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宗之死”与“三郤之死”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019-09-29 14:26:22 樊迟 宰予 端木赐 仲由 孔子

  晋厉公平日生活奢侈,而且他有许多宠臣。“鄢陵之战”过后,晋厉公想要除去现任大夫,并改立自己的亲信。

  胥童就是其中一员。他的父亲胥克曾经遭到郤缺的罢黜,因此他对郤氏家族怀恨在心。胥童最终选择投靠晋厉公,并且得到了晋厉公的宠信。

  我们都知道,晋厉公和郤氏家族,乃是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也是胥童选择投靠晋厉公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胥童是杀害“三郤”的凶手,但实际上,胥童仅仅是“三郤”遭到诛杀的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三郤”杀害了伯宗。

  《左传》云:“晋三郤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

  “三郤”在晋厉公面前诬陷中伤伯宗,最终将伯宗连同着栾弗忌一并除掉了。韩厥见到这样的情况,说道:“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韩厥认为像伯宗、栾弗忌这样的善人,是天地纲纪的代表,而郤氏家族连这样的人都能狠心杀害,因此,郤氏家族必定会灭亡。

image.png

  那么,伯宗和栾弗忌是什么人?

  栾弗忌因为相关史料和资料很少的缘故,现在已经不可考了;而伯宗则多次出现于《左传》的记载。

  晋景公六年楚国伐宋时,晋景公想要出兵救援,伯宗以“天方授楚,未可与争”的理由,建议晋景公不要出兵救援宋国,方为上策。

  同年,晋景公想要出兵讨伐赤狄,诸大夫均认为不可,此时伯宗却力排众议,支持晋景公出征的计划。

  晋景公十四年,梁山崩塌,晋景公十分紧张,于是召见伯宗。伯宗在路上遇见一位押重车的人,伯宗将梁山崩塌的事情告知于他,并向他请教。伯宗根据押车人的回答,向晋景公提出了建议,晋景公欣然接受。

  晋景公十五年,伯宗和夏阳说率军讨伐宋国。在大军经过卫国的时候,夏阳说企图偷袭自己的同盟卫国,这种不义的想法旋即遭到伯宗的阻止。

  从这些记载看来,伯宗能够在晋景公面前直言不讳,晋景公均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梁山崩塌时,晋景公为了听取伯宗的意见,甚至派车接送伯宗。因此,伯宗不仅受到晋景公的重用,在晋国诸大夫中,伯宗也应该是属于“老牌顾问”的角色。那么,伯宗妻子对伯宗的评价——“子好直言,必及于难”,是正确无误的评价。

  然而,伯宗并不见得是因为自己直言得罪“三郤”,以致身亡。

  我们先来看看“三郤”的情况。在“诛杀赵同、赵括事件”中,不难看出晋景公、栾书、“三郤”的态度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三郤”始终效忠于晋厉公。

  当晋厉公发动亲信攻打“三郤”时,郤锜得知消息后立即计划起兵反击,此举却遭到了郤至的反对。郤至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存在于人世间,靠的是诚信、智慧、勇气。有诚信便不能背叛国君,有智慧便不会残害人民,有勇气便不会犯上作乱。如果国君因为臣下有失而杀死他们,此举对于国君而言也是无可奈何的行为。如果“三郤”真的有罪的话, 现在死也算是够晚的了。“三郤”受了国君的俸禄,因此有能力聚集宗族。如果用宗族对抗国君,这罪过就更大了。

  正因如此,“三郤”失去了反抗的机会,三人在第一时间全数受戮。

  然而,郤至临死前所言,与《左传》先前记载的郤至,简直是判若两人。这就能解释为何杜预会说:“传言郤至无反心”。

  其实不仅如此,郤至乃至郤锜、郤犨始终都是忠于晋国公室的,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跋扈骄傲就视晋国公室于无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性格缺点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晋国国君的忠诚。

  因此,我们就能推论出——“伯宗之死事件”,与晋厉公企图除掉诸大夫,两者之间是绝对有关联的。

  《左传》中多次记载晋厉公平日生活奢侈。在伯宗服侍晋厉公的父亲晋景公时,晋景公尚且对伯宗敬重有加,而且伯宗在诸大夫中的地位和声望必定不同于其他人,再加上伯宗个性好直言,史书虽然并未明确记载,但是可以判断出——伯宗必定曾经多次劝谏晋厉公,并且造成了晋厉公的不满。

  但是晋厉公并不想让自己背负杀害贤良老臣的罪名,因此,他想要假借“三郤”之手除掉伯宗。也正因如此,“三郤”才能有在晋厉公面前诬陷中伤伯宗的机会。

  既然“伯宗之死”,乃是晋厉公授意,那么“三郤之死”,实际上与杀伯宗和栾弗忌无关。整个事件其实都是晋厉公一人策划的,而“三郤”则成了无辜的替罪羔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