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打拱、跪拜的讲究
2024-11-02 13:06:28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还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见面礼仪作为日常交往的必备环节,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作揖:拱手行礼的恭敬之举

作揖,即拱手行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它起源于周朝以前,历经各朝而不衰,一直流传至现代。作揖的讲究在于双手在胸前相合,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表示恭敬与谦逊。根据周朝礼仪规定,作揖礼还细分为三种形式:

异姓无婚姻关系: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异姓有婚姻关系: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表示亲上加亲。

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体现同宗同族的亲近感。

此外,长揖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的精神。

二、打拱:胸前相合的人情味

打拱,也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这种礼仪边打拱边寒暄,极具人情味,至今在某些地区仍可见到。打拱与作揖相似,但更侧重于表达双方之间的亲近与友好。在民间,打拱往往伴随着亲切的问候和交谈,使得礼仪更加生动自然。

三、跪拜:等级制度的体现

跪拜礼,是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其形式复杂多样,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跪拜礼有九种不同形式,其中稽首、顿首、空首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三种。

稽首:最为隆重的礼节,常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子拜父、生拜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等场合。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手背贴于地面,头缓缓叩地,并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拜礼中次重者,通常用于地位相当者或平辈之间。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头快速叩地,稍停即起。顿首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表示敬意。

空首:轻于稽首、顿首的礼节,常用于国君答拜臣下等场合。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手背贴于地面,头不叩地,触手即止。

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随着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兴起,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然而,在某些特定场合,如祭拜祖先或逢年过节时,跪拜礼依然被保留下来,但其主要意义已经变为表达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司马朗之死:盐与瘟疫交织的历史谜团

  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放点盐就死了这一说法,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本文将结合真实资料,深入剖析司马朗之死的真正原因,以及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司马朗生平与死因背景  司马朗,字伯达,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