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书中的“京观”揭秘:并非京城的道观
2024-11-18 14:17:29

在古代史书中,“京观”一词频繁出现,但很多人对其含义并不了解,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京城的道观。实际上,京观与道观毫无关系,它是一种与古代战争紧密相关的特殊建筑。

一、京观的定义与起源

京观,又称“京丘”或“武军”,是古代战争胜利后,战胜方为了炫耀武功、震慑敌人而建造的一种特殊建筑。具体而言,京观是将战败一方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高高的土堆,再用土夯实,形成金字塔状的建筑物。这种建筑不仅是对战死者的处理方式,更是一种彰显军威、宣示胜利的手段。

京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些早期战争。据《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筑京观的做法。例如,公元前597年,晋国楚国交战,晋国大败。战后,楚国的将领潘党曾建议楚庄王筑京观以炫耀武功,但遭到了楚庄王的拒绝。尽管如此,筑京观的做法在当时已经颇为普遍。

二、京观的历史记载与实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筑京观的记载屡见不鲜。从《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秦军战俘,到《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再到《三国志》、《晋书》、《宋史》、《明史》等史书,都有关于筑京观的记载。

例如,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时,战后筑京观的情况。此外,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历史时期,也都有筑京观的实例。这些京观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往往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和大量的死亡。

三、京观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京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京观被视为一种与祭祀有关的带有恐吓意味的武力符号。它的实质是张扬权力,向所在地区的人民展示宏大恐怖的景象。既是向该地区人民炫耀武力的告示,也是威慑和惩戒的符咒,还是警示人民时刻勿忘服从的信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筑京观的做法逐渐被视为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在清朝时期,这种做法被彻底禁止。清兵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战争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从此,“京观”才彻底从中国史书中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揭秘三国武力第一人非吕布 最强武力竟是他!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猛将如云。一提到武力超群的人物,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吕布,这位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著称的飞将。然而,根据真实史料和深入分析,我们或许会发现,三国时期的武力第一人并非吕布,而是另有其人。  吕布的武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