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连杀的三大宦官是谁 为什么之后的官宦有开始横行了

  唐代宗之后为什么仍然有宦官横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宦官祸国在中国古代史上很早就存在,比如秦朝就是被宦官赵高祸害掉的,之后历朝历代基本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都不是太严重。直到东汉时,宦官专权又达到一个高潮,最终导致了汉王朝的彻底毁灭。此后一直到唐代之前,宦官再没有太嚣张的表现。然而不幸的是,宦官专权却在唐朝再度跃上历史舞台,毁掉了这个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其实在唐朝初期,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或者武则天时期,宦官还没有形成气候。直到唐玄宗时期,当大唐走向鼎盛的时候,宦官终于开始抬头。

image.png

  某种意义上说,是唐玄宗再次开启了宦官专权之路。其标志是高力士的出现。在高力士之前,唐朝没有一个宦官有名气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宦官的宦官。不过高力士是个过度。他尽管被唐玄宗宠到极致,也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仍不能说唐朝已经进入宦官专权时代,因为高力士仍然不能左右朝廷大事,他仍然只是一个奴才。还有一点就是高力士本人并不坏,人品还算可以,尽管此人谈不上忠厚老实,但不算恶人;尽管他也是一个很狡诈的人,但是他本质上是尽忠皇帝或者朝廷的,不是祸国殃民的,不是个搞事情的坏种。

  不过高力士开了个不好的头,从他以后,宦官们开始仿效他,纷纷走向权力的舞台,很快便开始为祸大唐了。比如边令诚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王守澄、仇士良等,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他们滥用权力、操控朝政,甚至干涉军务,一步步把大唐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实在玄宗之后的几朝,比如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他们为了遏制这个问题,也曾大动干戈,比如唐代宗李豫,他曾连续杀掉三个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大宦官,意图达到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唐代宗对宦官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何此后还有那么多宦官在宫里横行?也就是说,唐代宗的痛下杀手,难道没有起到作用吗?难道那些宦官不怕死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一)唐代宗痛杀三大宦官

  在唐朝的20个皇帝里面,有做为的明君并不多,大概有三分之一吧,唐代宗应该是其中之一。除了李渊、李世民、李隆基、宪宗李纯外,对唐朝贡献较大的就属代宗李豫了。他的贡献首先在于,以兵马大元帅身份平定安史叛军。其父唐肃宗李亨早逝(762年去世),安史之乱最终是在李豫手里终结的。不过李豫跟其父李亨一样,都对武将有很大的猜忌心理,这就给宦官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那些一心往上爬的宦官们,想方设法成为皇帝的心腹,利用皇帝不信任武将的心理,千方百计去帮助皇帝监视那些武将,动不动就诬陷他们谋反,从而杀害他们以树立自己在朝中的威严。

  像高仙芝、封常清、来瑱、李怀让、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名将,都是让那些宦官杀害或者打击陷害过的。面对这个问题,唐代宗李豫屡次痛下杀招,杀死几个大宦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个。这三个宦官全是权倾朝野、祸国殃民的东西,为了干掉他们,唐代宗可谓是煞费苦心,历尽艰难,最终让他们一个个上了西天。

image.png

  第一个是李辅国。李辅国也是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宦官的。后来成了太子李亨的心腹。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李辅国劝太子李亨抗敌,并拥立李亨称帝(即唐肃宗)。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受到重用。

  后来李辅国依仗皇帝的宠信,骄横跋扈,权倾朝野,他控制并欺负回宫的太上皇李隆基,流放忠于玄宗的高力士;代替皇帝委任地方节度使;把宰相逐出朝廷;后来还勾结张皇后,谋害肃宗的次子建宁王李倓;当他同皇后政见不一时又逼杀皇后等,可谓嚣张无比。但因其又拥立太子李豫称帝有功,又受到唐代宗李豫的宠信,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职务。

  此后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交给他,想模仿秦朝的赵高独霸朝政,终于引起了朝中众臣的公愤,也让唐代宗难以忍受(李辅国欺负李豫的爷爷李隆基就让李豫很不爽了),于是下决心除掉他。但因其势力太大,掌握军权,皇帝难以撼动。最终在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帮助下,李豫才解除了李辅国的一些职务,最后派刺客刺杀了他,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

  唐代宗杀的第二个宦官即是程元振。说来也巧,李辅国是干掉大宦官高力士而称霸的;程元振也是干掉李辅国称霸的。宦官程元振对唐代宗也有拥立之功,也受皇帝宠信,但他处处受到李辅国的压制,因而产生了除掉李辅国取而代之的念头。当他窥见代宗已有除掉李辅国之心时,便不断地暗中向代宗控告李辅国的罪状。代宗是得到程元振的帮助,才最终扳倒了李辅国的。谁知,赶走一狼,有引来一虎。程元振的骄横跋扈丝毫不次于李辅国,很快又把持了朝中大权。

  李辅国主要是在后宫作乱,而程元振则把手伸向了在前线出生入死的武将们。其实在李辅国下去之前,程元振已经开始嚣张了。像李辅国逼杀皇后等事件,也有程元振的份。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程元振开始瞄准武将们,先后数次献谗言攻击郭子仪等将领,使郭子仪屡罢兵权。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他便大开杀戒,杀死平叛名将来瑱,逼死李怀让。又威逼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导致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逼仆固怀恩叛唐。当时他还因个人私怨逼走朝中大臣裴冕。

  程元振还有一大罪,差点让唐朝亡国。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人又大举东进反唐,自763年4月开始,吐蕃人连陷河西、陇右、兰州、秦州等地,唐军接连战败,边关告急!但把持朝纲的程元振却对前线战事充耳不闻,隐藏不报。直到敌军攻到关中,打到奉天,程元振才向代宗报告,然为时已晚。朝廷招各地节度使前来勤王,但包括李光弼在内的将领都不愿前来。因为程元振陷害了不少为国立功的名将,大家都忌惮他。结果朝廷再度起用被罢黜军权很久的郭子仪。郭子仪仓促之间召集不来人马,刚到咸阳,吐蕃军便逼近京师。眼看长安要破,代宗只得弃城而逃,出奔陕州。长安再次沦陷。

  吐蕃人攻入长安,又是一番洗劫。后经郭子仪率军拼死抗敌,才把吐蕃人赶走。所以郭子仪后来被评价为有再造大唐之功,跟这次战吐蕃有很大关系。郭子仪光复长安之后,唐代宗准备回长安。这时程元振又开始打小算盘了。这次灾难跟他不无关系,他为了推托罪责,建议皇帝远走洛阳,就是迁都。因为长安离吐蕃等藩国太近不安全。当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受到众人一致反对,代宗才没有听他的话。

image.png

  经过这次动荡,唐代宗惊出一身冷汗,在郭子仪等一干众臣的提议下,决定杀掉程元振以谢国民!可代宗皇帝最终心软,毕竟老程曾经拥立自己称帝有功,不忍杀之,只是把他削职为民,逐出京城。然赶走一只虎,又来一只豹,后宫代替程元振掌权的成了大宦官鱼朝恩。此人其实也是程元振的死党,也是个祸国殃民的家伙。程元振听说“老伙计”鱼朝恩掌权,又精神一震,还想东山再起。于是他“变服潜行”回到长安。据权威学者解释,就是弄了身女装,化妆成妇人(太监本就性别模糊,还没有胡子,估计化妆成女人容易以假乱真),趁天黑潜回长安。

  程元振先藏在朋友家,企图找机会起事,重出江湖。结果一天和朋友喝酒密谋时,被一个御史发现,他上疏皇帝,唐代宗大怒,下令将他流放溱州。结果被解押到在江陵时,被仇人结果了性命。当然他的死也是有争议的,结果他性命的人是谁?有可能是皇帝派的人。因为代宗李豫这时对之已经是非常痛恨,对他下的结论是:“程元振性惟凶愎,质本庸愚,蕞尔之身,合当万死”。

  唐代宗杀掉的第三个的宦官是鱼朝恩。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代替程元振称霸宦官的鱼朝恩更不简单。他也是在唐玄宗时就入宫当宦官了,也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也是拥立唐肃宗和唐代宗有功,被皇帝倍加宠信之人。此人更是误国误民的大坏种。

image.png

  李辅国主要是祸乱后宫;程元振是陷害功臣名将,而老鱼更牛,此人直接控制军队,主宰战争,也就是他经常当监军,成为军中统帅。可是鱼“司令”不懂军事,直接搞砸了几场大战役。最著名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邺城大战。由于他的瞎指挥让20多万唐军败在叛军史思明手里;然后又主导了洛阳邙山大战的惨败,让李光弼结束安史之乱的战略化为泡影。可以说,由于鱼朝恩的存在,让唐朝平叛安史之乱拖延了一半时间,耗尽了大唐国力,这条鱼是罪该万死。

  后来安史之乱结束,鱼朝恩继续为祸朝廷,他专横跋扈,陷害大臣,贪污腐败,搜刮民财,强拆民宅,挖人祖坟(竟然派人挖过郭子仪祖坟),简直太嚣张了。所以在郭子仪等忠臣的建议下,唐代宗再次痛下决心,干掉这个孬种!

  但是鱼朝恩势力太过强大,掌握十几万禁军,难以撼动。于是代宗同宰相元载联合,重金贿赂他的帮凶,买通他的几个心腹;然后又设了个鸿门宴,请他喝酒,最后让埋伏的武士把他当场给宰了,用绳子直接勒死。

  唐代宗对罪大恶极的宦官,痛下杀招,连杀三人。从762年杀李辅国开始,到764年杀程元振,再到770年杀鱼朝恩,前后才8年时间。8年干掉三大恶贼,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足以威慑后宫,那么为何后来宦官又开始横行了?

  (二)走出困境,重新亮相,宦官东山再起

  唐代宗连杀三大宦官之后,确实起到了震慑后宫的作用。但是他没有能力和远见结束宦官制度,所以宦官的死灰复燃也就成了可能。在唐代宗杀掉鱼朝恩之后执政的近十年间,后宫是比较安静的,但他于公元779年去世之后,宦官们再次崛起。

  唐代宗之子李适于770年继位,即唐德宗。李适是在战乱中长大的,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所以他即位之初是立志要大干一番,恢复大唐荣耀的。对后宫他更是很警惕,唯恐再有祸国殃民的宦官出现。他即位后,为了震慑后宫,也是屡使杀招。当时有个宦官叫刘忠翼,此人也比较嚣张,还在李适当太子时,他曾经勾结大臣废掉李适,但由于他手段不行(此人比李辅国等人,水平差太远,不是一个级别),失败了。所以李适一上台,立马拿刘忠翼祭了刀。

  不久宦官邵光烈前往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营中传达圣旨,李希烈为了巴结奉承他,向他行贿,送了700匹丝帛。事后有人向皇帝告发,德宗把邵光烈痛打60大板,又流放边境。经这两件事后,后宫更是清净了不少,再没有宦官敢搞事情了。

  德宗李适为了彻底消除宦官的权力,搞了个更绝的办法。因为宦官之所以专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军权,比如十几万神策军(即禁军)一直都是宦官掌控。德宗一上台,立马剥夺了宦官的典兵大权,把神策军大权交给了大臣白志贞,这下宦官彻底惨了,手里空了。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德宗此举又差点让大唐亡了国。

  德宗继位4年之后,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泾元之变。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兵围襄城,朝廷调泾元节度使姚令严前去平叛。结果泾元军队路经长安时,因为朝廷犒军不当,引起士兵哗变,掳掠京师。当时泾元军队才5000人,就把长安城闹了个底朝天,结果德宗皇帝为了活命也是弃城而逃,奔往奉天避难。京城被叛贼朱泚控制,朱泚乘机称帝,眼看天下又要大乱。后来,幸亏在名将李晟等人的努力下才打败叛军,恢复李唐江山。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泾元军只有5000兵,怎么能闹出那么大动静?长安不是有十几万禁军吗?怎么不保卫京城?其一是,一部分禁军派到外地征战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禁军战斗力非常弱,为何?这责任还在德宗。他当时为了打击宦官,把禁军兵权全部交给了白志贞,但此人是个饭桶。他不会练兵,而且他喜欢收受贿赂,让一些没有本事的纨绔子弟到禁军里当官,有不少有才能的人都被逼走了。这些家伙们就知道吃喝玩乐,把禁军直接带坏,结果禁军不但人数少了,而且战斗力不堪一击,哪是英勇善战的泾元军的对手?所以禁军们一看正规部队来了,立马作鸟兽散

  德宗在逃难途中,当然跟了一帮宦官,其中就有像高力士、李辅国那样有本事的人。当然他们也像高力士当年一样,对落难中的主子非常效忠。这让德宗李适大受感动,不仅对天长叹:唉,武将们还是靠不住啊,说反就反;还是家奴靠谱啊!

image.png

  完了。之前的皇帝败就败在对武将的猜忌上,他们宁可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武将,所以发生了很多冤杀事件,导致众将寒心。这下德宗经过这场逃难再次陷入对武将的猜忌之中。所以当皇帝再回到长安,就又开始重用宦官了。当时德宗在逃难时有两个宦官表现优秀,一个是窦文场,一个是霍仙鸣,这俩人当时对李适照顾得十分周到,忠心耿耿,让李适对这二人十分感激。然而不幸的是,这俩宦官也是标准的坏种。

  窦文场和霍仙鸣在唐代宗时进宫,一直都是服侍太子李适的,本来就是李适的心腹,经过这场大难之后,李适再次感觉这俩人才是自己人,其他都是外人,靠不住。所以李适一回到长安,立马把白志贞的军权给夺了,把禁军又交给了自己人。这样李适对宦官的印象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窦文场和霍仙鸣一夜之间又成了暴发户。

  窦文场和霍仙鸣也不是省油的灯,其实他们早都想走李辅国他们的老路,干涉朝政了,只是没有机会,这下机会来了,顿时有种成功人士的感觉。手里有了权力,啥都好说,他们直接变坏,开始横行。

  此后德宗册封任免节度使时,窦文场和霍仙鸣就开始干涉了,手握15万禁军,谁不怕?于是谁想到好地方当节度使,谁想当官都得向这俩货缴费。自此,各地大员的任选,不是靠才能说话,而是靠银子。为此窦文场打击了不少有才之人,扶持了不少“饭桶”。后来这两个宦官也开始结党营私,打击忠良,控制朝政,越变越坏。没办法,有德宗皇帝的佑护,他们不想变坏都难。当年唐代宗李豫杀了三个罪大恶极的宦官,没有起到多大震慑作用,后宫没有安静多少年,宦官专权死灰复燃……(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

  1、《旧唐书

  2、《新唐书

  3、《唐会要》

  4、《资治通鉴

  5、《中国丑事镜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