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太监为什么改作了“宦官”?除了习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2019-08-08 16:38:11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清朝时期的太监为什么改作了“宦官”?除了习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男人,他们大多自幼就被阉割,送到皇宫里做下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宦官”。可是满清时期,却给他们改了称谓,统一叫做“太监”,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

image.png

  一:满人自己的习惯叫法。道理很简单,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地区各有各的叫法。而满清入关后,为了显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特意要求汉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最典型的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除了像这类满清王朝特意要求的,还有就是他们自己的习惯叫法,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格格”、“阿玛”,清朝以前都叫“公主”“爸爸”。

  由此可见,“太监”一词有可能就是满人自己的习惯叫法。

  二:为了吸取明朝亡国的教训而特意改称。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禁止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

  但是从永乐朝开始,宦官逐渐受到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一名。

  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image.png

  而满清入关后,皇帝们对这些宦官简直又爱又恨。没他们伺候不行,总在身边又多少都会听点儿、说点儿政事。最后只好给他们改名、改姓、改称呼,用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他们蒙蔽了试听。

  因为宦官弄权秦朝亡了,所以清朝的宦官都改姓秦。又因为明朝的二十四衙门都归宦官监管,导致朝纲混乱最终亡国,他们也太能胡乱监管了,所以统一改称“太监”。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