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能文能武的辛弃疾!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能文能武的辛弃疾!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诗出自三国演义,形容的是文武全才,智勇足备的人士。中国人把“出将入相”作为古人能力的最高标准,也就是文武双全,能一手写文章,能治国,一手带兵打仗。

image.png

  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一个文人武功高手——辛弃疾。

  大部分人知道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不过其实他们的另一面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其实,他们都是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功练的。

  中国人讲的“武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武艺,能打。二是指军事成就,比如汉代河西之战后,汉武帝河西四郡: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其中武威是“武功军威”的意思。这里的“武功”就是指军事成就。

image.png

  1.少年志士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氏虽然在宋代迁到了济南,但是对他们前代族人的功业仍然是相当自豪的,所以辛赞从骨子里是认定,济南辛氏是将门。而辛弃疾也非常愉快地说自己是“家本秦人真将种”—《新居上梁文》,是真正的将军之后。

  所以说,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练习武艺,至于其他一些年轻人爱干的事情,比方做酒圣、当诗豪,那对他而言只是业余爱好了。

  我们来看他的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槊”就是长矛,一种古代常用的兵器,横槊呢,那就是横持长矛,就是指从军或者是习武。

  2.两次燕京之行

  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祖父辛赞都曾交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什么特殊任务呢?就是到金人的首都燕京,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注意观察金人核心地区的山川形势,注意收集各种有益的情报。关于他这两次任务的具体执行过程,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也不好瞎编,但是他这两次情报员任务的成果,还是相当不错的。辛弃疾对于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对于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政朝起伏,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就根据这些资料,写成了自己的重要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并且由此养成了自己很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

  所以,他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是有未卜先知的看法,以至有人惊叹他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可惜的是,就非常令人遗憾,辛弃疾的这些情报,并没有给他的祖父辛赞帮上忙,辛赞还没来得及等到一个起义的机会,就在1160年去世了。

image.png

  3.义斩义端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

  其中有个插曲:很多人包括百科,认为耿京瞧不起辛弃疾才给了给文职“掌书记”,其实不然。

  同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耿京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赋税,揭竿而起。联络李铁枪等六、七个徒弟,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竖起抗金大旗,队伍很快扩至百余人,攻克莱芜、泰安等地。不久蔡州贾瑞领众来归,耿京将部众分为诸军,义军迅速发展,不久即聚众数十万人。是时,王友直起兵大名,也表示愿意受其节制。耿京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

  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来这里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起义群众都知道,好多读书人平时说得好听,金人一来,就投靠金人作帮闲、帮凶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观望,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首领,不肯加入这支在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队伍。如今,辛弃疾这样有名的文人来投奔,愿意接受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使起义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耿京一见辛弃疾是大喜过望,他说:好哇!俺队伍里的人都是大老粗,正缺一个写公文的秀才呢,你就来做俺的秘书长吧,于是就任命辛弃疾做了他的“掌书记“,专门负责起义军的类似文秘工作。

  与辛弃疾一块加入耿京义军的还有一名叫作义端的僧人,是辛弃疾的朋友。但这个义端突然叛变,“窃印以逃”,这事拖累了辛弃疾,耿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当晚,辛弃疾单人匹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义端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宋史说他“斩其首归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手起刀落,砍下义端脑袋,回去复命。没有深厚的武功底子,还真办不到,其勇力可谓气吞万里如虎。

  自此,耿京对他刮目相看,不再把他单纯看成一个书生。这也是直接表现辛弃疾武力值的史料。

  4. 缚取叛徒张安国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潜回南方的宋朝,拜见宋高宗,“奉表归宋”。高宗大喜,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又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让辛弃疾带委任状潜回金国,召耿京归宋。但辛弃疾回到山东时,却得悉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带着耿京人头投奔金营去了!

  而张安国呢,因为立下了这样的功劳,被金国封为济州的知州。

  辛弃疾他们在海州听到了这个消息,真是晴天霹雳。耿京被杀,张安国投降。一时义军内部人心涣散。由于情况不明,很多人认为,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

  但辛弃疾不愿就这样灰溜溜的回南宋复命。

  于是拍案而起。对众将说:“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率领五十名勇士,直闯敌营。

  当时张安国正在金营“与金将酣饮”,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走进来,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人要见他,并且对他描述了那个人的相貌特征。已有醉意的张安国就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刚出大门,没等他有所反应,一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猛虎抓抓兔一样,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马背上。这个人就是辛弃疾。然后对一旁被惊呆了的张安国的随从说:宋朝的十万部队就要打过来了,我要和张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说完,催动马匹就向城外驰去。张安国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那几个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那几个金将跑出来的时候,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会合,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

  辛弃疾他们虽说是出其不意地活捉了张安国,可是济州距离宋金边界淮水,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沿途所驻扎的金国军队,估计还不止传说中五万这个数字。为了避免不小心发出声音被敌人发现,他们“束马衔枚”,就是把那个马蹄包裹起来,减小声音。然后人人含一根像筷子一样的竹木棍含在嘴里,这样就不会动嘴唇去讲话了。日夜兼程、一路狂飙,不吃饭不喝水的赶到了这个淮水,最后把俘虏张安国押送到临安。

  这一英雄壮举,在南宋朝野上下是引起了轰动。南宋人洪迈写了一篇《稼轩记》,形容辛弃疾的神勇:“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关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

  时年,辛弃疾方二十三岁。

  这算是侧面反映辛弃疾武力值的另一可考史料,个人认为只能证明其胆识过人,谋略才能远远高于武力值。

  5.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在湖南当政期间,顶住重重压力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飞虎军”,从士兵选拔,到训练科目制定,皆亲历亲为,还专门从广西买来良种战马。

  史书记载:“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遗憾的是,部队刚组建半年多,他就被朝廷调走了,“强军之梦”破灭! 这可能就是一位军事帅才生在南宋的悲哀,空怀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离开人世前,辛弃疾奋力喊了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最终,这位写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来自勉的男人以豪放派大词人的形象名垂千古,而他的军事才能却淹没在了历史尘埃里。

  PS:

  辛公才具,没有传说那么强。只是我们希望他那么强,希望而已。 他真正的能力,也不在诗文上。 他超过时人的能力,公平点说,是情报能力,辛公是此等高手。他突出的贡献是实务性,能够雷厉风行地执行计划。 后来以词名,呵呵,有点阴差阳错,也有点乡愿。是善良的人们的愿景。其词格调洒脱,少了些迂腐酸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