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的分餐制和现代的分餐现象?

  商周时期开始,古代的贵族一直采取分餐制,以此区分地位的尊卑。

  普通的老百姓“庶民”是不具备分餐资格的。

  汉朝时期出版的《易林》记载:

  “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乐相好,各得所欲。”

  也就是说,古代的分餐制只限于贵族阶层。

  《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里的“豆”指的是一种盛装食物的容器。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子的食物为二十六道菜,公爵官员为十六道,诸侯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仅有六道菜。

  古代时,只有天子及贵族才有资格“凭俎案而食”、“击钟列鼎而食”,其他人吃饭没有桌子(几案)的,都是席地而坐。

  盛装食物的餐具就放在铺垫上,称为“筵”,筵上设席。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

blob.png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发掘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时,出土了“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餐桌。

  其中的一只“案”为长方形,长约一米,宽三十厘米,高为十五厘米,出土的时候,木案上摆放着酒具。

  略小于木案的“木俎”,上面摆放着猪排骨、猪蹄等食物,用来祭祀祖先。

  古代的分餐制度突出地位的不同,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有一次,孟尝君和门客吃夜宵,因为有人遮挡了烛光,一位门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同,于是丢下餐具打算离开。

  孟尝君发现后,起身端来饭菜和这位门客比较。

  门客发现食物是一样的,大为惭愧,于是横剑自刎。

  此后,投奔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了。

  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贵族在几、案上分餐而食的场景。

  那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椅子。

  随着“胡床”、“胡桌”陆续传入中原地区,受胡人的风俗影响,贵族也开始出现了合餐。

  还有一种说法。

  宋朝时期,科举士大夫取代了传统的门阀士大夫,民间的合餐饮食方式逐渐取代了繁文缛节的分餐制度。

  宋徽宗赵佶《十八学士图》

  宋徽宗赵佶创作的《十八学士图》中,描绘了贵族在方桌上合餐的场景,说明至少在北宋时期,贵族阶层已经出现了合餐制。

  而现在,很多场合又逐渐出现了“分餐”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就涉及到卫生、礼仪、身份象征等等,也无可厚非。

  只是有一点,有的家庭日常吃饭居然也要分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