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者
2025-07-23 16:29:46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青州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出身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家族兼具儒学传统与农耕实践,祖辈多任地方官吏,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学习与研究。这种家学渊源为贾思勰奠定了深厚的农业知识基础,也塑造了他“性敦朴,好农事”的性格特质。

北魏时期,贾思勰步入仕途,曾任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职,任职期间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他深入乡野调研农情,向老农请教耕作经验,收集民间农业谚语与歌谣。例如,为验证“酒曲发酵温度”,他曾在寒冬夜守灶观测火候;为研究羊群育肥,亲自饲养并记录饲料配比。这些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农业知识,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农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齐民要术》: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北魏末年,战乱频仍导致农业衰退,民生凋敝。贾思勰深感“富国以农”的紧迫性,遂辞官归隐,历时十余年遍访黄河中下游农业区,系统整理6世纪前旱作农业经验,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撰成《齐民要术》。该书书名取自《史记》“齐民无盖藏”,意为“平民谋生之术”,聚焦实用农业技术,摒弃空谈。

1. 内容体系: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

全书共10卷92篇,11万余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卷一至卷五:聚焦农作物耕作与栽培,详细记载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技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原则,强调精耕细作与轮作套种。例如,他指出绿豆肥效最佳,可与蚕粪、熟粪媲美,这一认识比欧洲早1200余年。

卷六:专述动物饲养与畜牧兽医,涵盖马、牛、羊、猪、禽类的选种、饲养、繁衍与疾病防治。他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役畜饲养经验,并强调畜群中雌雄比例的合理性。

卷七至卷九:介绍农副产品加工与酿造技术,包括酿酒、制酱、制醋、食品储藏等。书中记载的“焖种法”“假植贮藏法”等技术沿用至今。

卷十:收录南方植物引种与域外物种,体现农业技术的交流与融合。

2. 编纂原则:实证精神与科学方法

贾思勰秉持“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实证研究范式:

文献考据:引用《淮南子》《管子》等典籍150余种,保存《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16种佚失农书内容。

民间智慧:收录农谚30余条,如“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藏生菜法”,与现代“假植贮藏”技术一致。

亲自实验:为掌握养羊技术,他购买200头羊亲自饲养;为破解酿酒秘方,佯装醉酒向酿酒师请教,最终总结出九种制曲法。

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与经世致用

1.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遵循客观规律,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例如指出大豆可改良土壤,“其地沃者,不重种;其地薄者,岁易之”。

2. 以粮食为中心,倡导多种经营

他主张“食为政首”,将粮食生产视为农业根本,同时鼓励发展林、牧、渔、副业。书中记载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如将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既满足消费需求,又提升经济价值。

3. 重视生产成本与经济核算

贾思勰教导农民按市场条件安排生产,通过合理规模与田间布局降低成本,并重视成本核算与利润计算。例如,他列举实例指导农民计算运输、销售费用,甚至记录耕作深度(“秋耕欲深,春夏欲浅”)、播种量(“种谷,一亩用子二升”)等量化数据,开创中国农学定量研究先河。

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1. 国内影响:农学典籍的蓝本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元代《农桑辑要》、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均以其为蓝本,清代《四库全书》称其“标新领异,总括群言”。

2. 国际影响:世界农学的先驱

该书比欧洲同类著作早800余年,19世纪传入日本后影响江户时代农业改革,并被列入宫廷藏书目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引用其“人工选择”记载,称其“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堪比《天工开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重要参考文献,现代生态农业、有机种植理念(如堆肥技术、生物防虫)与其记载高度契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高士奇之死:一场被误解的君臣离散

  在清代康熙朝的政治舞台上,高士奇曾是备受宠信的近臣,他凭借博学多才与机敏干练,深得康熙皇帝的倚重。然而,民间却流传着高士奇被康熙杀害的说法,这一说法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深入剖析史料便会发现,高士奇实则因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康熙的用人策略,最终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