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蜀汉政坛的务实派将领与悲剧性结局
2025-10-10 15:55:05

张翼(字伯恭),犍为郡武阳县人,出身东汉名门,高祖父张皓曾任司空,曾祖父张纲为广陵太守。这位兼具家族声望与个人能力的将领,在蜀汉政权中历经四十余年宦海沉浮,从地方官吏成长为左车骑将军,最终因卷入权力漩涡殒命成都乱军之中。其仕途轨迹与结局,折射出蜀汉后期政治生态的复杂矛盾。

一、从地方太守到南中统帅:基层历练奠定军政根基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张翼以书佐身份开仕途,先后担任江阳长、涪陵令、梓潼太守、广汉太守、蜀郡太守。这段长达二十年的地方官生涯,使其积累了丰富的行政与军事经验。建兴九年(231年),接任庲降都督兼绥南中郎将,成为蜀汉第三任南中最高军事长官。

在镇守南中期间,张翼展现出强硬治理风格。面对夷族首领刘胄叛乱,他率军讨伐未竟即被朝廷召回。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坚持"黜退不废公"原则,在无接任者的情况下继续统筹粮草军械,直至马忠到任。这种以国事为重的态度,赢得诸葛亮"临事不苟"的赞誉。马忠依托其奠定的基础迅速平叛,印证了张翼战略眼光的前瞻性。

二、北伐争议中的清醒者:与姜维的战略分歧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张翼步入权力中枢,历任前领军、尚书、建威督、征西大将军等职。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第八次北伐时,朝堂上爆发激烈争论。张翼当庭直言:"国小民疲,不宜用武",成为唯一公开反对连年征战的将领。这种务实立场源于对国力的清醒认知:蜀汉总人口仅94万,却维持着10万常备军,财政负担已达极限。

尽管姜维未采纳其建议,仍晋升张翼为镇南大将军参与洮西之战。此役虽大破魏军斩首万级,但张翼精准预判到"蛇足"风险——当姜维欲乘胜围攻狄道时,他警告"可止矣,不宜复进"。果然,魏将陈泰邓艾援军抵达后,蜀军被迫撤退。这场争论与战役,凸显出蜀汉后期战略决策的深层矛盾: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理念冲突,已动摇政权根基。

三、权力漩涡中的殒命:成都之乱的最后牺牲者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五路伐蜀。张翼作为左车骑将军,率部退守剑阁,与姜维共同抵御钟会大军。当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的消息传来,张翼随姜维至涪县向钟会请降。此时的他或许预料到风险,却未选择像廖化那样"忧死"或像霍弋那样"待新主定",而是选择履行军人职责。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密谋叛乱,成都陷入混乱。在这场"杀邓艾,据蜀自立"的冒险中,张翼成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当乱军冲入钟会大营时,这位历经四朝的老将未能逃脱,死于非命。其结局与同时遇害的姜维、钟会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后者是野心家的末路,而张翼之死,则暴露出蜀汉旧臣在政权崩塌时的无力与宿命。

四、历史评价的双重镜像:务实者的历史定位

后世对张翼的评价呈现两极: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严而不残",肯定其治理能力;而民间则因其反对北伐,将其归入"保守派"行列。但剥离意识形态标签,张翼的仕途轨迹清晰展现出一个技术官僚的典型样本:从基层行政到边疆治理,从中枢决策到战场指挥,其能力覆盖军政全链条。

武侯祠西廊十四武将塑像中,张翼位列赵云、孙乾之后,这种排序既反映其历史地位,也暗含蜀汉政权的价值取向——相较于关羽的"忠义"、赵云的"勇猛",张翼代表的务实精神,在浪漫化叙事中被弱化,却真实支撑着政权运转。其结局的悲剧性,不仅是个体命运的写照,更是蜀汉后期战略困境的缩影:当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困境,务实者的清醒反而成为致命弱点。

张翼的一生,是技术官僚在乱世中的生存样本。他的仕途成就证明能力价值,而结局则揭示权力游戏的残酷本质。这种矛盾性,使其成为解读蜀汉后期政治生态的关键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三国时期魏延为何没有投降曹操?原因解析

  三国时期,魏延作为蜀汉政权的核心将领,其军事才能与性格缺陷同样鲜明。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因与杨仪的权力斗争被扣上谋反罪名,最终身死族灭。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蜀汉政权风雨飘摇之际,魏延为何没有选择投降曹魏?结合历史记载与人物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