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的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有着“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美誉.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真挚的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的小说结尾采取喜剧的形式,表达深刻的社会内涵、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实是不可逃避的.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来塑造角色,而且创造了悬念突变的“欧·亨利式结尾”,其作品构思奇巧,文字简练形象,语调风趣幽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出人意料的结尾、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调侃的笔调进行探讨.

  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记者、银行职员,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在纽约他以每周一篇的速度为杂志写小说,并且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关注与喜爱.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百姓的生活故事,他深知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所以他的文章才喜欢用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人世间的故事,又用迂回路转的结尾来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西部之心》《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爱的牺牲》(A Service of Love)、《 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带家具出租的房间》(The Furnished Room)、《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后一片藤叶》(The Last Leaf)等都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经典篇目,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到1910年病逝,欧·亨利以旺盛的精力共创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

image.png

  在美国文学史上,欧·亨利属于南北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场景,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反语、谐音、双关联想引申等手法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并且用幽默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而且往往在故事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突然出现一个令人始料未及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使故事充满戏剧性.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前面似乎是平淡无奇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作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短篇小说家,他以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叙述一个引人入胜而结局大出读者所料的故事,目的在于揭发贫富悬殊的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性,表现小人物心酸悲惨的生活.他说过,他是纽约“四百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四百个富翁”之一.欧·亨利的每个小说故事都来源于美国人的现实生活,描写的都是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而且故事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两个社会因素.这是因为欧亨利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腐败、坑蒙拐骗造成的人间悲喜剧的素材比比皆是.

  在《 与赞美诗》中,作者怀着无比深切的同情心叙述了流浪汉苏比的故事: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的苏比也曾考虑冬天蛰居的问题,但他并没有什么奢望,他不打算到地中海游弋,或者到温暖的南方旅行.他衷心的渴望是什么呢?作者用幽默而心酸的语气说,这就是“布勃莱克维尔岛”.原来苏比要到收容流浪汉的监狱去住三个月,把监狱当成他的冬令寓所.根据过去的经验,他在这里可以三个月不愁吃不愁喝,还能摆脱 的骚扰,真是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苏比想了很多办法,希望 把他抓进监狱去过冬.他故意到餐馆吃饭不给钱,砸破商店橱窗,拿走别人的雨伞甚至调戏妇女,但却都被 放过去了.而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安排了一个极其令人意外的情节,苏比徘徊在教堂旁边,忽然听到从教堂里传来赞美诗的声音.赞美诗诱发他产生了神圣的感情,决心重新做人.正当他打算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时,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 却把他抓住了,并将他带上法庭,罪名是“不法分子妨碍治安”.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而欧·亨利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这篇作品始终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结局令人折服,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扼杀.

image.png

  “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小说结尾处,也会在文章情节中.例如,在《 与赞美诗》中有这样两个情节: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 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读者在读到这个情节时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细细想来这样的“伪君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处存在.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都是衣冠楚楚、文雅高贵?可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欧·亨利式结尾”在幽默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每况愈下的世风.

  在《最后的常青藤叶》中作者叙述了一位患肺炎的穷画家恢复健康的故事.她把室外最后的一片藤叶当做垂危生命的象征.这一片藤叶早已凋落,老画家贝尔曼夜间在院墙上画了一片假叶子,与真的藤叶一模一样.结果贝尔曼因为在夜里画藤叶时受了风寒,患病死去,而年轻的穷画家却在藤叶的安慰下获得了新生.小说开始时用明显的抑郁口吻介绍不得志的老画家贝尔曼,说他画了四十年的画,“还是和艺术女神隔着相当的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不过小说最后让读者看到了贝尔曼的杰作,他以生命作为代价,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藤叶.这片藤叶表现了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心灵,使读者领悟到作者在对老画家才能、脾气性格所做的讽刺性描写中,暗藏着他对这个人物的敬佩. “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另一篇著名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中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麦琪的礼物》中,作者塑造了吉姆和德拉这一对贫困但很善良的年轻夫妇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爱情,愿意为对方做出任何牺牲.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很精巧.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虽然生活拮据,入不敷出,但却相濡以沫,恩爱非常.

image.png

  他们有两样引以为豪的宝物:一样是妻子德拉的美丽的头发,一样是丈夫杰姆祖传三代的金表.但是由于贫穷,头发既缺少与之相称的发饰,金表也没有与之相配的表链.圣诞节到了,按照西方的风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赠节日礼品.德拉早就想给心爱的丈夫买一挂称心如意的表链儿,但是,尽管她平日寸积分累,却仍然凑不起足够的钱.她面对这点钱发愁,哀伤.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她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美丽如瀑布的长发,她不得不在自己的头发上面打主意,狠了狠心,含着眼泪卖了垂膝的美发,终于买下一条白金表链.她怀着喜悦而又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丈夫下班回来等吉姆也有和德拉一样的想法,要买一件圣诞礼物送给德拉.他卖掉了心爱的表,买了发梳来装饰德拉的头发.他们见面后互赠礼物,双方都得到了向往已久的东西,但却都已经派不上用场.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余地.爱情就在他们分别拿出礼物之时发出了万丈光芒,使读者的眼眶湿润.文章的最后说:“他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对现今的聪明人说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一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简简单单几句话却又道出了“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的真谛,引导读者向纵深思考:何为爱情?何为良心?何为生存?从而得出读者自身的生活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