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对日本入侵的警惕性竟超出世人想象
2021-09-06 12:02:29 慈安 光绪 同治 咸丰 慈禧 李鸿章

  对于这种典型的官样报告,慈禧还是在这个奏折上用硃笔批示,表明自己的态度:“据奏“威远”、“泰安”二船,一系无心误碰,一系被人诬告,均著毋庸置议。惟船政局积弊甚多,务当尽力厘剔。帆船一项,著赶紧购买,以资练习。船政局之设,于今二十年矣,一切事宜总当熟悉。乃造船仍延洋匠,管驾则仍用洋人,欲望其制敌,难矣。至于船中诸弊,若非该大臣不破除情面,咎由攸归,凛之!”

  其批示的意思是说,“威远”、“泰安”问题,你们说船长没有责任,朝廷可以不处理;陈宝琛批评训练废弛,你们乘机跟朝廷要经费买练习舰,朝廷也会同意。但需要提醒你们的是,船政局已经办了二十年,各项事宜总该掌握了。如果一切仍靠洋人,还能克敌制胜吗?管理中的积弊,你们赶快纠正,如果不能破除情面,再出什么事儿,朝廷就要追究责任了!

  按照清朝处理公文的流程,皇帝、皇太后看了大臣所上奏折,或通过军机处拟旨,或亲笔批示。亲笔硃批的,一般也仅是“知道了”,写大段文字的相对较少。而这次慈禧太后对小阳山附近海事事故的批语,多达一百四十字,可见当时慈禧对于海军发展的重视程度!而慈禧太后这一段批示无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平常民间很少看到慈禧太后的手迹,偶尔颁发的一些赏赐性题字,多数也由别人代笔。从照片看到,慈禧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甚至文意还不通顺,但不难看出她对船政局的事件,既高度关切,又过于宽容,以至于责任人未受追究,都轻松过关。这反映了当时慈禧太后对于清朝海军的过分溺爱和呵护之情。

ywyd2.jpg

  其实,慈禧当时对于海军的关注还不如说是对日本侵略的警惕。在清朝创建近代海军的各种奏折中,还有两道慈禧太后亲笔懿旨。一道是在同年10月3日下达的:李鸿章议复张佩纶折。翰林院侍讲张佩纶认为,日本并吞琉球,又在朝鲜发动壬午事变,请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山东、台湾疆吏宜治精兵,蓄斗船,与南北洋成犄角;分军巡海,绝关绝市,召使回国;责问琉球之案,驳正朝鲜之约,使日本增防耗帑,再大举乘之,一战定之。李鸿章表示,日本步趋西洋,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未敢谓确有把握。应先练水师,再图东征。对此,慈禧亲撰懿旨曰:“练水师必须购船炮,购船炮必须拨巨款,试问五年后果有成效否?日本蕞尔,包藏祸心,已吞琉球,复窥朝鲜,此不可不密防也。尔其慎之毋忽!”

  慈禧太后的另一道懿旨下达于1885年的夏天,船政大臣裴荫森奏请仿造法国军舰式样,建造新式钢甲舰,李鸿章认为裴氏所荐军舰,“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请朝廷“勿任轻掷帑金”,而慈禧却支持福建船政探索仿制新式军舰,硃笔写下懿旨:“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建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者安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著准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催,毋得草率偷减,乃得有名无实。”

  从这些懿旨上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慈禧太后对于海军发展的关注度,超出了世人的想象。仅仅追究她后来挪用海军经费去建颐和园,给海军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显然不够全面。中国近代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结构都面临着巨大变革,培养民族精神,提升组织效能,克服内生性腐败,都是必须完成的基本环节,如果做不到,光凭装备,也无法取得胜利。从这点上检讨,后人更应当追究慈禧太后对1881年“威远”触礁事件和“泰安”腐败案的宽容姑息。

  当然,慈禧此时高度关注海军发展之情来源于她对日本时刻准备侵略中国的高度警惕。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大清王朝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对外军事抗战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于是便放松了军备意识和对列强入侵的警惕。而在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建军后。慈禧作为大清国母以天下的皇太后从“垂帘听政”,到后来的“训政”,再到 “归政” ,红颜早褪,雄心已消,执意要修个“花园养老”。最后,北洋水师兵败甲午,全军覆没,致使自己中兴大清的心血毁于一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