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至明清的服饰演变,每个时代的变迁都是历史的进展。
2018-02-05 10:12:08 箕子 帝乙 商纣王
blob.png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这以前,古代男子一般都是长发披肩,或稍加系束,或梳成辫发,头戴冠巾。只有犯人才剃去头发。古代妇女的发式,与男子大体相同。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前221年),冠服制度则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身着冕服或弁服。它的具体形制因穿戴者身份的尊卑贵贱不同而各有差异。这个时期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各有一条缝隙,腰间用绦[tao涛]带系束。

  战国时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有些像后世的连衣裙),因“被于体也深邃”(意思是遮蔽身体的面积大。见《礼记·深衣》)得名。胡服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它基本上可以分为曲裾与直裾两类。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直裾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的另一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

  汉代妇女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的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大多仅有两只裤管,类似今天的套裤)的。

  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显著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醉心于褒衣博带式的汉族服饰,开始穿着汉族服装;同时,在北方少数民族迁居中原、民族杂处的情况下,广大汉族人民也逐渐穿起少数民族服装。从此,原有的深衣形制在民间逐渐消失,胡服开始盛行。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受衣祛约束的衫。少数民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紧窄的裤褶和裆。汉族妇女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汉族妇女的服装,初承秦汉旧制,后有所变化。衣衫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少数民族妇女除穿衫裙外,还穿 裆和裤褶,与男子几乎没有区别。

blob.png

  唐代服饰承上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着的衣服,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则多穿白衣。唐代妇女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角梳篦的。贵族妇女面部化妆成“额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由于唐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化交流中取广采博收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贵族女服呈现以展示女性形体和气质美的薄、露、透为特点的中国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演变为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与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妇女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多如眉皱”;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执掌政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辽代契丹服与汉服并行。契丹族男子“髡发”,穿皮袍皮裈。女子面部常饰“佛妆”(以金色涂面),着直领左衽团衫,拖地长裙。金代大体保持女真族服式,适应游牧生活需要,盛行保护色服装。男子通常梳辫发,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窄袖衣,脚着乌皮靴。女子辫发向上盘髻,服装以襜裙为主。法定服饰初承辽制,后吸纳宋朝服饰特点,形成女真、契丹、汉族三合一的特色。元灭南宋后,种族等级森严,在服饰上多有禁制。帝王、大臣朝会时,一律穿同一颜色连体紧窄的“质孙衣”,以质地精粗不同区分等差。冬服、夏服也各有定制。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宝石装饰为荣。妇女一般戴皮帽,穿左衽窄袖织锦女袍,着靴。其最具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它上宽下窄,像个倒翻的花瓶。蒙古族男子皆剃“婆焦”,戴皮帽,着右衽翻领皮袄,穿靴。辽金元戎服以便于骑射为特色。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所以,有明一代,重新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状况。明代的法服与唐制大体相同,只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明代官员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有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补子上所绣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差异。官员的腰带因品级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等级限制之严格成为明代服饰的一大特点。读书人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代妇女的髻式也很多,而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所着衣裙与宋元近似。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钮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blob.png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冠服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一统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清代男子一律剃去额发,后拖长辫。服装有袍、袄、衫等形制。官员穿开衩箭袖长袍,外着朝褂。胸背各缀有一块补子,上面绣有各种纹饰,用以区分官员品级。此外,还用帽顶饰物质地的优劣来表示官员品阶的不同。清代妇女的服饰则满汉两制并存。满族妇女梳辫或髻,或“两把头”、“大拉翅”。着旗装,即穿旗袍,外加坎肩,穿高底鞋。汉族妇女仍上着衫、袄,下着裙、裤。这一形制流行了200多年,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男性纷纷抛弃长袍马褂,剪掉长辫而着起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蜂起剪去长发而穿起西洋化的旗袍,长不过膝的裙装,从而掀起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新的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自由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