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照汗青:抗清名将张煌言
2025-04-07 10:34:40

在明末清初的风云变幻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能,在抗清斗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张煌言

少年壮志,投笔从戎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张圭章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刑部员外郎。在家庭的熏陶下,张煌言自幼胸怀大志,为人慷慨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局势岌岌可危,朝廷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张煌言虽考文举,但仍需加试武备科目。在考试中,他三箭皆中靶心,展现出非凡的武艺,令在场之人惊叹不已。此后,他更加留心时局,周围的人们对他也愈发敬重。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他参加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府城隍庙的募兵行动,集师举义,共同拥护当时身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从此,张煌言踏上了抗清的征程。

联郑抗清,力挽狂澜

张煌言追随鲁王后,积极组织招募义军,在浙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他与张名振等将领密切配合,多次组织军事行动,试图扭转局势。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北征,这是他抗清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行动。

张煌言与郑成功的大军进入长江,取仪真、破六合、收芜湖,光复江苏、安徽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一路势如破竹,局面大好。张煌言在连战连捷的过程中先后写下《王师北发草檄有感》《舟次三山》《师入太平府》等一系列诗篇,记录了这一壮举。然而,由于郑成功的指挥失误,南京城的清军伺机反扑,郑军大规模溃退,已经收复的州县也再次沦陷。张煌言率部与清军力战,突破重重包围,在百姓的掩护下,只身回到宁波宁海、象山一带。

尽管此次北伐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张煌言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也让南明军民看到了希望。此后,他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在浙东地区与清军周旋,成为了清军的心腹大患。

孤立无援,慷慨就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明政权逐渐走向衰落。永历帝在云南被害,鲁王亦死于金门,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张煌言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抗清的信念,继续在沿海地区坚持斗争。

康熙三年(1664年),张煌言与清军海战惨败,解散余部,退居悬?岛。然而,清军并未放过他,在叛徒的出卖下,张煌言被捕。被捕后,清军对他进行了多次劝降,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词拒绝。同年九月,张煌言在杭州遇害,死后葬于南屏山下。

张煌言就义前,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绝命诗,表达了他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清廷的蔑视。他的死,标志着南明最后一支抗清力量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失败,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文学成就,光照千秋

张煌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抗清英雄,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战斗生涯中,他写下了大量诗文,今存世诗作500余篇。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对忠诚信仰的坚守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代表作《放歌》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诗中“余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等语句,彰显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明末清初东南地区抗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杜预与诸葛亮:不同时代下的卓越之才

  在历史长河中,杜预与诸葛亮皆是各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以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面临的任务以及所擅长的领域存在差异,要评判二人谁更厉害并非易事,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军事才能:战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