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之后,西晋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9-10-06 11:30:32 石苞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丁亥(初一),三国曹魏第二位皇帝曹叡病重,紧急召见司马懿,令其与大将军曹爽,一同辅佐八岁的曹芳。即日,魏明帝曹叡驾崩于洛阳嘉福殿,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二十六天后,即正月癸丑(正月二十七日),其遗体葬于高平陵(《三国志·明帝纪》)。

  据《洛阳县志》记载,高平陵在今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下,地面有夯土冢,高约15米,它“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又据王璐所著《魏明帝曹睿高平陵的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中描述,高平陵位于汝阳县城以北23公里处的一片高亢的台地上。台地东高西低,东依南北走向的霸陵山(又名五纵山)。

  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它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乃至于销声匿迹,不被人提起。然而,这场政变把它推向了前台,并以它的名字命名。本文通过再现高平陵之变始末、直接影响,进而分析高平陵之变对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及“八王之乱”的深远影响。

  高平陵之变始末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十周年,大将军曹爽陪同魏帝曹芳拜谒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太傅司马懿抓住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召集司马师私养的三千死士(帝阴养死士三千《晋书》),占据皇宫,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洛阳各城门,并派兵出城占据洛水浮桥。

  同时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曹爽之职,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曹羲之职。然后,司马懿向魏帝上奏,痛斥曹爽的罪状,这封弹劾表被曹爽截留,不敢告知皇帝曹芳。其中,主要的四条罪状如下:

  一是曹爽违背先帝曹叡遗命,破坏国家制度;

  二是曹爽在朝堂之上僭越君臣本分,如接收魏明帝的才人;

  三是曹爽在朝堂之外肆意专权,结党营私;

  四是曹爽幽闭太后,离间陛下和太后二宫之间关系。

  面对以上四项罪名,曹爽思考一夜,认为司马懿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是将这封弹劾表交给皇帝曹芳,请皇帝罢免自己,自己做一个富家翁。司马懿掌握大权后,经过多方会审,黄门张当在严刑拷问之下,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于是,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被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之罪,屠灭三族。

  《三国志》中记载: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高平陵之变的直接影响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掌权者由谯郡曹、夏侯氏变成了河内司马氏。此后,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架空了魏帝曹芳,如同当年的曹操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为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晋代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平陵之变的深层影响——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

  曹丕以魏代汉,称帝时,吸取西汉初年“七王之乱”的教训,他削夺藩王权利,各藩王封地时常变更,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因此,曹魏各藩王没有实权,也没有兵权,只是一个个富家翁而已。曹丕大权独揽,还设立中书省,采用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共治天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皇帝的统治,集中了皇权,却导致曹魏宗亲势单力薄,在朝堂没有话语权,无力“清君侧”。

  曹丕限制宗室权力的政策,给司马家族篡夺提供了天赐良机。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族对曹魏采取的削弱宗亲藩王权力提出了深深的疑问。他们就是靠政变上台的,窃取了曹魏的果实。如果西晋继续采用这种制度,将宗亲藩王好吃好喝供养,不给实权,还有可能再发生类似的政变,权臣架空西晋皇权,进而颠覆司马家族的统治。

image.png

  晋武帝司马炎鉴于曹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最终被取而代之的教训。于是他一改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实行复古,恢复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大封皇族为藩王,以对抗门阀士族。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伊始,晋武帝司马炎分封同姓王,以郡为国。他们可自行任命国中文武官员,并收取封国的租税。

  这些藩王中,有司马炎的叔父平原王司马干、琅邪王司马伦、扶风王司马亮,还有司马炎的兄弟齐王司马攸,都是大国,拥有2万户,置上、中、下三军5000余人。再加上司马炎其他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等人,同时封王者达27人。

  刚开始,这些藩王不就国,在京城洛阳以辅皇室,不久之后,他们就去了各自封国。有的藩王还都督诸军事,坐镇军事重地,掌握地方实权。司马炎的初衷,是为对抗门阀士族中的野心家。

  因为此时的西晋,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员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西晋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实际上是皇族与门阀士族共天下的局面。这些门阀士族还具有很大的权势,司马炎分封宗室,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这些藩王拱卫皇权。

  然而,正是晋武帝司马炎分封的这些藩王们,因手握大权,变得忘乎所以,生出了争权夺利之心,成为了新的野心家。这些藩王们,不但没有起到拱卫皇权、皇权受到威胁时“清君侧”的作用,还是引发动乱的始作俑者。

  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引发了“八王之乱”

  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是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而深层次原因则是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的制度。两汉经过多少太后、皇后及外戚干政,并没有引发大的宗室动乱。因此,即使没有西晋贾南风干政,挑起“八王之乱”,也会有其他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类似“八王之乱”的动乱。再加上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生性愚钝,这时的皇权早已盘落,落入了皇后贾南风及各宗室藩王之手。“八王之乱”有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这一场动乱中,共有两个大臣、两个藩王丧生,即外戚杨骏、元老卫瓘、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这一阶段,只有两个藩王参与动乱,还在可控范围内。皇后贾南风是最大的赢家,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重用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等亲党。

  第二阶段: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这一场动乱,参与的宗室更多,死伤惨重。如皇后贾南风、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就连晋惠帝司马衷也突然死亡。

  在这次动乱中,第一阶段的胜利者贾南风也惨遭不测,整个西晋朝堂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参与的这些宗亲藩王们纷纷丧命。公元307年,晋怀帝司马炽,即位为帝,改元永嘉,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晋怀帝司马炽和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宣告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结束。

  “高平陵之变”与“八王之乱”的异同

  “高平陵之变”,魏明帝曹叡病逝后,八岁的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是独揽大权的权臣,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因此,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托孤重臣,有义务,“清君侧”,除掉权臣曹爽、何晏、丁谧、毕轨等人。

  “八王之乱”第一阶段,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外戚杨骏位极人臣,大权在握。此时,皇后贾南风为了自己的权势,也为了阻止杨俊独揽大权,先利用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除掉杨俊,再依次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成为胜利者,掌握朝政大权。

  “八王之乱”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胜出的贾南风阴沟里翻船,拉开了西晋宗亲藩王争权夺利的序幕。他们为了除掉当权者,自己掌权,混战不休,生灵涂炭

  本质上,“高平陵之变”和“八王之乱”是一样的,都是皇权不振,权臣争斗不休。只是“高平陵之变”的胜利者是外姓人,而“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一直为西晋宗亲司马氏而已。

  结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政敌大将军曹爽,逐步架空曹魏皇帝,掌握朝政大权,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曹魏“高平陵之变”丢掉江山的教训,废弃了魏文帝曹丕的限制宗亲藩王权力政策,效仿汉高祖刘邦“分封建国,以建屏藩”,保证权力掌握在司马家族手里。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权臣作乱的作用,却引发了比西汉“七王之乱”更厉害的“八王之乱”。

  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这些诸侯王叛乱的名义就是“清君侧”。幸运的是,“七王之乱”很快被周亚夫平定了,而西晋的“八王之乱”却历时十六年之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最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