恒丰碑

  李若水的结局,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的悲壮交织。在靖康之乱的黑暗时刻,他以文臣之躯直面武力,以忠义之魂对抗暴虐,用生命诠释了“士不可不弘毅”的儒家精神。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体气节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坚守尊严、捍卫道义的集体记忆。

  今日回望,李若水的结局虽惨烈,但其精神却如丰碑永存。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忠义,不在于权势的附庸,而在于危难时的坚守;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气节的高度。正如他绝命诗中所言:“死亦何愆?”——以死捍卫尊严,何罪之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