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阁和六部官制为什么是名义上的中枢?真正的中枢又是什么

  历代职官各有特点,虽说是清承明制,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清朝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宫剧盛行,已经为大家普及许多知识,然而戏剧小说之类,并不是历史事实,如果信以为真,就会误导。

  内阁和六部历经清朝入主中原的二百多年,是清廷中央重要常设机构和名义的中枢机关,内阁主要职责是票拟(为皇帝出谋划策),清朝的正式行文也多以内阁名义发出;六部职责是分门别类的办理具体事务,是执行机关。他们的名号经常活跃在清宫剧中:

  内阁

  清朝本无内阁,随着皇太极称帝而又清军入关后国事繁多,仿效明制设立内阁,历经顺治康熙年间到雍正时候方成定制,内阁的职责就是“票拟”,是协助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与现代内阁截然不同。内阁历经周折最后定制为三殿三阁,各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等。

image.png

  三殿三阁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乾隆之前有中和殿,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改设体仁阁。康熙雍正在位的时候可是有中和殿而无体仁阁。

image.png

  大学士为正一品,满汉各设置二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满汉各设置一员;内阁学士为正二品,数量有几十人。理论上讲,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就有6*2*2+6*2=36员。

  如此多的一品大员,需要排名代表了各自的权利和地位。内阁大学士地位和升迁顺序如下:初授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终极是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也称“中堂大人”,虽然是宰相的别名,但是没有宰相的实权。真的有那么多大学士和宰相?

  事实并非如此,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然而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乾隆年间的傅恒是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所以文华殿大学士多数时候就成了内阁领袖了。

image.png

  李鸿章曾以直隶总督加授文华殿大学士,但是为此清廷把武英殿大学士列在班前。

  六部

  清朝入关之前就设置了六部,直属皇帝,负责办理具体事务,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分先后,顺序不可乱。六部各设四司,形成六部二十四司。

  六部堂官司官原本有用满语名称,后来改为汉语名称。堂官就是尚书和侍郎,尚书为从一品,是正长官,满汉各一员;侍郎为正二品,是副长官满汉各二员,中央六部堂官就有6*2+6*2*2=36员。六部堂官排名有先后,依照各部排名定位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部尚书与侍郎之间并无直接上下级关系,因为他们都隶属与皇帝。

  由于六部与起源很早,又与周朝六官相对,所以六部尚书们就有其他名号,如下表格:

image.png

  司官就是二十司司的长官,有郎中和员外郎。

  内阁与六部是皇帝的参谋机构和办事机构,为了提高效率,雍正以后常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兼任尚书或者侍郎。

  六部之上的王爷们

image.png

  清太宗设立六部的时候就以亲王贝勒等宗室亲贵来总理六部部务,着实锻炼了宗室的执政能力,为清朝入主中原后迅速安定全国局势进行了干部力量的准备,这时候的宗室直接担任六部堂官;

  康熙雍正年间,为了历练皇位继承人,让皇子们以亲王郡王的名义分别管理各部,尚书之上又有了皇子一级。雍正、乾隆就曾以亲王名义管理部务,让这两位皇帝即位后能够明察秋毫,不被百官蒙蔽,在政治上非常成熟。

image.png

  《康熙王朝》议立太子时候已经是各个皇子都有一党,大伤脑筋

  然而这一举措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系列清宫剧中表现的那样《雍正王朝》中皇太子、雍正、八王爷各管一部进行权利斗争,上演九龙夺嫡,雍正即位后也有兄弟不服,让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大伤脑筋。后来的乾隆帝干脆规定皇子不能参与政务,这样皇帝是省心了,但是糟糕了皇位继承人。嘉庆帝和道光帝两朝新君面对吏治腐败竟然无可奈何。咸丰帝即位的时候才20岁,同治帝即位时候才6岁,哪里有什么机会历练。这才是乾隆帝制定这一制度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