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歪曲了多少历史:一场艺术创作与史实的碰撞
2025-04-22 14:56:06

《如懿传》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清宫题材电视剧,以其宏大的叙事、华丽的场景和众多知名演员的加盟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在它收获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因大量歪曲历史而饱受争议。这部剧在人物设定、情节编排等方面与真实历史存在诸多出入,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剧创作与史实尊重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人物设定与历史不符

继后姓氏与出身

在剧中,娴妃被设定为乌拉那拉氏,且出身于上三旗。但真实历史中,乾隆皇帝的继后是辉发那拉氏,她出身满洲镶蓝旗,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下五旗的册封皇后。此外,剧中称那拉氏继后与乾隆是青梅竹马,而实际上那拉氏比乾隆小7岁,两人并非从小相识。她是在乾隆十三年封皇贵妃后才被抬旗入镶黄旗,这些情节的设定严重偏离了历史事实。

妃嫔封号问题

剧中呈现的清朝后宫仿佛每位妃嫔都有封号,如甄嬛的“熹贵妃”封号深入人心。然而,在真实历史中,并非每个妃子都有封号,即使是高位妃子也不例外。乾隆的慧贤皇贵妃和雍正敦肃皇贵妃就没有封号,这一细节的错误反映了剧组对历史知识的缺乏。

侍卫身份与命运

剧中凌云彻被设定为下五旗出身且贫穷,这与历史不符。清朝的侍卫是未来的封疆大吏,是清朝政府的生长干部,要当侍卫,爵位、旗籍、父祖辈的官职起码得占一个,最好三个都有。凌云彻是下三旗出身,那大概率是有爵位,或者父辈级别不低。而且他一开始是蓝翎侍卫,正六品,级别比县令还高,去世前是御前侍卫,正三品,有着光明的前途,并非剧中描绘的那样落魄。

情节编排违背历史

富察皇后之死

对于富察皇后的死因,剧中设定较为离奇。而史料记载,富察皇后是去祈福,在回京城的途中,死于船上。一种说法是两位皇子相继夭折,给了皇后莫大的打击,导致她从此一病不起;另一种说法是皇帝在船上夜夜笙歌,皇后劝阻却遭皇上恶语相向,负气之下投湖自尽。无论哪种说法,都与剧中的情节大相径庭。

继后断发原因

剧中继后断发被演绎为与乾隆的感情纠葛,而历史上继后断发是在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时,因皇后阻止皇帝将看上的杭州女子带回宫去,帝后之间本就因册立皇贵妃问题心存芥蒂,此事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继后在激动之下剪掉头发。按照满人传统,除非家里长辈去世,其他时候都不允许擅自剪掉头发,否则就是大不敬、大不孝,继后因此失宠,虽皇后名分未被裁撤,但实际上已是“不废而废”。

令妃形象塑造

剧中的令妃被塑造成一个最大的反派,阴险毒辣、非常下作。然而,历史上的令妃是乾隆的心头好,为乾隆皇帝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也被乾隆寄予厚望,她还是嘉庆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纯皇后”。电视剧中对令妃的这种设定,完全颠覆了她在历史上的形象。

历史剧创作与史实尊重的思考

《如懿传》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作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歪曲历史却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它容易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来说,可能会将剧中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这种不尊重史实的创作方式,也损害了历史文化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历史剧的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展现历史的魅力和人物的复杂性。例如,一些优秀的历史剧在遵循历史大框架的前提下,对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进行细腻的刻画,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引发了观众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如懿传》在人物设定和情节编排上歪曲了大量历史,这反映出部分历史剧创作在追求商业利益和艺术效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历史剧创作者应该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在艺术创作和史实尊重之间找到平衡,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有价值的历史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漼:盛世余晖下的末路昏君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他在位十四年间,将大中之治的成果消耗殆尽,将帝国推向深渊。历史评价中的昏庸无道骄奢淫逸并非空穴来风,其统治特征可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三个维度得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