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司马懿还不是司马家最厉害的角色,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要比司马懿狠,司马师敢废除皇帝重新立储,司马昭敢直接杀皇帝,野心都要比司马懿大的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这句话我们肯定都听过,那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呢?魏国就是被司马昭篡权的,虽然到了司马炎才称帝但是司马昭已经把路给铺好了。
公元256年,司马昭从哥哥手中接过魏国权柄后,被加封为大都督,跟着就有模有样的学习先辈曹操好榜样,“加九锡,假斧钺”,上朝见皇上,也不必在恭敬惶恐地一路小跑,而是大摇大摆走着,两袖横飘空中……
曹魏的江湖,由此也进入到了一个转折点,因为司马师虽专横,但也就敢玩“废除皇上曹芳,立新君曹髦”这类的旧把戏。
但司马昭却推陈出新敢杀皇上,且更重要的是,“晋”这个字眼,也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时期——司马昭于公元264年加封为了晋王!从大都督到晋王,司马昭“两袖横飘,大摇大摆”地走了八年时间。
这八年时间中,司马昭做了许多大事,比如公元257年,司马昭带着皇上曹髦和郭太后,君臣“其乐融融”去东征,干掉了反臣诸葛诞——这位诸葛亮的族弟。还比如,指挥钟会、邓艾灭蜀国等。
但这期间的所有大事,都没有一件事重要,这就是,司马昭杀皇上曹髦。因为之前,哪怕三国初期的董卓,都没胆杀皇上,但司马昭却做到了,其实这等于是宣告:三国时代即将落幕!
对于三国的末代帝王,人们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了后主刘禅身上,因为他说了一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而被吐槽至今。
其实魏国的曹髦也曾说出过一句名言,这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虽严格意思上讲,曹髦并非末代帝王。但由于他是被司马师“提拔”到皇位上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他其实也算一位。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在郭太后的一再要求,经司马师的允许后,曹髦坐上了皇位。其实,从曹髦当皇上这经过来看,当时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持曹魏的,虽然无法跟司马家抗衡。但总算给了曹髦一个狭小的空间,供其施展。
对于曹髦,钟会曾说过:他武略上,很像当年的曹操。那么是否是如此吗?就在司马师死后,曹髦敏锐嗅到了机会,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自己则立刻筹划夺权。但可惜却被司马昭识破,率兵疾入京城洛阳。
曹髦的这第一次夺权行动,就如此胎死腹中!但这件事,让司马昭从此开始铲除那些支持曹家的势力,让曹髦成为孤家寡人。哪怕在诸葛诞谋反时,司马昭都执意要带着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去征讨,其实就是怕曹髦趁他离开时,再有动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曹髦果然跟曹操有些像,居然能让司马昭都提心吊胆。可惜的是,曹操身边有一彪能人辅佐,可曹髦身边却布满司马昭的党羽。哪怕是他亲信,都居然关键时刻出卖了他。
公元260年,曹髦终于意识到,自己已退无可退了,于是决定动手了,便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愤然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跟着便说出了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
其实三国的末代帝王中,只有曹操的后代,在三国大幕徐徐落下时,愤然浓书了一笔,发出了一声热血沸腾的声音,只见曹髦望着有些惊疑的王沈等接着说:“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王沈、王经、王业)自出讨之!”
即,我曹髦再也不能任凭司马昭作威作福,最后接受被废掉的羞辱,今天我叫你们来,就是要你们跟着我一起去讨伐司马昭!
这简直是以卵击石,曹髦除了空有帝王头衔外,他什么都没有。果然王沈连忙劝阻,要曹髦忍。但曹髦却大怒,将讨贼诏书狠狠丢在地上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即,我意已决,就算是死,又有什么可怕的?更何况谁言必死?
就这样曹髦拔剑在手,丢下王沈等,登上战车,亲率皇宫内的宿卫和仆从,高呼着口号冲出皇宫,直扑司马府。但哪料王沈和王经却突然从惊恐中醒来,飞奔到司马昭面前,抢先一步,将这事告诉了司马昭。
再说曹髦,如今已带人冲出皇宫,很快便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率兵前来阻止。曹髦一番怒斥,吓的司马伷手下兵士,丢下武器都逃。
就这样曹髦带人冲进司马府,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人赶来,也吓了一跳,因为曹髦竟亲自舞剑冲杀在最前面,自然他手下的兵士,也都吓得纷纷后退。
这时一位叫成济的武将,问贾充:“现在怎么办啊?”贾充立刻脸一沉喝道:“平时司马公养你们是干啥的?如今出了这事,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跃马而出,手持长戈直扑曹髦,当即刺杀了曹髦……
以上内容皆出自《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虽其中不见有司马昭的影子,甚至后面还出现了司马昭闻讯后,惊得倒地啊,吐血啊等,但其实曹髦之死,司马昭才是罪魁祸首。
一则是王沈等叛变,已让司马昭得到了消息,二则便是从事后的处置上来看,藏有玄机,因为司马昭只诛了成济三族,而诱导成济杀曹髦的贾充,却被司马昭放过了。哪怕有大臣要求司马昭杀贾充,但司马昭却答道:“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果然所谓的好办法便是,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诏,把曹髦描绘成一个“拿弓箭射郭太后的不孝子孙,由于司马昭力劝,郭太后才没废掉他。没想到曹髦,却恩将仇报,混杂在士兵中,却杀司马昭,结果被误杀,别以为死了就没事了,把他从皇上废为庶民,以民礼葬之……”
曹魏最后的血性,就这样在郭太后的这份诏书中,被稀释得如彩虹般绚烂。如今读来,只能是一声长叹,那个血脉偾张的三国,已然也在这份诏书的宣读声中,悄然落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咸丰帝最信任的大臣,无疑是肃顺。而在地方官中,咸丰帝最信任谁呢?有人说是曾国详情
曾纪鸿,字栗诚,湘乡人。他是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详情
1838年,27岁的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并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详情
曾国藩算是晚清时期比较有所作为的大臣了,他独特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念,让他一吃详情
咸丰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谓是历尽磨难,从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详情
一般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的都是希望自己儿女能聪明伶俐,学业有成。现详情
明成祖朱棣靠着起兵造反当上皇帝,他在称帝之后却封了建文帝的心腹大将李景隆为第详情
提到曾纪泽,很多人会说他是中国最牛外交官,举例说他收回了伊犁等等。但是,他也详情
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 张之洞是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详情
个人著作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详情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北上镇压捻军,沿途张榜详情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抗争史和民族奋斗史。详情
说起康有为,相信大家不会陌生,百日维新康有为就是领头人,不过戊戌变法失败,康详情
中新社呼和浩特2月14日电 (记者 李爱平)13日夜间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详情
其实说到参军这件事情,放到现代来说的话那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可以光宗耀祖!详情
德国是后起强国,但德国的海岸线却是个悲剧。以日德兰半岛德国与丹麦的边界为界,详情
新西兰有些苦恼,只要外人提到澳大利亚,往往会提到澳大利亚还有新西兰这个小兄弟详情
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讲的是到自己的生肖本命年时,皆会遇到所详情
在清朝的八大总督中,因为吴三桂,云贵总督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吴三桂降清后,顺详情
三晋之间的风云变化往往会牵动整个诸夏世界的神经。桂陵之战的结局,不过是三晋内详情
说到岛屿数量有六千多个的群岛,你可能会想菲律宾群岛(7100个)。其实在欧洲详情
钦差大臣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两广总督邓廷桢是林则徐的重要助手。实际上,林则徐详情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是二战的主要发起者。二战中,德国表现的非常详情
法国神父马赖,原名奥古斯详情
晚清时期发生了不少要案谜案,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导火索。其中“亚罗详情
晚清时期是清朝最为黑暗的时期,也是西方侵略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为猖獗的时代,详情
触发英国发泄其愤怒的是1856年的“亚罗号”(Arrow)事件。1856年1详情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打破在和清政府贸易逆差中赔钱的境遇,就无耻的向中国走详情
亚罗号事件算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用清政府侮辱英国旗的理由直接开战。详情
在吴国的前期,它能够安稳的驻扎在江东地区,就算曹操派百万大军来入侵,也能安然详情
陆逊可以说是三国中期东吴防线的奠基者,而且在三国历史的记录中,陆逊几乎是三国详情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进行对曹魏的北伐,写得十分精彩挥泪斩马谡、空城详情
甲午战争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可能主要都集中在了甲午海战了,而遗忘了其实甲午战详情
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太监是谁?连不懂历史的都能回答上来:李莲英。 错。 还有详情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畸形产物,这一制度伴随着我国古代历史延续了几千详情
隋唐时期,是一个王朝的更替,也是一个王朝的走向巅峰的过程其中以隋炀帝杨广和唐详情
清朝入关后,为了更好巩固统治,对汉文化的学习是越来越重视。 比如说康熙,他详情
众所周知,只要提起明朝,就会想起朱元璋,此人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的。朱元璋膝下详情
鲛人 鲛人,又名泉客。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最熟悉了,鲛人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很详情
说起春节,我们都会想到贴春联贴福字,那贴福字的时候有贴正的,有贴倒的。小时候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在很多个朝代都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捧的对象,也成就了一批才子详情
每到假期,陪伴我们的除了《还珠格格》以外,还有就是《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详情
三国时期,蜀国虽然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长时期却是主动对外用兵,较长时间详情
《水浒传》中有位梁山好汉名叫林冲,他为人仗义,武功高强,而且还有一段辉煌的工详情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详情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传承已经断绝了,只有古中国详情
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详情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详情
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汲详情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详情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详情
我们说男女交欢,常委婉形容为一翻“巫山云雨”,这正是从楚怀王梦神女的一段欢好详情
现在拍的古装影视剧中,凡有一官半职者,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为“详情
现代生活中,各种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然而车辆虽多,却能秩序井然,这中间除详情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历史非常详情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详情
书法渊源 在学书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以详情
文谏 时柄国者悉忠贤遗党,疏入,以论奏不当责之。于是维垣复疏驳元璐。元璐再详情
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详情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紫微乡(今舟山市定海区)详情
焦循(1763~1820),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一字里堂)详情
提起“焦循”这个名字,今天的人可能都不熟悉,但在清朝,绝对是一个大儒,经史子详情
《剧说》,清朝名著,共6卷。著者焦循。作品辑录前人有关曲、剧的论述,为研究古详情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详情
《鸟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寓言式的作品。文中借小鸟的详情
李若水字清卿,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