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种种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事件都把赵匡胤这个大宋的开国皇帝描绘地英勇睿智,那么这位历史上的明君是坐上皇位的呢?作为一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又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
1. 圣人诞生
夜空中,飘移着几朵浮云,云层里,疏星淡月时隐时现,铜壶玉漏,更夫摇铃,时间已是三更时分。三更天,夜静更深,万籁俱寂,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此时并没有在床上睡觉,而是整理衣冠,同皇后一起来到御花园。值班的太监,早就在听涛亭上摆好了香案,点着了檀香。
李嗣源与皇后走到香案前跪下,对天焚香祈祷,说自己是个胡人,受众人推举,才勉强做了皇帝,意思是说,他做这个皇帝,有些勉为其难,不是情愿的。他说自己无才无德,实在难以君临天下,拯救万民于苦海,求上天保佑,派一个圣人来管理这个天下。
据说,李嗣源祈祷上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他的这种行为,源于他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对现实的无奈。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朝中大权都被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帅把持,皇室日渐衰落,天下大乱。起初,这些拥兵自重的将帅们,只不过对朝政指手画脚,专擅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对于大唐皇权,还是承认的。
时间长了,有些人觉得这样不过瘾,不想维持这个没落的唐王朝,有了自己做皇帝的念头。
有个叫朱温的人,胆子最大,带领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一众人等,将唐王朝掀了个底朝天,把大唐李家最后一个皇帝李柷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
中国古代一段最黑暗的历史--五代十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五代是指中原地区前后更替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小王朝,为了和历史上其他同名的朝代相区分,历史上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则是秦岭淮河以南的九个小国: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荆南,加上北方的北汉。
可惜的是,这些想做皇帝的人,不是出身于盗贼,就是来自于戎狄,他们前仆后继,你争我夺,各争一时之短长,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做了皇帝之后,没有一个有能力、有志向去澄清海内,统一中原。刚一立国,便遭亡国之祸,享国最长的,也只有十余年,最短的,三四年便灭亡了。
六十余年间,兵戈四起,战祸连年,天下百姓,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安宁的日子。史家称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天地闭,贤人隐,最黑暗的时期。
后唐明宗李嗣源虽然是个胡人,但有一颗仁爱之心,看到天下离乱、生灵涂炭的惨状,于心不忍,但他有自知之明,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难以救万民于苦海。故此,祈求上天派个圣人下来,拯救尘世间的黎民百姓。
李嗣源祈祷,也许确有其事,也许是后人添油加醋,要为此后一个即将出生的人物起烘托作用。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洛阳城北的夹马营出了一件怪事,赵弘殷将军的家,被一股红光紫气笼罩,左邻右舍以为发生火灾,赶去相救,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惊讶之余,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是天现异象,可能要发生什么大事情。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赵弘殷家生了个儿子。
生儿育女的事,家家都有,并不是新闻。但是,赵弘殷的这个儿子,却是与众不同。因为婴儿降生时,一股奇香裹着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小肉球,香气四溢,经久不散。
赵家生了个香孩儿的事,很快就在洛阳城传开了。于是,这件事也就成了新闻。
这段文字,当然也是后人添油加醋的结果。
因为赵家的这个儿子,就是开创宋朝三百年基业的宋太祖赵匡胤。他是真命天子。真命天子下凡,当然要天显异兆。古人写书,都是这样写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出世,都有过类似于此的异兆。
还有人说,这是李嗣源焚香祈祷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就派个圣人下凡,来管理这个杂乱无章的天下。
香孩儿降生之后,全身肌肤呈现金色,三天之后才慢慢退去。如果是真的话,按医理推断,应该是婴儿急性黄疸。如此症状,没有经过医治,竟能活下来,这确实是个奇迹。
香孩儿是世代官宦人家。他的祖籍涿州,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官,父亲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
香孩儿降生时,赵弘殷正在明宗驾下任从军指挥使之职,是军队的一个小头目,奉了圣命,要随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出兵打仗,出征之前,得此娇儿,夫妻二人自然是非常高兴。
赵弘殷给香孩儿取了个名字,叫匡胤。
自古以来,非常人,自小就要做非常之事,赵匡胤似乎也不例外。
由于出身于将门,赵匡胤自小出入于军营之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也爱上了军营的生活,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这些事儿,他都喜欢,练起来,常常是乐而忘返。军营里的将士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孩,闲来无事,总要点拨一二。赵匡胤天资聪颖,一学就会,久而久之,习得一身好本事。有时候父亲出征,他同母亲呆在家中,无所事事,便跑出门去,与一群小伙伴以骑马射箭为乐,很快,他成了洛阳城里的孩子王。
赵弘殷长年征战在外,没有时间管教儿子,教育儿子的责任落在了夫人身上。杜夫人见赵匡胤成天舞刀弄枪,担心他在外面惹是生非,经常劝他多读点书。
赵匡胤认为,治世要用文才,乱世要用武略,如今中原纷扰,兵戈四起,正是乱世,他要修练武略,驰骋疆场,他日成就一番大事业。至于文事,只求略知一二就可以了。因此,对母亲的话,他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并没有放在心上。
妇人都有一个通病,唠叨,杜夫人也不脱俗,也爱唠叨,见赵匡胤像一匹没有鞍的野马一样到处乱串,也唠叨个没完,说多了,赵匡胤有些不服气,顶撞她说:“唐太宗李世民,不过是一将门之子,他不是化家为国,成就了帝王业吗?孩儿虽然不才,也想学那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流芳后世的大英雄。”
其实,这不过是小孩子一句负气话而已,后来有人就拿这句话说事,说赵匡胤人小志大,从小就有做皇帝的志向。
杜氏听儿子口出狂言,当时就惊呆了,继而怒斥道:“小小年纪,不得信口开河,说话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漫无边际。为娘不想看到你瞎胡闹,还是读书去吧!”
赵匡胤见母亲真动了怒,也不敢多言,默然退到一边,埋头看书去了。
赵匡胤虽然不怎么爱读书,但对兵法战阵之类的书却很喜欢,常常研究。这为他日后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驯服烈马
赵匡胤天性好动,耐不住寂寞,只要母亲稍不留意,他便从家里溜出来,找那洛阳城里的少年伙伴们玩耍。骑马射箭,舞棍弄棒,他都有绝活,一起玩的同伴,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久而久之,赵匡胤成了洛阳城的孩子王。
众少年中,有一个人叫史怀才,此人素来争强好胜,见赵匡胤夺了彩头,心里很不服气,有心要教训一下赵匡胤,以解心头之忿。
有一天,史怀才牵着一匹烈马来找赵匡胤。正逢赵匡胤从家中出来,看见平素一起玩耍的伙伴牵着一匹马,免不了要问哪儿来的马,牵着马要到哪里去,等等。
“这匹马是新从塞北买来的,桀骜不驯,性如烈火,没有人驾驭得住。”史怀才恭维地说,“我知道你骑术高超,没有人比得过,特地把马牵来,想让你试试,看能不能降服这匹烈马。”
赵匡胤听了史怀才的话,围着马转了一圈,细细地看了看,见这匹马黄鬃黑鬣,只不过比平常之马略为高大一些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问道:“真的吗?”
“我不骗你。”史怀才认真地说,“真的没有人能降服此马。”
赵匡胤一拍胸脯说:“天下没有我降服不了的马,越是烈马,我越要骑它,只要驾驭有方,一定能够降服。”说罢,伸手欲接过缰绳。
史怀才一缩手说:“的卢妨主,你听说过吗?”
“的卢妨主,妨的是庞统,的卢不是还救了刘玄德呢?”赵匡胤哈哈大笑地伸出手道,“把马缰交给我,我骑给你看。”
史怀才故意补了一句:“妨主也好,救主也罢,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是你自己要骑的,可不能怨我。”
好一个史怀才,明明是包藏祸心,有心要陷害赵匡胤,却事先埋下伏笔,将可能出现事故的责任预先推得一干二净。
赵匡胤说道:“哪里这么多废话,把马缰交给我就是了。”
史怀才嘻嘻笑道:“这是一匹秃马,没有马鞍,我怕你骑不了,稍等片刻,等我回去拿马鞍来,这样,你才不会从马上掉下来。”
史怀才明明是居心不良,故意不配鞍,却还假装很关心的样子。其实用的是激将法。
可叹那赵匡胤,被那争强好胜心理蒙住了心智,着了人家的道儿,竟还不知道。
赵匡胤接过马缰,不以为然地说:“睁大眼睛,看着我骑马。”说罢,接过马鞭,腾身一纵,跃上马背。
那马也不待吆喝、鞭打,展开四蹄,嗖地一下就蹿了出去,风驰电掣一般。幸亏赵匡胤骑术高超,双腿夹紧马肚,不管马是怎么跳,怎么蹦,就像膏药一样贴在马背上。
一会儿工夫,烈马便奔出五六里路程,前方恰是一座城池,城池外又筑了一座曲城。
曲城就是集市,商品交易的场所,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赵匡胤担心烈马闯进市场撞着人,想勒转马头。可是,这是一匹无鞍之马,没有衔勒控制的地方,人骑在马背上,指挥不了马,且这是匹野性未脱的烈马,根本就不听人指挥。赵匡胤在马上着急,就是没有办法。转眼间,马跑近了曲城口,赵匡胤突然发现,曲城门楣低矮,马头高昂就已高过门楣。人骑在马背上,根本就过不去。好一个赵匡胤,只见他在马上一个后仰,右手后撑在马屁股上一按,身体借力,一个跟斗,从马背上倒翻下来。
史怀才在后紧紧追赶,远远看见赵匡胤从马上摔下来,禁不住拍手大笑道:“赵匡胤!赵匡胤!想不到你今天也着了我史怀才的道儿,任你是铜头铁脑,今天也要撞得你头破血流。我看你还逞能不逞能。”
史怀才的笑声未了,突然人却呆在当场。他伸手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走了眼。
原来,赵匡胤从马上翻下来,并不像史怀才想象的那样撞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而是稳稳地站在地上。奔马从斜道蹿出,离赵匡胤已有一箭之地。赵匡胤拔腿便追,三纵两纵,竟然追上奔马,待与马并行的时候,他左手抓住马鬃,右手一按马背,双腿一蹬地,又腾身飞上马背,扬起手中的马鞭,伸向马头一拦。
马也通人性,当你制服不了它时,它便百般刁难你,当你降服了它时,它便对你俯首听命。看来,这匹烈马是服了赵匡胤,见马鞭一拦,便乖乖地调转头,顺着原路,安然返回。
史怀才在途中与赵匡胤相遇,见他神态自若,吐气均匀,丝毫不露惊慌之色。惊奇地问道:“我正在为你担忧呢!以为你一定是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谁知你竟安然无恙。身上可曾有疼痛的地方?”
赵匡胤笑道:“没有受伤,又怎么说痛呢?只是这匹马,也太烈了,如果不是我躲闪得快,那就不是受伤的问题,这条小命可就要留在这里了。”
赵匡胤说罢,翻身下马,将马缰交给史怀才,径直回家去了。
史怀才牵了马,怏怏而去,颇有些失落之感。
3. 土屋惊魂
史怀才是从心里服了赵匡胤,他将赵匡胤力服奔马之事传了出去。一时间,赵匡胤的名声大震,方圆数十里,同龄之人莫不敬佩赵匡胤。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侮蔑赵匡胤,反而大家纷纷与赵匡胤交好,相互之间,大家都以能与赵匡胤做朋友为荣。
有两个人慕赵匡胤之盛名,特地来拜访他,一个是磁州人韩令坤;一个是太原人慕容延钊。两人都是豪放不羁的少年,听说赵匡胤的大名,相约到洛阳拜访。三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来二往,竟成了莫逆之交。彼此之间,除了切磋武艺之外,时常联袂出游,或跑马射箭,或纵情狩猎,或踢球以戏,或掷骰子为乐,每次都是尽兴而归。
这一天,赵匡胤与韩令坤相约,在一土屋之内掷骰子为戏,两人正在吆五喝六的时候,忽听到外面树上的鸟雀唧唧喳喳地惊叫不停,似有千军万马鼓噪一般。两人好生奇怪,停止了博局。韩令坤说:“莫不是有毒蛇猛兽之类经过此地,雀鸟有了警觉,才发出惊恐之声?”
赵匡胤说:“你我都带有弓箭,不妨出去看看,若真的如此,射他几条毒蛇,杀他几只猛兽,替那雀鸟除去天敌,也为地方除却祸患。韩兄以为如何?”
韩令坤当然同意赵匡胤的建议,拿起弓箭,一前一后走出土屋。四处探看,既不见毒蛇,也不见猛兽,只见一群喜鹊,约有千百只,在枝头嬉闹,互相搏击,故而噪声不绝于耳。
韩令坤指着枝头上的雀鸟说:“鸟儿本是同类,尚且争闹不休,想那古人所说的雀鸟相斗,指的就是眼前这等情况吧!”
赵匡胤问道:“可有什么好办法,替这些雀鸟解围,免去一场争吵?”
“这有何难?”韩令坤说,“只要我们抛个石头,就能驱散鸟群,争吵自然也就没了。”
赵匡胤说:“你我二人,也称得上是时之英杰,怎学那小儿的伎俩,捡块石头去驱赶雀鸟?”
韩令坤说:“仁兄要怎么样?”
赵匡胤指着树上鸟群说:“你看那叫得最凶的几只鸟,就好像人间不好搭伙的人一样,不合群,你我都有弓箭在手,不妨比试比试,射杀几只暴鸟,将那几只害群之鸟除掉。你射左,我射右,看谁的箭法准。”
韩令坤依了赵匡胤之言,抽箭搭弓,等到赵匡胤搭好箭,一左一右,一齐射将出去。两只雀鸟应声坠地,其余众鸟,一齐惊叫着飞向天空,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
正在赵匡胤、韩令坤洋洋得意之时,突听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二人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博局的土屋,无缘无故地坍塌下来。如果二人没有出来,想必已经埋在废墟底下,命丧黄泉了。
韩令坤惊讶地说:“好好的一间土屋,怎么无缘无故地说倒就倒了?若是我等不曾出来,此时已是压在废墟之内,白白地死在这里,岂不是无人知晓?”
“奇了怪了!”赵匡胤想了想说,“想是你我命不该绝,上天派遣这群雀鸟引我们出来。这群雀鸟,于我们可有救命之恩啊!而我们却射杀了两只,岂不是恩将仇报?”说到此处,禁不住流下了几滴英雄泪。
韩令坤说:“原以为它们是凶鸟,射杀它们也是无心之过。事已至此,不如将它们埋了,也好叫它们入土为安!”
于是,两人在地下掘了两个坑,将两只死鸟埋于坑内,然后分手各自离去。
4. 离家出走
公元947年,天下又换了主子,后晋灭亡,后汉继立。此时,中原一带,屡遭辽兵蹂躏,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赵匡胤此时近弱冠(二十岁)之年,生逢此乱世,欲去投军,驰骋疆场,驱除鞑靼。谁知辽主暴死途中,辽兵自是撤兵北去,赵匡胤暂时息了投军之念。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为赵匡胤定聘了同僚贺姓将军之女为妻,择定吉日,为一对璧人,举行了婚礼。
结婚这一天,赵匡胤的一班好友,韩令坤、慕容延钊、石守信、张光翰、赵颜徽等,都身着华服,前来喝赵匡胤的喜酒。
赵弘殷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激起了赵匡胤一腔豪情,他再也坐不住了,想出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去寻找韩令坤等人,欲约他们一起去投军,但一个也没有找着。原来这些人都已出门去了,他们见赵匡胤新婚不久,故没有通知他。
数日后,赵匡胤将欲随父从军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杜氏死活不肯放行。
赵匡胤本是个顶天立地、胸怀大志的英雄汉,怎受得了如此羁绊?他瞒了慈母和妻子,毅然决然地不辞而别,踏上了从军之路,几天后才给家里寄了一封信,告知他的行踪,叫母亲、妻子不必为他担心。
赵匡胤离家出走的时候,想的也并不是很多,只是认为自己也是堂堂七尺男儿,总不能呆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干,靠家人养着。凭自己一身本事,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谋个一官半职养家糊口。只是他初次独自出远门,本想西去凤翔投奔父亲,不想走错了方向,反而绕道去了南方,等到问明方向,得知自己走错时,已经是五天以后的事情。于是,他索性将错就错,一路向南行来。只是出门之时身上所带盘缠不多,走到荆楚境内,身上所带的盘缠用得个一干二净,沿途不见任何驻军。客途之中,人生地不熟,既无亲朋,也无好友,连个筹借的地方也没有。有道是,一文钱逼倒英雄汉,此时的赵匡胤,正是落难客途,进退维谷的时候,不仅一日三餐没有着落,晚上连个栖身之地也没有。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
这一天,赵匡胤来到了湖北复州,打听到这里的防御使是王彦超,是他父亲的老朋友,赵匡胤便决定去投奔他,希望能谋个一官半职。谁知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再想想已经走了下坡路的赵弘殷,竟像打发乞丐一样只给了他几贯钱,便把他打发了。叫赵匡胤很好地体验了一下世态炎凉的滋味。赵匡胤本想不要那几个臭钱,可那好歹总是钱,省着点用,还能混个十天半月不至于饿肚子。
赵匡胤无奈之中接了钱,离开复州,当他路过一个集镇时,见路边一个赌场里吆五喝六的很是热闹,一下子挑起了他的赌兴。他拿着仅有的几贯钱进了赌场,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赵匡胤赢钱了,转眼又没了,空欢喜一场,还挨了一顿臭打。其实这怨不得别人,自古就有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之说,谁叫他不记得呢?你一个外地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的人赌,输了那是活该,赢了你走得了吗?虽然说有一身好武艺,一拳难敌四手呀!什么叫虎落平阳被犬欺?看看赵匡胤此时的情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赵匡胤的钱是没有了,路还得继续赶,他要去寻找属于他的那片天地,饿了,到路边庄稼地里扒几个红苕充饥;渴了,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咕嘟咕嘟地喝几口。一路流浪,到了襄阳境内,这天走到傍晚,已经错过了宿头,即使没有错过宿头又能怎么样?因为他身无分文,有店也住不了。正当他饥肠辘辘,为晚上的栖身之所犯愁时,抬头见前面有一座山,半山腰有座寺院,便放开脚步,直奔寺院。寺院远离尘世,借宿一晚想必不是问题。
5. 大闹寺院
赵匡胤走近山门,见几个小和尚站立在那里,似乎是在等人。他便向众僧施礼,告求借宿一宵。
人说势利眼是世人的专利,想不到那出家之人,也不能脱俗。僧徒们见赵匡胤行囊空空,满脸憔悴,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知是一个穷汉,于是白眼冷对,大声逐客,欲将赵匡胤拒之门外。
真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赵匡胤如果不能在寺庙中借住一宿,就必须在荒山野岭之中与孤神野鬼相伴。更糟的是,此时的五脏庙,已经是饥肠辘辘闹翻了天,饥寒交迫,其状惨不忍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赵匡胤只好苦苦哀告,请求僧徒大发慈悲,留住一宿。
这些僧徒也是铁石心肠,哪有出家人的慈悲心怀,任凭赵匡胤如何哀求,就是不答应。惹得赵匡胤一时性起,怒斥道:“你等秃驴,怎能这般无情?休得惹恼了我,将你的寺院拆了。”
一名僧人调戏他说:“你是谁呀?你是皇帝吗?我们凭什么要听你的?今天就是不让你借宿,看你能怎么样。”
赵匡胤听了僧人的话,不由怒从心起,恶向胆旁生,抬脚就将这名僧人踢翻在地。旁边一名僧人,大概手上有点功夫,见赵匡胤动粗,大声喝道:“哪来的狂徒?竟敢到寺院来撒野,吃我一拳。”话音未落,老拳已击向赵匡胤的心窝。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赵匡胤看到僧人的架势,知他练的是罗汉拳,知僧人功夫了得,若是被他击中,不毙命当场,也要吐几口血。换了一般人,真不知如何应付。赵匡胤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小习练功夫,一身武艺非比寻常。看到僧人一上来便痛下杀手,心里十分恼火,有心要惩罚一下这个恶秃驴。只见他以左脚为重心,右脚提起顺势一转,躲开拳锋,伸出右手,抓住击来的铁拳,用了个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向前一送,大喝一声道:“去吧!”
僧人也真是听话,顺着赵匡胤所指的方向,蹭、蹭、蹭冲出老远,扑通一声,重重地跌倒在地。
众僧见赵匡胤动武,自恃人多,一齐围了过来,想将他困住,不料尚未近身,便一个一个被踢倒在地,顿时,横七竖八地躺下一地和尚。他们口里念着“阿弥陀佛”的腔调,哼出来的却是“哎哟!哎哟!”之声。
几个小和尚吓得魂不附体,一声哄叫,逃往庙内,边跑边口喊:“快来人呀,有人在此行凶。”
小和尚进寺不久,寺内走出一名老僧,只见他身披衲衣,手持锡杖,款款而来。赵匡胤举目看去,见这个老和尚慈眉善目,癯瘦清颜,与初见的几名僧人大是不同,不由肃然起敬。
6. 贵客投宿
赵匡胤看见老僧出来,估计他是寺庙的住持,连忙上前拱手施礼。
老僧忙不迭地还礼道:“老衲命小徒迎接贵人,谁知他们有眼不识泰山,反倒冒犯尊驾,还请贵人多多恕罪!”
赵匡胤见老僧如此客气,而且还称自己是贵人,不仅感到受宠若惊,而且还有些莫名其妙,微笑着说:“我是个平庸之辈呀!怎当得起贵人的称呼呢!只是我途经襄阳,适逢天色已晚,冒昧前来,欲在宝刹借宿一晚,明日即便离去。谁知众僧不但不答应,反而冷嘲热讽,以致发生争斗。是在下缺少涵养,打扰了高僧的清修,实在是罪过,请高僧原谅!”
老僧说:“贵人不必过于自责,都是小徒之过,请贵人随老衲进寺吧!”
接下来,老僧将几个小和尚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他们肉眼凡胎,不识圣人,叫他们到山门迎接贵人,反而将贵人拒之门外,而且还冲撞了贵人,罚他们面壁思过三天。接着吩咐小和尚,接过赵匡胤的箭囊弓袋,拿到客房去,他自己则陪赵匡胤进了客厅。
宾主坐下,彼此重新见过礼后,赵匡胤询问老僧姓名。老僧说他自幼出家,至今已近百年,俗家的姓氏早已不记得了。赵匡胤接着说:“总该有一个法号吧?”
老僧微微一笑说:“老衲向来以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两句话隐藏着无限玄机,就取用其义,自称空空。本寺僧众和来寺施主,都称呼老衲为空空和尚。”
赵匡胤说:“法师寿至百年,道行高深,定知过去未来之事,弟子愚昧,不知将来结局如何,还请法师指点迷津。”
老僧说:“夹马营已呈异兆,香孩儿早现奇征,点检作天子,这是天数,贵客的后福不浅哟!”
赵匡胤不知“点检作天子”是什么意思,请求空空和尚解释。
老僧神秘一笑地说:“万事皆由天定,到时自见分晓。老衲不便饶舌,恐防泄露天机。”
赵匡胤见老僧不肯直说,连忙起身跪下拜道:“弟子有缘遇见大师,纵使不能泄露天机,念弟子正在穷途落魄、进退维谷之时,请大师大发慈悲,给弟子指条明路,弟子向何处去才是正途?”
空空老和尚见赵匡胤跪倒在地,连忙起身离座避到一旁,合掌为礼地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贵客不要折杀老衲,老衲如果受你一拜,定要折十年阳寿。至于前程,贵客尽管放心,出了山门,只管向北走,定会有奇遇。”
赵匡胤道:“弟子落魄途中,囊中空空如洗,如再北行,恐怕要饿死途中了。”
空空和尚微笑着说:“贵客不必担忧,区区川资,老衲可为你筹措,一路北去,保管你前途一片光明。”
赵匡胤感激地说:“前来宝刹骚扰,已是过意不去,怎敢再受厚赐呢!”
“结些香火缘,贵客不要放在心上。”正说间,小和尚来报,说斋饭已经备好,是不是端上来。空空命小和尚将斋饭直接送到客房,带贵人到客房用餐。
小和尚将赵匡胤引出客厅,老僧手执锡杖送至门口,然后自个扶杖去了禅房。
赵匡胤随小和尚来到客房,见床上的被褥全是新换上的,客房内窗明几净,墙角处点上几炷檀香,香气扑面而来,顿时神清气爽,欣慰异常。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晚餐,尽是些香菇、木耳、黄花、豆荚、竹笋、香椿之类,虽然都是一些素菜,却也十分精致,赵匡胤早已是饥肠辘辘,见到这些美味佳肴,也不客气,拿起碗筷,添了米饭,立即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便将送来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小和尚撤去残食。赵匡胤自觉疲倦,稍坐片刻,便上床睡了。
7. 指点迷津
赵匡胤一觉醒来,已经是日上三竿。他怕误了行程,连忙披衣下床,早有小和尚进入客房,侍候赵匡胤洗漱,然后又将早餐送进客房,侍候赵匡胤饱食一顿。
小和尚刚刚撤去残食,空空和尚已经站在门口,彼此问过早安之后,空空叫小和尚拿了赵匡胤的箭囊弓袋,一同来到客厅。
赵匡胤欲待告辞,老僧走到门口,抬头看看天,微笑着说:“贵客不必着急,此时还没有到出行的时候,要走,也要到午时过后。老衲特地备了薄酒,还要替贵人饯行呢!”
赵匡胤重新坐了下来,同空空和尚谈起了天下时局的变化,询问空空和尚,中原纷乱已久,天下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知天下何时能够太平,老百姓何时能过上安定的日子。
空空和尚手抚胡须,慢腾腾地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都有定数。天下自唐末以来,战祸连年,烽烟四起,老百姓没有过上一天安定的日子,这是因为真主还没有出现。一旦真人现身,天下离太平之日也就不远了。”
赵匡胤迫切地问:“真人出现了吗?”
“来了!来了!”空空笑着说。
“真人在哪里?请指点一二,我去拜见他。”赵匡胤殷切地看着空空,等待着他的回答。
空空再次抚了抚胡须,微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但请贵人他日征战沙场,要以天下苍生为念,戒杀好生,切不可滥杀无辜。这样才能统一中原。”
赵匡胤听了空空之言,不知如何应对。
空空见赵匡胤没有回答,沉声问道:“贵客难道以为老衲说得不对吗?”
赵匡胤慌忙回答:“这个自然。从来创业的君王都很注重仁德,不是专靠武力的,楚汉相争,汉高祖最后得了天下,楚项羽自刎于乌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两人在客厅里,纵论天下事,一个是虚心求问,一个是细语道来,时不时传出一阵笑声,看得出来,他们谈得十分融洽。时间不知不觉已近正午。
空空唤小和尚端来几盘素菜,还是一些香菇、木耳、竹笋一类素菜,又烫了一壶酒,恭请赵匡胤上坐。
“不敢!不敢!”赵匡胤谦逊地推辞道,“承蒙大师错爱,又是借宿,又是吃饭,在下已是多多,怎能越礼而坐上位呢?”
“好!好!”老僧微笑着说,“贵客只管请坐,眼下真龙失水,未到腾飞之时,潜德韬光,难得、难得。老衲身为主人,叨居主位,贵客并未越礼,倒是老衲越礼了。”
赵匡胤听了,觉得和尚之言,似乎是隐指自己,知他是有为而发,不再推辞,告礼之后,入席坐下。
空空和尚提起酒壶,亲自替赵匡胤斟上酒,赵匡胤取过酒壶,欲替空空斟酒回敬。空空和尚推辞道:“老衲自入空门,戒酒戒荤,这里以茶代酒相陪,请贵客不要见怪!”
赵匡胤是个爽快人,听空空和尚说戒酒戒荤,谦让数语,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起来。因要赶路,加之起得晚,刚用过早餐,只是略饮几杯,便即放下酒杯。空空和尚也不多劝,便叫小和尚替赵匡胤添了米饭。赵匡胤吃了个饱,空空和尚也以半碗相陪。赵匡胤见空空和尚吃得少,便问他为何只吃这么一点点。
空空微笑着说:“老衲辟谷,已有数月不进食了,今日吃半碗,只是为了陪陪贵客,才破戒吃了这些,否则,老衲是粒米不进。”
“辟谷?”赵匡胤大是奇怪,好奇地问,“这种方法能够学会吗?”
“这是禅门真诀,贵客学会了并没有什么用处。”
赵匡胤也不再问,吃完饭,小和尚撤去残席。
空空和尚叫小和尚到禅房取来纹银十两,到后院牵来毛驴一头,一并交给赵匡胤,请他笑纳。赵匡胤推让再三,只是不受。
“贵客肩负天下,出门在外,身上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十两纹银虽然不多,已够贵客途中之用。毛驴送给你,权以代步。”空空指着门外说,“南方相对平稳,北方却是乱战频繁,乱世出英雄,客官出了山门,一直向北走,数日之内,必有奇遇。”
赵匡胤不是不缺银两,只是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其实,如果不接这十两纹银,他还真的不知道下一顿吃什么、下一宿怎么住呢,略为谦让之后,满怀感激地收下空空赠送的银两。正待辞别。
空空和尚说道:“贵客上路,老衲有数言赠别。”
赵匡胤谦恭地说:“弟子敬听清诲。”
空空和尚双手合掌道:
遇郭乃安,历周始显。
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空空和尚说罢,又补充道:“十六个字,请贵客一定要记住。”
赵匡胤听罢偈语,一脸茫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又不便多问,连连说领教了。
空空和尚叫小和尚将箭囊弓袋和毛驴交给赵匡胤。赵匡胤接过箭囊弓袋,挂在身上,手牵毛驴,向空空和尚拜别。并订后约说:“此行如若如愿,定当相报。大师鉴察未来,不知何日才能再会?”
“待近太平之年,自当重新聚首。”空空和尚说罢,一直把赵匡胤送到山门口,道一声贵人一路珍重,也不再送,目送赵匡胤下山去了。
8. 巨龙际遇
赵匡胤下山后,由于有了空空和尚指引的方向,怀中还揣着十两银子,一脸轻松,并不急着赶路,一路行来,倒还有些闲情逸致,观赏沿途的山川美景。由于是第一次到南方来,看那自然美景、风土人情,与那北方自是不同,处处都感觉好奇,虽是一人行路,倒也不觉寂寞。
这一天,渡过汉水,沿江岸逆流而上,但见前面重峦叠嶂,异峰突起,古树参天,鸟飞兽吼,忽然看见前面山谷之中战旗猎猎,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座军营。军营中一面杏黄色大旗迎风招展,上面似乎绣有一个大字,因其迎风摆动,看不清楚,看了半天,才看清上面绣的是一个大大的“郭”字。
赵匡胤看到这个“郭”字,猛然记起空空和尚临别赠送的十六字偈语的第一句就是:
遇郭乃安!
赵匡胤心中暗忖,难道说,我的前程,就应在此处不成?想到空空和尚的赠言,他不再犹豫,迈开大步向军营走去,抵近军营,转念一想,恐怕天下事没有那么碰巧的,反倒踌躇起来,两只脚也不期而然地站住了。营外站岗的士兵看见这么个雄赳赳气昂昂的人在营外徘徊,大声喝道:“这里是军营,闲人不得靠近。”
赵匡胤被士兵一问,立刻有了主意,满脸含笑地问道:“这里是郭大帅的军营吗?”
“大旗上一个大大的郭字,你没有看到吗?”站岗的士兵没好气地回答。
“我是特地来拜见郭大帅的。”赵匡胤比划着说,“郭大帅在营中吗?”
“正在营中。”士兵反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见我家元帅有何事?”
赵匡胤回答:“我从襄阳来,特地来投拜郭大帅,欲在郭大帅军前效力。”
“叫什么名字?”士兵补了一句,“我好向大帅禀报。”
赵匡胤说:“我姓赵,名匡胤,涿州人氏。是都指挥使赵弘殷的儿子,他的部队在凤翔。”
“失敬了,原来是一位贵公子。”士兵反问道,“你父亲既是都指挥使,为何不在家里享清福,跑到这里投军?”
赵匡胤大声说道:“乱世出英雄,大丈夫既生逢乱世,不在此时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更待何时?”
士兵叫赵匡胤在营外等候,他自己转身进大营去了。
郭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曾随朱温一起造反,将唐王朝掀了个底朝天。此后两年,他又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史称后周太祖。
此时的郭威,还没有篡夺后汉江山的野心,还在后汉隐帝刘承祐驾前做官,职务是枢密副使。
乾祐二年(949年),隐帝刘承祐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很多人不服气。有些人尽管不服气,但却把想法埋在心里,有的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什么具体行动。然而,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却不同,三镇的头头脑脑们不但敢想,而且敢干,公然扯起反旗,同隐帝为敌。特别是镇守河中的李守贞,是个桀骜不驯的主子,也是三镇的盟主,永兴、凤翔两镇,都唯他的马首是瞻。
隐帝刘承祐见有人起来造反,便命郭威为招抚安慰使,并把西边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命令他去修理一下那些不服气的人。
赵匡胤见到的大营,就是郭威的营盘,此时,郭威正在发兵西进的途中,途经此地,扎营暂时休息,待兵士解除疲劳之后,便要拔寨西进。赵匡胤恰在此时前来投军,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这次会见,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会见,因为日后这两个人,一个是后周的创国之君,一个是宋朝的开国之主,都是一个新朝代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巨龙际会,恐怕是绝无仅有。冥冥之中,是上天安排?恐怕只有空空和尚知道。
郭威在中军帐接见了赵匡胤。他见赵匡胤体格魁梧,面大耳方,相貌堂堂,心里已有几分喜爱,谈话的时候,赵匡胤对答如流,声音洪亮,对他的喜爱又加了一分。于是问道:“令尊在凤翔大战告捷。你为何不去跟随你的父亲,却要投到我的旗下呢?”
赵匡胤回答说,父母宠爱他,不许他从军,这次外出,也是偷偷跑出来的,父母并不知道。
“嗯!”郭威点点头,赞叹道,“将门出虎子,你有这个志向,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你就留在我的帐下,随我一同西征,等有了战功之后,我再向皇上举荐你,也使你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赵匡胤见郭威说话温和,对自己也是以礼相待,心里很高兴,便留在了郭威身边。
郭威慧眼识英雄,只是叫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收留之人,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贼,一个窃国之贼。他日,郭威窃得的后汉江山,创立的后周王朝,就是被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从他们周朝后人的手中窃了过去。这是后话。
赵匡胤留在郭威帐下,随军一同西征。郭威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河中守将、三镇盟主李守贞战死沙场,一举平定了河中。
后汉隐帝刘承祐见郭威出征告捷,任命郭威做了邺都留守。郭威做了留守之后,并没有兑现他向赵匡胤许下的诺言,压根就没有向隐帝刘承祐举荐赵匡胤,仍然将赵匡胤留在自己身边。赵匡胤虽小有战功,并未得到朝廷的提拔。
郭威不举荐赵匡胤,并不是说他小看赵匡胤,而是非常器重赵匡胤。因为他知道,赵匡胤是个人才,如果把他推荐给隐帝刘承祐,刘承祐就会封赵匡胤个一官半职,这样,赵匡胤就要离开他,不能为他所用。
郭威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自己打天下,打天下就要人才,像赵匡胤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拱手送人呢?他不举荐赵匡胤,实在是存有很大的私心。他要把赵匡胤留着自己用。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对郭威的用意自是心知肚明。对是到皇上身边去做事,还是留在郭威军前效力,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郭威没有举荐自己,但对自己很器重、很礼遇,留在这里,环境不错,加之郭威是一个帅才,在他手下当差,可以学到一些实战本领、领导艺术,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最缺乏、需要学习的,日后一定用得着。
赵匡胤有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去追问郭威的意思,更没有要求他兑现当初的诺言,而是心甘情愿地留在郭威帐下效力。
荐、还是不荐,走、还是留,郭威和赵匡胤,各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篡夺了后汉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开国皇帝周太祖。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这才提拔赵匡胤做了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并拜滑州副指挥使之职,前面的职务,是个实职,后面的职务,是个虚职,就是享副指挥使的待遇,并不到滑州去任职。
郭威有几个老婆没有一个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人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威眼看自己无后,在做皇帝之前,就把妻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收为养子。柴守礼早已不在人世,柴荣此时也是无依无靠,便拜郭威为干爹。一个是丧父无了依靠,一个是膝下没有子嗣,也算是两好凑一好。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封柴荣为晋王,兼侍中,汴梁(京城)府尹,掌管天下兵马。
柴荣与赵匡胤是同龄人,都是时之俊杰,从人脉来看,柴荣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匡胤还是一个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不可同日而语;从能力来看,柴荣当然也要比赵匡胤强很多。
柴荣经常进出皇宫,发现赵匡胤很能干,是个人才,便将赵匡胤调到汴梁府,升任为马直军使,即汴梁府的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开始走上了权力顶峰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华夏文明的神话谱系中,炎帝与黄帝的并立不仅是两位部落首领的传说,更是中华文详情
在华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宋朝以319年的国祚、18位帝王的更迭,勾勒出中国封详情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臣韩熙载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结局更似一首悲怆的挽歌,在历详情
公元220年的成都城内,一场关乎蜀汉政权存续的隐秘博弈悄然落幕。养子刘封在刘详情
在清世宗雍正帝的铁腕统治下,直隶总督李绂的生死存亡成为检验皇权与清流博弈的试详情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淳于琼以"乌巢酒徒"的形象定详情
在秦末汉初的烽烟中,一位出身沛县丰邑的布衣老者,以七十五载春秋见证了从泗水亭详情
在朝鲜王朝十二代君主更迭的权力漩涡中,文定王后尹氏以“继后”身份执掌中宫四十详情
樊哙,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与汉高祖刘邦有着深厚的交情。然而,详情
在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中,王钦若推荐寇准为副宰相这一事件,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详情
唐懿宗李漼(833-873)的统治,恰似一曲王朝衰亡的挽歌。作为唐朝第十八位详情
在唐代文学星空中,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始终笼罩着"梁园三剑客"详情
在唐代历史长河中,"永徽之治"犹如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既详情
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详情
在苏州城外的桃花坞深处,54岁的唐伯虎在寒风中写下绝笔"生在阳间有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苏味道或许并非最耀眼的那颗,但他以一首《正月十五夜》详情
在战国时期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秦宣太后芈八子与男宠魏丑夫的故事,犹如一面棱详情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凄美的爱情与反详情
闽越国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详情
浅井茶茶的人生轨迹与日本战国时代的血腥动荡深度交织。作为近江大名浅井长政与织详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长河中,王守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详情
笈多王朝作为中世纪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在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详情
公元215年的合肥城下,一场被后世神话为"八百破十万"的详情
在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史时,"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详情
《左传》作为一部叙事详实的史书,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为后人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桓,曾是汉朝边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在唐代诗坛的苍茫雪原中,刘长卿以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凿出一眼温热的清详情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妙玉无疑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她以详情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优美的诗句抒发了对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诗经》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