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整个大清朝唯一能让乾隆发自内心尊敬的大臣
2019-07-25 10:02:07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统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或许是文学作品渲染过度的结果,刘墉在如今的名气显然要大过他的父亲刘统勋。但要论起实实在在的政治才能,同样身为宰相,刘墉比起乃父刘统勋似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刘家两父子都是乾隆朝名臣,一个在乾隆初中期,一个在乾隆中后期。可以这么认为,能在乾隆盛世当官是一种福气,可遇不可求。但反过来亦然,在乾隆朝为官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向来标榜“本朝无名臣”,作为臣子,只有听命执行的分,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乾隆常常自称乾纲独断,以一人治天下,他在位六十年,叱辱群臣如奴隶。但唯有对刘统勋颇有敬意。为了强化统治,削弱臣权,乾隆反对将大学士称为宰相,但在刘统勋去世后,他又情不自禁地称刘统勋为“真宰相”。可见,刘统勋的名相气度极为深刻地烙印在乾隆的心目当中。

  要想得到乾隆的尊敬绝非易事,究其原因,除了刘统勋人格高尚外,其过人的胆识、断大事定大计的超常能力,恐怕也是乾隆不得不心悦诚服的。从乾隆朝的有关史料中不难发现,只有刘统勋才会让乾隆低下高贵的头颅,虚心问计。

  乾隆初中期,朝廷凡遇水利、刑名上的重大事务,总是离不开刘统勋。在这两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上,乾隆对刘统勋最为信任、放心。这正是由于刘统勋遇事机敏、足智善断又忠谏刚直,往往能为乾隆分忧的结果。这些原因促使乾隆不得不把刘统勋视为帝师,恭而敬之。

  关于刘统勋的才能和处事,有两个例子最为典型。

  其一,大小金川之战

  大小金川位于川西边陲,物产有限,但山林茂密、道路崎岖,可谓易守难攻。朝廷发兵征战这样的地方,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刘统勋在开战之前,提出反对意见。但当时乾隆年轻气盛,急于建功立业,并未听取刘统勋的建议,执意要拿下大小金川。

  说说容易,但真想拿下大小金川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果不其然,开战不久,清军方面就面临重大的后勤补给问题,几个月下来,损失十分惨重。这个时候乾隆才清醒过来,进退两难。无奈之下,乾隆问计刘统勋“用兵乎?撤兵乎?”

  刘统勋回答:“之前可以撤兵,现在断不能撤。”乾隆又问谁可担当重任,刘统勋建议起用阿桂为主将。乾隆这一次很听话,采取了刘统勋的办法,之后阿桂挂帅,攻取了大小金川。但事实也完全如刘统勋所料,此次用兵,耗时五年,耗银七千万两,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幸的是,刘统勋在乾隆犹豫不决的时候为他定计,使得战事步入顺境,给乾隆十大武功添上了一条,不然的话,钱粮白白浪费,到最后还吃了败仗,局面将会更加难以收拾。可见刘统勋对于乾隆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image.png

  其二,笔帖式事件

  笔帖式是中央各部处理文书的小京官,专为旗人而设,这和侍卫的性质大体相同,是旗人入仕的一个重要渠道。当时西疆平定,户部奏报天下州县多有亏空,乾隆震怒之下,想要罢免州县官员,用笔帖式予以替代。不过,亏空的州县十之八九,如此大动干戈,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因此,乾隆上火归上火,但还是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乾隆征询刘统勋的意见。显然,乾隆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但这话说出来要让乾隆觉得舒服,于是刘统勋不得不用缓兵之计,他说:“皇上聪明睿智,此事思考了三天尚未定夺,老臣糊涂,实在不敢贸然回答。容我回去仔细思考一下。”

  第二天入对,刘统勋说出了自己想法:“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意思是说,州县官都是亲民官,应该让那些真正为百姓利益着想的人去充当。话还没说完,乾隆就愁眉顿展,说:“好!你说的好!”一件天大的事,就被刘统勋轻易化解了。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刘统勋能断事,有才具。所以当刘统勋去世时,乾隆痛哭流涕,说“朕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特赐“文正”谥号,这就是乾隆帝对他的盖棺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